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学校治理效能提升
——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为例

2022-04-24 07:02江培英
中小学校长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教师

□江培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明确提出,要将教育治理现代化纳入教育现代化战略。在这一背景下,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与重要议题,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进入了全面攻坚阶段。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创办于2015 年,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和北京市大兴区教委联合举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职工152人,学生1876 人。建校以来,学校坚持“让每个生命彰显价值”的办学理念,秉承“日新、仁爱、至善”的校训,锐意进取,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绩。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在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通过教育思想育人理念的转换、学校行政治理逻辑的转轨、学校内部治理体系的转型和教学实践的转变,探索出一条从思想理念到治理逻辑,再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最终在课程、教学和教师队伍上落地的实践路径,不断提升学校治理效能。

一、变革教育理念

(一)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把人放到教育的核心,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教育正向功能得到发挥的前提。学校对于教育本质的探索始于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深刻讨论。

建校以来,学校历任校长引领广大教师不断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命题,发出“灵魂四问”:一问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二问每个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三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四问学校的教育追求是什么?“灵魂四问”实际上是让教育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上来。未来社会需要有价值并且能创造价值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既要完善自我,找到存在的意义,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要造福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生命、激发潜能、实现价值。教育就是通过育“人”,育“全人”,着眼于育“一个完整的人”和“一个人完整的一生”,不断唤醒、激活,让每个生命彰显价值。

(二)坚定教育追求

教育追求,即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是学校发展和变革的方向标。着眼于育“一个完整的人”和“一个人完整的一生”的教育追求,体现了学校对于教育育人的重视。关注个体差异,助力全面发展是学校探索的永恒话题。

1.着眼于育“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完整的人”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基于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二是基于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差异的尊重,教师要带着放大镜帮助学生寻找闪光点,发掘潜能,既要鼓励学生无限度地发扬闪光点,又要搭建平台去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其成为更好的自己,助力每个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2.着眼于育“一个人完整的一生”

教育既要放眼学生的未来,也要立足学生学习生活的当下。放眼未来指的是,培养人要在“让每个生命彰显价值”理念指引下,锚定“培养新时代中华好少年”的育人目标。立足当下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这一个人”的生命、人格和价值生成。每一时刻的生命都是不可复制、不可重现的,每一个教育的瞬间都值得被温柔对待,所以,教育应时时处处都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二、变革行政治理逻辑

(一)从“管理”走向“领导”

“管理”往往是向后、向下、向内控制,它的核心在“管”和“理”;而“领导”往往是向前、向上、向外开拓,它的核心在“激励”和“赋能”。激励和赋能的魅力就在于,它是把人的因素放到中心位置,成就人成为领导者的使命,如图1 所示。

图1 “领导”的核心要素

以干部成长为例,学校从体制机制上打通了激励赋能的“最后一公里”,建立了一整套全链条式干部成长体系。它包含“用其所长”的选人机制、分权授权的用人机制、高效协作的管理机制,再到自我价值实现的评价机制,在干部的选、用、管、评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把激励人、成就人放在首要位置,从“人”的关键因素上不断持续发力。

(二)“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型

1.走向“服务”与“支持”的管理

学校迭代了管理理念,变“控制”为“服务”与“支持”,坚守“教师为本”的管理初心。学校引导中层干部一起进行“灵魂三拷问”:一问管理从哪里来?二问管理往哪里去?三问管理的效能如何抵达中心?逐渐明晰了学校治理的逻辑:管理应从一线需求而来,使命是服务和支持教学一线。所以,好的管理就是通过“把时间还给教师,把教师还给学生”,支持教师以服务学生产生管理的价值。

2.有温度的教育

学校大力提倡有温度的教育,把“手里有事,眼中有人,心中有爱”作为工作准则,这也是对校训“日新、仁爱、至善”的完美诠释。“手里有事”是基础,是底线;“心中有爱”是目标,是高线;而“眼中有人”是关键。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是冷冰冰的说教,而是人与人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汇,因此,教育要发生作用必须“眼中有人”。

