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经济视域下中国民间传说的开发与保护

2022-04-23 22:10于晓雪
今古文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审美性文化创意产业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提上新日程,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已成为大势所趋。基于此形态的变迁,当代经济也向审美维度靠拢,审美经济成为新常态。非物质遗产保护作为当下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在审美经济时代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对即将面临失传、亟须保护的民间传说来说更是如此。民间传说作为以地域环境、人物故事、历史文化为叙事内容,用口传心授方式传播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但古老的流传方式让它在信息多样、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站不稳脚跟,审美经济的到来使中国民间传说拥有新的方式被重新开发,从而赋予新的历史隐喻而得到动态保护。

【关键词】 审美经济;审美性;民间传说;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3-0028-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促使着中国经济的转型,由传统经济向审美经济转变,这不但意味着经济的审美化的转向,也意味着审美研究不再停留在认识论层面而转向实践论层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审美经济时代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实现,在传统消费品中注入文化元素,或是让审美体验成为新的消费动力源,给予人情感关怀和精神愉悦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现存的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流失的困境。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0个门类中,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6个门类本就属于审美的领域范围。①其中,民间文学在中国历经上千年风雨,尤以民间口头传说为代表,在口口相传中经历着历史变迁,饱含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和中国传统审美元素。然而,面对信息多样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民间传说面临着流失的巨大风险,审美经济时代可以为民间传说找到新的开发路径。

一 、审美经济与民间传说

(一)审美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审美经济(aesthetic economy)”由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öhme)于 2001 年在《审美经济批判》中首次提出。按照格尔诺特·伯梅的定义,审美经济是“指引入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的一种新经济。②之后审美经济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只有幻想是神圣的:从文化工业到审美经济》的作者大卫·罗伯兹,在文章中梳理了 18 世纪以来的商品化与审美化现象,并把这种现象描述为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到伯梅的审美经济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创造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③

全球经济面临传统到审美的转型阶段,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审美经济”这一热点话题。如张坤、张宇在《大审美经济悄然兴起》中提出了大审美经济的概念,谈到“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种涵盖体验经济和转型经济的大审美经济正悄然崛起。基于实用的大审美价值链的创造,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新的经济运行的主动力。”④这意味着新时代审美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经济的主动力,经济发展离不开审美的元素和引导。2008年叶郎先生指出“这是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大审美经济的时代,必然要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⑤这表明中国文化在审美经济时代势必要大力发展,而发展就面临文化资源的应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二)民间传说保护的必要性

民间传说是百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自发创作的,与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景观有关的民间文学。按照叙述内容可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传说、社会习俗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4大类别。⑥民间传说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素,因其传播方式通常是口传心授,又在传播过程中会由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语境、个体差异而发生转变,甚至是发生难以避免的口误和理解偏差。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古老村庄的民间传说已不再受年轻人关注,老人口口相传的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造成诸多民间传说面临遗失的风险。

民间传说具有很强的本土文化气息,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重要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信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化自信就要从整体意义上把握,善于揭示和把握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优秀文化中相贯通的价值观。民间传说作为几千年流传的民间故事,具备审美元素的同时也定会有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

(三)民间传说开发的可能性

审美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审美体验的需求在经济领域不断凸显,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已有明显提升,是经济转型发展中不容小视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型服务产业,创意是核心,文化是资源,科技是助推器。创意人才是对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资源也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民間传说作为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仅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美感,可谓大有开发价值。

除此以外,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经济文化服务为目的,最终面向消费者。这要求文化创意人才要了解大众审美文化、消费心理等等因素。民间传说作为口口相传的口头遗产已拥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这表明其中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都是贴合大众的,也就是在本土文化中更接地气儿,更有认同感。这种历史性的特点再加以创意人才的有意加工,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得以以崭新的面貌大放异彩,是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的有效途径。

二、民间传说的传统审美观

民间文学是由人民大众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虽然在艺术地位上无法同正统文学相比,在民间它的接受面还是相当广的,它激发了整个民族的想象力,影响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倾向。⑦审美经济的发展,使民间传说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开发并得到传承和保护。与此同时,大家需要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这其中的审美特性,以便更准确地利用这一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创新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绕不开儒、释、道的范围,而儒家文化又长期居于主流位置,我们可以从儒家美学的角度探讨民间传说的审美元素。

