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菊献
摘要:社会情感课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台,在学生控制情绪能力培养中显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小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培养更是如此。文章就在阐释小学生控制情绪能力培养中社会情感课的意义基础上,围绕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学生社会适应性逐渐变得成熟,逐步形成自我情绪调节;能够站在他人的情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维持人际关系的意识三方面,将具体的影响作用加以明确论述。
关键词:小学社会情感课;控制情绪;意义;影响作用
引言:
伴随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培育高素质人才无疑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中的永恒目标,小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接班人,引导学生未来更好的融入社会并最大程度发挥出社会价值,由此也成为小学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此期间,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显然是根本所在,社会情感课自然是引导小学生具备这一根本能力的主要载体。
一、小学生控制情绪能力培养中社会情感课的意义体现
面对当今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学生所要面对的压力正在不断增大,如何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就成为学校教育开展的必修课。其原因在于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社会中所带来的负面情绪,那么学生就会遇到各种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了解社会的启蒙阶段,引导学生妥善地处理所面临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自然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社会情感课作为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技能培养的教育载体,所以必然会在小学生控制情绪能力培养中发挥出较为直接的引导作用,为其成长与发展道路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实现最大程度体现社会价值提供有力保证。
二、社会情感课对小学生有效控制情绪的影响作用
1.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
自我意识的形成并逐步增强是社会情感课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学生能够认知自己身心状态和体验身心状态,最终对身心状态产生愿望。在小学社会情感课的教学过程中,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能够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其间,教师作为学生感知自己身心状态的“引导者”,通过创设情境和互动话题的形式,让学生可以体验到再某种情景之下所形成的内心感受其实就是一种情绪,心理感受表达的过程正是情绪表达过程,宣泄情绪的行为往往可以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在这期间,快樂、悲伤、恐惧和愤怒四种基本情绪学生都会得到认知和体验,最终对情绪宣泄的正确方式形成一种期盼。除此之外,教师还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学生共同分享,向学生说明自己在经历某事,或者处于某种环境之下自己情绪会有怎样的变化,如在某项比赛中,先是内心非常紧张,随后逐渐适应比赛节奏与氛围,最后从容完成比赛的心理变化,每个阶段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所表达出的情绪也完全不同,包括了恐惧和快乐两种情绪,但是适应比赛的过程让自己恐惧的情绪得到了控制,而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比赛成绩虽然自己很快乐、很高兴,但是依然想到自己还要再接再厉,将这一轻取转化为自己今后继续努力的动力。这样的经验分享活动往往让学生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到什么是情绪转化,转化的过程就是自己情绪管理的过程,由此让自己自我意识得到逐步增强。久而久之学生也更愿意用实际行动去验证老师所分享的做法,学生自我情绪管理的效果也会日益凸显,最终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理想的成长环境。
2.学生社会适应性逐渐变得成熟,逐步形成自我情绪调节
所谓的“社会情感”,顾名思义就是人在社会中培养出来的与人交往并改善自身行为的感情。由于小学生主要的成长环境由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两部分构成,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所以情感自然集中在家庭情感与校园情感两方面,社会情感是广大小学生相对较为欠缺的情感元素。然而,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发挥出自己的社会价值就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故而培育学生社会情感就成为一项基本任务。社会情感课的开展,强调让学生最大程度接触真实的社会,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环境,引导学生以友善的交往为目的,不断优化自己的交往行为。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会将学校比作一个小型的社会,同学之间的交往就是一种典型的人际交往,如何处理交往过程中的细节直接关乎到是否友善。随后则是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做出具体的讲述,实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期间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学生并未过多的接触过真实的社会,因而很难直接理解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但是将学校这个小社会成为“浓缩版”的社会大环境,用学生平时日常的交往行为去说明社会交际行为,并且根据学生日常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向学生讲明在社会交往中也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平时如何改善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恰恰适用于社会交往活动。这样学生显然更容易理解什么是社会交往,平时自己与同伴的交往经验往往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可作为参考和借鉴,让学生理解社会交往的难度得到降低,社会适应性也随之逐步走向成熟,久而久之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也会了解到在何种情况下同伴愿意接纳自己怎样的情绪,在怎样的情况下自己应该去接纳同伴的情绪。这不仅让学生形成了一中友善的人际交往过程,更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情绪调节的意识与能力,由此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3.能够站在他人的情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维持人际关系的意识
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角度出发,在学生步入小学校园的一刻起,学生就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成长环境之中,校园环境与幼儿园和家庭环境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复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需要考虑到一定的外界因素。但是,由于小学生在自身的情绪方面普遍难以得到控制,会经常出现不分任何场合、对象发泄情绪的情况,由此为同伴造成心理上或环境上的影响。针对于此,小学社会情感课的教育目标中,就包括了帮助学生关系技能和责任意识养成两个高阶教育目标。在此期间,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去引导学生,向学生说明不同做法之间会对人际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在情绪控制方面得到最为直接的启发。主要的操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将学生真实的经历作为素材,明确“故事”的内容与角色。由于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多有不同,因此在平时学习与生活中会有很多不同的经历,通常也都蕴藏着学生意识不到的维持人际关系的方法,因而导致学生经常会出现人际交往失败的情况出现。为此,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人际交往经历,将其作为素材让学生演绎出来,将真实故事再次还原。其中,要向学生明确故事背景和每个角色呈现出的内容,从而为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维持人际关系建立一个理想平台。第二,阐述角色扮演的原则,倡导表情、动作、语言的即兴发挥。在角色演绎环节正式开始之前,原理学生大胆的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做法表现出来,让故事的真实性能够得到高度还原,可以适当添加即兴发挥元素,这些做法更有利于老师帮助大家找到正确维持人际关系的做法。第三,结合演绎的情节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意识到正确维持人际关系的做法。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教师则作为“小观众”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观看故事演绎的过程,并鼓励学生进行故事细节的记忆。在角色演绎活动结束之后,先肯定学生演绎的过程,并随之向学生提出“自己对于某个角色有着怎样的感受?”和“哪些做法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为什么?”两个问题,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和原因后,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别人采用了这种做法自己是不是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以此为契机,将合理的想法和行为举动传递给学生,这一过程显然让学生意识到站在他人情绪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所在,同时也更容易理解和接纳维持人际关系的做法,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正确树立维持人际关系的意识,情绪控制的合理性也会随之得到不断提升。
通过以上观点论述不难发现,在小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培养过程中,社会情感课所发挥出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切实将其转化为现实却并非易事,在教育目标和手段方面必须加以科学选择和充分落实。为此,不断深化上述论点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今后教学实践与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向,由此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环境提供一个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梁金玉.社会情感课程教学要突显”四性”——《不要被情绪控制》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J].广西教育.2017,(45).
[2]吴际.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解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6).
[3]龚燕.社会情感学习的意义、背景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97(14).
[4]舒华.社会情绪能力学习:一种被我们忽视的教育[J].青春期健康.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