三、重构多元共治的内部治理体系

(一)构建多元共治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1.六大治理主体构成学校决策层

“多方参与、民主共治”是学校治理的最好状态,而治理主体多元化,尤其是吸纳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让掌握一手信息的人直接参与决策,就能保障决策的正确与科学。

学校的决策层由学校党总支、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这六大治理主体构成。这六大利益攸关方涵盖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法治前提下,以学校章程为基本依据,按照各自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共同治理学校事务,发挥学校治理最大效能。

学校党总支在学校起政治核心作用,保障学校的办学方向,在重大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校务委员会通过给校长提供多维度、多视角的信息,保障有效落实党总支决议,保证一般性事项的决策科学、有效;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学校的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薪酬分配、福利待遇等重大事项都需要教代会审议;学术委员会负责评议、决策学术问题,指导建设教研平台与科研团队;学生代表大会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上,拥有部分决策权;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等方面拥有知情权和建议权,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上,拥有部分决策权。

2.优化学校内部组织结构

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不断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逐渐建立起减少了层级管理的扁平式组织结构。原有的中层干部,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归口到课程中心、教学质量检测中心等研发平台,一部分归口到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等支持人员,研发平台和支持人员为教育教学一线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这样一来,只有极少数关键岗位的干部和年级主任作为中间管理者,可以直接指挥教育教学一线,尽可能减少管理层对一线的干扰。

治理结构优化后,教师们明显感受到低效、无效的会议减少了,教师们能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教育效益由此产生。

(二)建立对话式的民主共商机制

1.减层分权,推行年级主任负责制

本着“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去指挥打仗”的思想[1],学校切实推行扁平化管理的年级主任负责制。年级主任作为年级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年级学生成长及年级教育教学全面指导并全面负责。

年级主任负责制在学校治理结构中有效实施“减层”,年级主任向上直接对接最高决策层,参加学校行政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重大决策;年级主任向下直接领导全年级学生、教师及家长。在与教务处、德育处、团委等处室的关系上,采取了明确“分权”,年级主任在各处室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有义务完成处室布置的合理任务。但年级主任负责制决定了年级主任有权对干涉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活动说不。

减层分权的年级主任负责制,使年级具有相对独立的管理权,有利于年级教育教学任务的统筹安排。学校各处室与年级主任构成了服务与被服务、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学校通过建立这种责任分担机制,传递信任,激发活力,释放年级主任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2.重大事项上,建立对话式共商机制

在进行薪酬、福利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时,学校采取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交替进行的方式,既有学校统筹,也有来自教师最基本最全面信息的摸底和群策群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在重大事项上,学校实行工作小组负责制,小组成员由教代会选举产生,既负责教师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也负责方案的拟定修改,还负责监督实施,并随时回应教师的问询,这一方式得到了教师们的高度认同。

(三)建立闭环式的民主监督机制

学校治理走向现代化需要对外“开放”,打开校门,开放办学,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学校治理,激活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活力,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和校园开放日,邀请上级领导、社区街道、交通消防公安、家长等走进学校,积极建言献策。学校还定期邀请社区、责任督学来校督导,通过问卷等形式向社会和家长征集对学校办学的各种意见建议。由此,管理者、办学者、监督者相互联结,犹如三角形的三条边,构成了一个稳固的办学结构。

学校治理走向现代化需要对内“放开”,在一些重大决策、重大事项上,学校建立了“决策前广泛调研—实施中直接参与并监督—决策后定期反馈”的闭环式的民主监督机制。学校福利费的使用是最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学校成立了福利费专项工作组,福利费使用规则和实施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由专项工作组采取座谈、问卷、个别交流等形式,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决议形成后,在采办过程中,专项工作组参与并负责监督;每年末,学校通过教师反馈,决定专项工作组人员能否继续在下一年开展工作。学校通过闭环式民主监督机制让教师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变革教学实践

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成就学生”,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以“学生立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站在学生立场上,实施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