(一)充实之美

儒家美学中美和德是密不可分的,美的观念必然包含着善,必然包含着道德品质。在民间传说故事中人物的塑造就可以体现这一审美观,充斥着人格美的深刻内涵。在《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中,虽然传说至今已有多种版本,但牛郎这一人物的特点都是忠厚、老实、勤劳、质朴的,主人公之所以能得到老牛的帮助识得仙女也都是源于他好的道德品质,纯善、纯美的人格品质深受儒家审美观的熏陶。

孟子的美学以性善论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美的理论。《孟子·尽心下》记载:“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在孟子的观念中,发自肺腑的叫作“善良”,有道德学养叫作“自信”;把那善良、自信充实扩大叫作“美”;充实扩大之,使之光辉洋溢,叫作“伟大”;将那伟大光辉化育天下众生,便叫作“圣”;圣而臻于妙不可言便叫作“神”。把道德修养分为了几个等级,对美的定义则是“充实”,就是把仁义礼智信扩充到人的人格光照四方。这可以看出孟子对于美的观念是和人的品格相联系的,美是高于善的,但美中必然包含着善。“圣人”则是道德修养最高的代表,“圣”可以化育天下,“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又给神化上了一层神秘的境界,但一切都指向人格美。

美是善的体现,这一点与孔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提出尽善尽美。在《论语·八佾》中提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从韶乐中获得了美感源于韶乐即符合形式美的要求,也符合道德美的要求。也就说在孔子的审美观中,要想获得美就必然包含道德内容,在艺术作品中美和善要统一起来,美与善的统一才能获得极大的美感体验。孔子又在《论语·雍也》中提到,“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的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只得是人的文饰。证实了艺术作品需要善的内容和美的形式,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二)中和之情

中和之美作为儒家审美观的基础,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论语记载,“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必须是有节制的,不过度的,感情的传达必须是符合“礼”的规范。在礼乐文化中均有体现,孔子认为郑声的情感过分强烈了,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不符合礼的规范了,也就不是审美的情感。儒家把乐的美归结为“中和之美”,把中和看成天下之“大本”与“达道”,认为中和为人的情感表现最适宜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⑧可以说孔子的审美观念和思想观念的主线就是中和之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不是西方文化所有的夸张情绪和悲壮风格,形成了特有的温柔敦厚的含蓄之美。

正是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影响着民间传说中的中和之情。西方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体现在悲喜剧中,悲剧在西方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带给人极度恐惧的情感体验。“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他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作为反映,强调得更多是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模拟的忠实,再现的可信。作为效果,强调得更多的是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间的信念。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刚”),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⑨这样的美学观念影响着中国民间传说对于情感的传达,不会让人感到过度喜悦和过度悲伤。在悲剧性的最后都留下一条光明的尾巴,总能安抚人悲伤的情感体验,以团圆收尾。《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和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因封建社会的保守婚姻观念美好的恋情被棒打鸳鸯为爱殉情,本身具有浓厚的悲剧性色彩,但结尾却是二人双双化蝶翩翩起舞,终究是小团圆的结局,在悲痛中又留以温存,体现着中和之情。

(三)生命之境

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宗教文化,中国是淡宗教文化,这源于“巫文化”的意识,也有孔子审美观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中华民族的原初信仰内在地构成了儒家。儒家,既可以看作是信仰与哲学的邂逅,也可以看作是哲学与信仰的邂逅。它是中华民族的原初信仰在谋求哲学的理解,也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借助信仰的提升,所谓“无宗教而有信仰”乃至“无宗教而有道德”,则是其基本特征。” 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没有走向神性,而是在人性,一切都圣境都不离人间,指向人的内心生命境界,成为心性之学。

儒家学派追求天人合一,《论语》中有一则专门记载了孔子与学生们探讨人生境界的追求:子路希望管理军队,冉有希望有机会治理一个国家,公孙赤希望做一名礼仪官。这三位学生所追求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即“道德境界”。不同于这三位学生,曾点表明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詠而归”(《论语·先进》),意思是说,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和亲朋好友游泳、吹风、唱歌。孔子听后极为赞同,表明天人合一是人生至高追求。

