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师范与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2022-04-23 13:21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4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一流

在第九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作题为《新师范背景下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演讲。他从教师培养的目标认识、教师内在的全专业属性两个方面阐释了师范生培养的新内涵。从教师教育需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背景下,论述了建设一流教师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围绕建设世界一流教师教育体系,论述了八个方面的问题,即:重构中国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重构中国专门、独立的幼儿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重构新时代中国区县教师教育体系,重构新时代“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探索基于中国文化及地缘文化的教师教育体系,重新认识教师和整个教育培养目标,重构一流教师教育学科体系,教师教育要积极融入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

“新师范”体现的两个新内涵——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反映了对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认识,从“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到“四个引路人”,提出希望老师成为学生为学、为人、为师的“大先生”目标。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师重要论述,为新师范教育目标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二是从教师的内在专业属性,即伦理专业、学科的专业、教授的专业和学习的专业的全专业属性上认识师范生培养目标的新内涵。

“新师范”要满足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教师教育需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当中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来说,也就是新师范的角度,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需要有新师范和教师教育作为基础,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支撑。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我们要在国际教育师资的培养上进一步谋划。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是否包含一流教师教育学科。这样一些问题的提出,都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对教育的需求,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建设中国一流教师教育体系的八个问题——

首先是重构中国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为了解决一流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不足,低供给面大的问题,应该重构新时代中国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国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由中国一流师范大学和一流综合大学构成,必须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师资离不开一流工科大学参与。从整体提升中国教师教育的水平来说,不仅仅是以一流师范大学为主体,国务院、教育部提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当中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类专业,也是基于今天国家对于高素质教师需求提出来的。所以重构新师范中国一流大学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是要重构新时代中国专门、独立的幼儿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新师范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不能像美国一样只走综合性大学和SCD教师教育模式,要走多样化的中国式教师教育道路。专门独立培养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院校,有一定条件的可以升格成为教育大学,使其在学位供应点、学位制度上有突破,而且面对中国庞大的学前教育、幼儿园教师的需求和小学教师质量提升的需求来说,还是有其独立体系存在的必要性的。因此重构新时代中国专门、独立的幼儿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总体来说,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发展的教育体系需要基础性的幼儿园教师教育、小学教师教育体系。

三是重构新时代中国区县教师教育体系。一个基本判断是,只有中国区县教育教师体系构建并完善,才能真正振兴教师教育,才能真正进入到教师培养的高质量体系中。在“十四五”期间需要着重考虑构建一流的区县教师教育体系。现在名师工作室、区县教师发展中心等都已经有基础,我们可以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尤其是好的优质的中小学、幼儿园可以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也可以建设校本教师专业发展中心,让区县教师教育无论是队伍还是组织平台、机构平台都有完整性。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是需要着力去加强的。

教师得到高质量的在地化培养还是很需要的,因为教师的工学矛盾自始自终都没有解决,在地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质量不高,所以大家认为需要有相应的这些非在地化的平台支持,尽管非在地化的这些专业支持平台也需要,但是面对工学矛盾,还是要着重加强这些在地化的教师教育平台。所以构建一流区县教师教育体系就是建设在地化教师教育平台的有效途径,这应该成为政府着重可以去考虑的方向和内容。

过去旧体系中有教师进修学校、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学校教研室、传统名师工作室等组织,但是进入到新体系以后会有区县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本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区县名师工作室等,新体系建立起来,会带来一些变化,包括从教研室更多关注事的工作转变成更多关注人的工作。教师教育关注的是教师作为人的成长,只有作为人的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工作质量也就能得到保障。

四是重构新时代“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为了解决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构建前沿学科、综合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内容,如信息技术、学习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教育神经科学、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等的内容整合进入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中;需要建构人工智能与教师治理、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师范生实习实践、教师研修高度融合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重构新时代“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建構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等不同环节中的教师教育体系。

五是探索基于中国文化及地缘文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今天的中国要成为文化大国,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这些需求提出来以后,在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应该要考虑文化因素。现在的教室文化也在改变,我们指出了中国教室的“九个一”文化特征,一本教材、一本练习册、一只笔、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黑板、一台电脑、一块屏幕、一个讲台等九样东西成为教室文化的全部。但问题是学生如何学习,需要怎样的教室文化,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培养过程,包括教研室在进行教研时都是基于教室文化来开展。在某种程度来说,教研员是一个教师教育者,探讨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九个一”为特征的教室文化来开展有关的教研。当然也可以改变教室文化以及基于改变的教室文化来调整教师培养。总体来说,要基于地缘文化和中国文化来开展教师教育体系的建构。

六是要重新认识教師、重构教师培养目标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是一个具有伦理双重属性的专业,不仅仅要有师德师风,要有专业伦理,要有自己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和与伦理相关的一些发展。在教师教育、新师范教育中建立教师伦理专业,用伦理专业来培养教师的双重伦理属性,为此可以设计一些教师伦理专业的课程,包括伦理学、道德哲学、道德教育学等等。从教师伦理专业的角度来讲,教师需要掌握规范伦理学,教师要有道德心理学,需要有美德伦理学。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前提首先是认识儿童的道德发展、伦理发展,这需要专业学习的。过去这方面的学习严重欠缺,所以新师范、一流教师教育体系建构从目标来说可以增加补充这部分。

我们也在强调教师学习专业课程。教师首先要对“学习”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是需要放在专业的逻辑里来考虑。尤其是现在“双减”的背景下,作业本身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同时对教师来说作业既要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作业来评价学生,所以这里就涉及到学习评价,但是如何进行学习评价这是专业的。“双减”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需要在专业上增加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学习专业。在教师培养课程方面,我们需要设计有关的学习科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学习理论等,这些专业课程都要设置出来。师范生学习了以后就会对学习有理解和认识,就可以有效开展有关的学习设计、学习实施、学习评价,所以新师范要有教师学习专业的要求。

七是重构一流的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大学是以学科建设为逻辑的,教师教育需要建设成为一个学科,仅仅是学科课程与教学是不够的,新师范一定要拓展,甚至极端一点来说,要放弃原来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而进入到学科的教师教育当中,因为教师教育关注的是培养什么人、培养什么教师的问题,涉及到教师知识的构成、教师的能力等核心,以及在大学中如何培养教师等等这样一些研究工作。从原来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突破到学科教师教育,包括语文教师教育、数学教师教育、科学或STEM教师教育等等,这样可以开展大学教师培养的研究。学科课程和教学论是不研究大学如何培养教师的问题的,或者说,根本不是其主要研究任务。

八是教师教育要积极融入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比如脑科学与教育学的跨学科应用,学习科学指导下的教育环境建构,AI环境下的教师教育体系重构尤其是人机共存下的教师教育体系,“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过程建构。比如说大学里我们也在考虑并且已经这样在做的:师范生课堂中AI人机共存。我们也在开展有关教师教育神经科学、脑科学运用到师范生的培养当中,去开展研究和促进相关的培养工作。当然科技推动教育改革,也就包括科技推动教师教育改革。总之当前新的一些内容能够进入到教师教育中,在大学中使我们的教师教育发生变革,新师范毫无疑问一定是要让教师教育发生变化。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一流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物理师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后浪与前浪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小小书画廊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