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丽君
一般说起“清明”,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扫墓。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几乎為“清明”奠定了永远的基调,让“清明”成为了对祖先追思与缅怀的代名词。为了让大家有时间参与祭拜活动,我国还专门设立了“清明节”,时间在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中的一天,也就是“清明”这个节气的当天。
所以说,“清明”有两重身份,除了是节日外,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日和节气的区别在于,节日是值得纪念或庆祝的重要日子,节气则是根据自然节律变化而确立的特定日子。
“清明”作为节气,距离“春分”大约有十五天。其得名,源于这一时节的天气物候。古人说,这个时候雨水较多,空气清洁,气温回升,阳光充沛,万物生长,天地间清洁而明亮,因此称其为“清明”。那么,这种清洁明亮到底是怎样一种风貌呢?我们可以借助汉字了解一下。
“清”字从水旁,最初表示水的一种状态——清澈,没有污秽。所以在汉语中,“清”和“洁”“澈”“净”的意思相近,也经常联合组词,如清洁、清澈、清净。
“明”字现在是由“日”和“月”组成的,使用这两个字是不是想表示光线充足呢?其实,在古文字中,“明”曾写作 ,左边是弯弯的月亮,右边像窗户,月光从窗户中投射进去。这种意境,是不是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照亮了黑夜,柔和而又明亮。后来,“明”字中的“窗户”慢慢发生变化,最终变成了“日”。不过,“明”的字义依然表示明亮。
水不清澈就是“浑”“浊”,光线不亮就是“昏”“暗”。从“清”“明”两字的反义词中也能看到,“清明”代表着清澈、明朗。当然,这个词不仅仅被用来形容自然风貌,也可以表示人的头脑清楚、清醒,甚至可以用来表示国家政治有法度、有条理。因此,我们也经常看到“神志清明”“清明之治”这样的词语。
为什么清明时节的景色这么美呢?因为此时暮春已至,植物长出了嫩绿嫩绿的叶子,百花悄然绽放。尤其是高大的梧桐树上,盛开着朵朵梧桐花,重现了唐代诗人元稹笔下《咏廿四节气诗·清明三月节》中的图景:“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这样明媚的春光,人们当然要好好欣赏与珍惜,所以“踏青”这一习俗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所谓“踏青”,实际就是春日郊游。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草长莺飞,遍地绿意,人们走路时不可避免地会踩踏到一些青草,便是“踏青”了。
人们满目葱绿,在大自然赐予的这份美好中沉醉,以至于想将这份绿意吞到肚子里。所以,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习俗。青团的主料是用艾草汁或麦草汁与糯米粉均匀搅拌后形成的面团;面团揉好后,再包裹进豆沙等馅料,上锅蒸熟。蒸熟的青团色泽鲜绿,清香扑鼻,吃起来软糯甘甜,实为人间美味。
“清明”过后十五天便是“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可不是山谷中的雨,这里的“谷”是谷类作物的意思。
“谷”的古文字形为 ,上部的几条斜线表示水流,下面的口表示山口,合起来表示“有水流涌出的山口”,也就是山谷地带。成语“进退维谷”中的“谷”就是山谷之义,原意是说无论进还是退,都是身处山谷之中,后用这个词来表示进退都是困境。
古文字中表示谷类作物的字是“穀”。这个字的左下方是个“禾”字,代表了它的意义,剩余部分则表示它的声音。这个字看上去是不是比较复杂,很不好写?所以,后来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就用“谷”代替了“穀”。
所以,“谷雨”是“雨生百谷”之意。可见这个时节的雨水非常充沛,而对植物而言,最好的生长条件之一就是有充足的水分。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谷雨时节总是烟雨蒙蒙,难得遇到晴朗的天气,遇到就是惊喜。
谷雨时节最浪漫的事可能就是观赏牡丹了。中国有句俗话:“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朝看芍药。”这里的“三朝”就是“三天”,那俗话的意思是谷雨过后三天,牡丹开得正艳;立夏过后三天,是芍药盛开之际。唐代诗人王贞白曾经写过一首《白牡丹》,前四句是这样写的:“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在诗人的想象中,谷雨时节的春雨将白色的绢帛洗得更加洁白,然后大自然把它裁剪成一朵朵素雅的白牡丹。浓郁的香气,就像打开了盛香的玉盒;洁白的颜色,就像白粉抹在银盘上一样。正因为开花时节的特殊,牡丹花还获得了一个独特的名字——“谷雨花”。据说,牡丹是唯一用节气命名的花卉。
谷雨还有“北吃香椿南喝茶”的习俗。香椿是北方春天的一道美味佳肴。因为谷雨时节的香椿嫩芽醇香爽口,味道极佳,故民间有“三月八,吃椿芽儿”的说法。而南方则会在谷雨时喝“谷雨茶”。肥嫩的茶叶色泽鲜绿,气味清香,味道清甜爽口,据说还有清火明目的功效。有一些古诗中也提到了“谷雨茶”,比如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一首七言绝句:“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暮春时节,柳絮纷飞,蛛丝游动。风吹雨洗,满城落花。不知此时在东城外共饮清明酒和在西窗下品尝谷雨茶,两者相比较,感觉会怎么样。
随着清明、谷雨脚步声的逐渐远去,我们也要跟春天说声“再见”了。接下来要登场的,就是夏天的节气了。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