赵开益, 赵福胜, 付 梅
(1.贵州省播州区农作物综合站,贵州 播州 563100;2.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3.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贵州 贵阳 550001)
叶菜型甘薯是指甘薯茎尖生长点以下15 cm 左右嫩茎叶可作蔬菜食用的一类甘薯新品种,具有质地鲜嫩、无苦涩味、适口性好等特点[1],与普通蔬菜相比,叶菜型甘薯营养价值高、保健作用强、口感风味好,有“蔬菜皇后”、“长寿菜”等美誉,是一种新兴保健蔬菜。我国叶菜型甘薯选育始于20 世纪80年代,福薯7-6 是我国第一个通过省级审定和国家鉴定的叶菜型甘薯新品种[2-3],各类科研院所、单位相继选育出很多叶菜型甘薯新品种供生产使用,如百薯1 号[4]。欧行奇等[5-6]研究认为,叶菜型甘薯茎尖含有18种氨基酸、种类齐全,符合理想蛋白质的要求,各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相对含量大部分符合1973年FAO/WHO 修订的人体必需氨基酸模式谱,仅蛋氨酸+半胱氨酸中度缺乏;叶菜型甘薯茎尖与蒜苗、韭菜、大白菜等21 种常见蔬菜相比,其氨基酸总量、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儿童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居第1 位,甘薯茎尖中鲜味类、芳香族、甜味类氨基酸含量居第1 位。国内对叶菜型甘薯的新品种选育、研究日益广泛,但在贵州的引进与示范起步较晚,有关报道相对较少[7-8]。因此,在前期引种示范的基础上,择优选择5个叶菜型甘薯品种,探索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5个叶菜型甘薯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贵州叶菜型甘薯示范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试验设在遵义市播州区龙坑镇八里村新建组农户郑云素责任地实施,全田面积2 200 m2,试验田排灌方便,光照条件好,肥力中等,土壤黑泥,前作蔬菜。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 因素为品种,设5 个品种,A1为万菜薯19 号、A2为福薯18、A3为湘菜薯2 号、A4为广菜薯5 号、A5为黔菜薯1 号;B 因素为地膜覆盖,设3 个方式,B1为白地膜覆盖,B2为黑地膜覆盖,B3为露地栽培;共15 个处理,3 次重复,扦插苗全部用20 cm 长的尖梢苗。小型旋耕机翻犁,净作、开厢平作、厢面宽1.2 m,长5 m,行株距30 cm×25 cm,厢面上移栽4 行,每行20 株,80 株/厢,每个小区1 厢,面积6 m2。厢面间走道50 cm,重复间留走道80 cm,四周设保护行。
试验于2020年3月6日排种,5月6日移栽大田。开厢作畦的同时均匀撒施底肥,用氮磷钾复合肥50 kg/667m2;用尿素追肥,每隔15 d 施追1 次,用量5 kg/667m2,共追施10 次。露地栽培处理在6月20日、7月20日进行中耕除草2次。
调查品种特征特性,按采摘日期记录采摘次数、采摘根数、百根重、小区嫩茎产量等性状,数据经DPS 数据处理系统第4 版进行分析。
从表1 可知,湘菜薯2 号薯皮为红色,其余4个品种均为黄色,育苗期萌芽速度由快至慢依次是湘菜薯2 号、万菜薯19 号、广菜薯5号、福薯18、黔菜薯1号。万菜薯19号叶形为心脏形,顶叶淡黄色,叶片、叶脉、茎色均为淡绿色,叶片较薄,节间为参试5个品种中最长,育苗期不抗低温冷害;福薯18叶形肾脏形,顶叶、叶片浓绿色,叶脉绿色,茎秆深绿色,叶片特厚,节间长度短,育苗期中抗低温;湘菜薯2号叶形肾脏形,顶叶、叶片浓绿色,叶脉、茎秆为绿色,叶片薄,节间长,育苗期中抗低温;广菜薯5 号叶形尖心形,顶叶、叶片、叶脉、茎均为绿色,叶片厚,节间长度中等,育苗期中抗低温;黔菜薯1号叶形心脏形,顶叶、叶片浓绿色,叶脉、茎秆为浓绿色,叶片特厚,节间最短,育苗期高抗低温冷害。
表1 5个叶菜型甘薯品种的特征特性
从表2 可知,参试的5 个品种在3 个覆盖方式下的首次采摘期、采摘期时长、采摘次数表现不同。湘菜薯2号最早开采,其次是万菜薯19 号。同一品种在不同覆盖方式下栽培,其首次采摘期表现出白膜覆盖早于黑膜覆盖早于露地栽培(福薯18 号和广菜薯5 号除外),总采摘次数表现为白膜覆盖多于黑膜覆盖多于露地栽培(广菜薯5 号和黔菜薯1 号除外),说明白膜覆盖可促进植株再生,加快嫩茎生长速度,延迟采摘期。同一品种3种栽培方式平均采摘天数由多到少依次是湘菜薯2号>福薯18 号>黔菜薯1 号>广菜薯5 号>万菜薯19号。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各品种的平均采摘次数表现为万菜薯19 号>黔菜薯1 号>湘菜薯2 号>广菜薯5 号>福薯18 号,可见在不同地膜覆盖处理下,万菜薯19 号嫩茎长势最强、发棵快,其次是黔菜薯1号,其余品种长势稍弱。