儒家美学追求的审美境界就是生命境界,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中国的民间传说带给人的审美体验就是生命境界,并非由外到内的灌输,而是由内到外的滋养,留下的是悠长的生命之美。不论是《牛郎织女》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在悲剧色彩下留下了光明的尾巴,超越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悲剧到底。这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生命之美,是一种超脱又细腻的审美理想。

三、民间传说开发现状

民间传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艺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资源已被得到相应的开发,看到其良好的创意和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有助于大家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目前开发的较多的有广播影视、动漫、文旅融合等方面和其设计衍生品开发。

影视是民间传说开发的较早产业。1926年,上海天一电影公司出品的《义妖白蛇传》以及1927年《仕林祭塔》。由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胡蝶扮演白娘子,吴素馨扮演小青。为中国第一部以影视形式出现的《白蛇传》题材故事,这是可查的最早的白蛇传影视版本。1954年8月24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越剧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94年是由刘国权执导,胡慧中、濮存昕、程前、陈小艺等领衔主演的电影上映。《牛郎织女》于1939年上映,由赵树芹执导,吴楚帆、朱剑琴等主演。又于1949年出品的香港电影《牛郎织女》。1986年《孟姜女》黄梅戏电影上映,1996年上映《孟姜女》电视连续剧20集。

动漫产业也是近几年的民间传说的重要载体,但由于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较晚,许多民间传说的文化资源已被其他国家先开发。如《白蛇传》1958年在日本由东映动画股份有限公司开发,薮下泰司执导上映,成为日本影史上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也是东映动画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第一部的彩色动画电影。1998年6月19日在美国上映的《花木兰》改编自中国民间乐府诗《木兰辞》,讲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抵御匈奴入侵的故事,是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电脑动画电影,由托尼·班克罗夫特和巴里·库克联合执导,温明娜、艾迪·墨菲、黄荣亮、米盖尔·弗尔等参与配音,并开发出大量衍生品,如彩妆、饰品、服饰、玩具等等。

2002年起,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创造了山水实景演出形式并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在中国桂林制作并实施了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演出形式,此项目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自此,民间传说也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文化创意路径,摆脱了仅仅作为广播影视产业、表演艺术、动漫产业等的传统产业之路。2013年9月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被改编成大型实景水景秀在镇江上映。镇江三山风景区把金山湖演绎场改造建设成大型水景秀《白蛇传》的演绎场地,以金山寺为背景,以金山湖水为载体,实景演出将成为《白蛇传》的主题宗旨,大型水景秀《白蛇传》为观众打造出一场绚丽宏大的视听盛宴。这是文旅融合过程中的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呈现,比以往的影视作品、动漫作品更具体验感,有身临其境的观感体验,更好地为文化赋值。

民间传说的开发已不是新鲜之事,但在中国拥有如此庞大的民间传说资源背后,对民间传说的开发还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已被其他国家抢先利用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技术不足,模式趨同等问题。由此,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整合性认知,真正吸引大众的并非仅仅是美丽的形式、新鲜的媒介,而是内在文化的契合,满足精神需求。对民间传说的有效开发是目前保护其流失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一条有效路径。

注释:

①王珍珍:《美学维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3期,第46-50页。

②李思屈:《审美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

③关萍萍:《论审美经济背景下传媒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④张宇、张坤:《大审美经济悄然兴起》,《光明日报》2005年第5期。

⑤叶朗:《文化创意产业是大审美经济》,《北京商报》2008年第17期。

⑥汪靓:《徽州民间传说研究》,安徽大学2013年学位论文。

⑦肖路:《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学位论文。

⑧范弘泽,董连祥:《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第40期,第53-57页。

⑨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5页。

⑩潘知常:《孔子美学的生命智慧》,《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0第1期,第167-180+208页。

参考文献:

[1]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李泽厚.美的历程[M].上海:三联书店,2009.

[4]范弘泽,董连祥.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8).

[5]王珍珍.美学维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作者简介:

于晓雪,女,回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美学。

猜你喜欢
审美性文化创意产业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审美性及传承发展探析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