学校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进一步把“培养新时代中华好少年”的育人目标分解为学生成长六大核心要素:从个人价值层面,有身心健康、审美情趣;从社会价值层面,有责任担当、创新实践;从国家价值层面,有中华底蕴、全球视野。由此,学校开发出三大类八大核心课程群,并分学段、分年级设计实施。

学校作为国家级冰雪运动示范校,每周开设一节冰雪活动课程,学校分年级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例如,一、二年级开设冬奥比赛运动欣赏及冰雪知识大讲堂,着力培养学生了解从而热爱冰雪运动,学校邀请都灵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冠军韩晓鹏进校园,亲自讲述自己参加体育运动的故事和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体会,让更多的学生们了解并爱上冰雪运动;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尤其是动作协调性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加强,在三、四年级开设旱地滑冰课和冰雪健身操课程,既促进了运动机能协调发展,也为下一阶段学习内容打下坚实基础;在五、六年级开设旱地冰球课和啦啦操课程,这两个项目的学校运动队参加区运动会,双双获奖,其中啦啦操还在北京市比赛中为校争光;在七、八、九年级重点开发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滑冰和滑雪等课程,引导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项目,养成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二)以生为本,构建“学为中心”的生态课堂

1.构建“学为中心”的生态课堂

课堂上强调从“教”走向“学”,让学习真实发生。这里的“学”,不仅是“学会”,还要“会学”“乐学”“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内化为核心素养落实到人的成长。课堂围绕“问题(情境)—探究—展示”,学生们在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释放出学习动力和潜能,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高阶的问题解决与思维方法层级进行自主性学习,最终沉淀为一生受用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

学校倡导基于学科核心素养,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一个主题为核心,根据单元目标,联结学习内容,形成贯通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整体联系的大单元教学。

学校语文组有一个主题为“大美国教”的写作教学大单元设计,就是以《三峡》《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这几篇课文为素材,结合单元写作《作文:描写景物》,将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设定为抓住景物特征和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设计了“校园一景”200 字片段作文训练;利用国庆小长假,以“北京一隅·秋之剪影”为主题,以文配图的形式,进行描写练习;再到撰写《三峡》导游词,改写《短文两篇》,游历国教校园,撰写《大美国教观察记录单》;随后以学生习作互赏互评为前奏,最终《大美国教》 成文。

这次大单元教学将景物描写的知识与习作的基本素养,通过几个环节活动的设计,知识由零散走向关联、写作能力由浅表走向深入、项目由远离生活的设定走向实际问题的解决,既加深了“爱校”的主题教育,又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打造有价值且能创造价值的教师队伍

学生的成长、教学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里第一重要的群体,其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将决定学校组织的兴衰成败。[2]几年来,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幸福且能传递幸福、有价值且能创造价值的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1.以爱育爱,找 准师德建设的关键驱动点

一个人首先感受到“被爱”,才能更有“爱心”。当教师珍惜各自的行业、岗位、事业时,感受到成就感、自豪感时,往往才会有爱心。学校进行师德建设的起点就是“以爱育爱”,创造各种条件不断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同时,通过构建“三大关系”,即合作分享的工作关系、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仁爱至善”的教师文化,创设“有情有义相处、有声有色工作、有滋有味生活”的文化氛围。在学校创设的正向积极的工作环境里,真正去唤醒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潜能和主观能动性。

2.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指标体系

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依据国家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校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14个领域61项基本要求入手,精心设计教师专业成长指标体系,给教师自我成长提供可测量、可评估的量表。

3.建构教师成 长“五阶梯”图谱

借鉴德雷福斯模型职业成长的五个阶段,教师入职以后,学校指导教师做好自我职业成长规划,建构了教师成长“五阶梯”图谱,如图2 所示。

图2 教师成长“五阶梯”图谱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在“人”,学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更新“人”的教育思想与管理理念是起点,落脚点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而撬动变革的最关键驱动点则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正是以价值引领为起点,建立了多元共治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了依法、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监督体系,形成了多元共治、民主共商、公开监督的治理生态,学校正朝着“办一所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学校”的目标奋力前进。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圆我教师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