表2 不同地膜处理5个叶菜型甘薯品种的采摘时间及采摘次数
从表3 看出,5 个叶菜型甘薯品种不同地膜覆盖处理的全生育期采摘总根数为656~1 759根,以广菜薯5号露地栽培最低,万菜薯19 号白膜覆盖最高;平均每次采摘根数为59.55~124.28 根,黔菜薯1 号露地栽培最低,福薯18 黑膜覆盖最大;平均百根重为420.2~502.4 g,以湘菜薯2 号露地栽培最轻,黔菜薯1 号黑膜覆盖最重;平均小区嫩茎产量为2.9~8.55 kg,以广菜薯5 号露地栽培最低,黔菜薯1号白膜覆盖最高。
表3 不同地膜处理5个叶菜型甘薯品种的嫩茎采摘量
经方差分析5 个品种间的平均小区嫩茎产量差异极显著,万菜薯19 号为5.70~8.45 kg/m2,福薯18 为3.75~8.20 kg/m2,湘菜薯2 号为2.90~6.40 kg/m2,广菜薯5号 为2.90~7.25 kg/m2,黔 菜 薯1 号 为3.90~8.55 kg/m2,小区产量差异显著;5 个品种间的百根重差异极显著;3个不同覆盖方式间4个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品种与覆盖方式互作效应均呈极显著。
从表4可知,除福薯18、湘菜薯2号、广菜薯5号、黔菜薯1号在露地栽培条件下的产量低于500 kg/667m2外,其他处理的产量均较高。在3种不同覆盖方式下,万菜薯19号、福薯18和黔菜薯1号的嫩茎产量均表现为白膜覆盖>黑膜覆盖>露地栽培,湘菜薯2号和广菜薯5号的嫩茎产量均表现为黑膜覆盖>白膜覆盖>露地栽培。5个品种在3种不同覆盖方式下的嫩茎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万菜薯19 号(816.71 kg/667m2)>黔菜薯1号(740.78 kg/667m2)>福薯18(718.56 kg/667m2)>湘 菜 薯2 号(659.29 kg/667m2)>广菜薯5号(612.99 kg/667m2)。按2020年产地市场平均零售价6元/kg计算,各处理产值为1 933.43 元/667m2~5 700.29元/667m2,效益显著。经过适口性评价,万菜薯19号口感绵甜,福薯18和湘菜薯2号口感脆甜,广菜薯5号口感淡甜,黔菜薯1号香脆甜。结合消费者食味反馈,接受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万菜薯19号>黔菜薯1号>福薯18>湘菜薯2号>广菜薯5号。
表4 不同覆盖栽培方式下各品种的产量与效益
5个参试品种特征特性差异明显,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能促进植株再生,延长采摘天数为9~28 d,增加采摘次数为3~4 次,较露地栽培增产38.60%~150.00%,极显著提高嫩茎产量,提高种植效益,是一项高产高效的技术措施。但不同品种在白膜或黑膜覆盖下的增产效应不同,万菜薯19 号、福薯18、黔菜薯1号以白膜覆盖最佳,湘菜薯2号、广菜薯5号则以黑膜覆盖最佳。
黔菜薯1 号白膜覆盖产量最高,为950.05 g/667m2,采摘次数较多,平均为14次,采摘期较短,为136 d,嫩茎粗壮、口感香脆甜、很受消费者青睐,育苗期抗低温能力强,可适度推广。万菜薯19 号白膜覆盖的产量位居第二,为938.94 kg/667m2,其露地栽培方式的产量为633.37 kg/667m2。万菜薯19 号在不同覆盖栽培方式下表现较稳定,且采摘期最短,为130 d,但采摘次数最多,平均为16 次;嫩茎细长、口感绵甜、最受消费者青睐,推荐发展。福薯18白膜栽培产量较高,为911.16kg/667m2,排第三,叶片厚实、嫩茎较粗壮、口感脆甜,受消费者喜爱,但采摘次数最少,平均为10 次,采摘期较长,为145 d,可适度推广。湘菜薯2 号和广菜薯5 号在产量、采摘时期、嫩茎粗细、口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一般,优势不够突出,建议多示范,不可盲目推广。
发展叶菜型甘薯产业,应以种植经济效益为导向,首先要选择高产优质的品种,其次要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如万菜薯19号育苗期不抗低温冷害,福薯18 育苗期对低温冷害的抗性中等,育苗时应采取温室大棚等增温措施,确保健壮种苗繁育;黔菜薯1号萌芽性差,要探索高效育苗技术。下一步,要加大万菜薯19号、黔菜薯1号、福薯18号3个品种的白膜覆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