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方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战略路径研究

2022-04-23 23:39:11张超男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张超男

摘要:河南省地方高校以技术、师资等资源优势在河南省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是河南省地方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重心。在政府的带领下,河南省地方高校与乡村企业形成合力,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方式,从而培养出乡村振兴新型主力人才。对此,在河南省地方高校精准对接乡村人才振兴的实际行动中,提出河南省地方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路径,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农业人才;加强乡村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产教融合发展,创新人才培育方式,为河南省乡村人才振兴发力。

关键词:河南地方高校;乡村人才振兴;人才培养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已被提上日程。同时,乡村振兴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这些成果表明,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而农业农村现代化所需资源中最主要的是人才资源,即要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地方高校更接近乡村,更了解乡村,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更具优势[1]。政府也为高校、企业和乡村搭建合作的桥梁,使三方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密切合作,共同培养乡村人才[2]。河南是农业大省,探索河南省地方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战略路径有利于推动河南省乡村振兴,也能为其他地方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乡村人才振兴与地方高校的内在关系

地方高校担负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既促进学生就业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引导地方高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校根据乡村发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两者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一)地方高校承担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使命

国家政策导向重视乡村人力资本开发,鼓励培养乡村振兴专有人才,不少地方高校针对乡村振兴需求探索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相应的乡村振兴研究院[3]。地方高校涉农学院和专业农业院校在乡村人才振兴上更有优势。因此,许多地方高校将其知识、技术和人才等资源运用到乡村人才培养上,已然成为乡村振兴主体力量,为乡村人才振兴发光发热,全心服务于当地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4]。地方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是地方高校职能之一。乡村振兴是现阶段未完成的历史任务。因此,乡村人才振兴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其次,地方高校本身有义务承担起乡村振兴的任务。地方高校依托于乡村发展,地方政府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政策人力资金支持,为其提供经济基础。且乡村学生多求学于地方高校,乡村为地方高校提供生源,两者共生共存,因此,地方高校要为乡村振兴服务[5]。最后,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地缘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心理上的认同优势[6]。地方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了高校学生和教师,使他们有更多机会深入乡村,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农业发展中。综合可见,地方高校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主阵地具有必然性,地方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二)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对农业高校发展具有牵引作用

地方高校培养乡村人才已进入新阶段。前期,乡村振興造就了一批本土化人才,但这些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乡村发展的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地方高校重点关注的内容已然改变,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所具有的特质[7]。地方高校以乡村振兴为导向,改变人才培养方式,寻求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培养乡村人才,与乡村企业合作,建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和实验实训基地,建立乡村学校,将乡村人才按工作性质有针对性进行培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新农人”。

二、河南省地方高校与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精准对接

农业农村部联合教育部计划培养一批较高学历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院校。河南省有五所高校入选国家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推介名单,即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这些学校调动自身优势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形成合力,壮大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河南省政府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各地方高校为乡村人才振兴而努力,既使乡村人才实现了自身价值又助推了乡村经济发展,这是双赢之举。

河南省乡村人才发展出现结构性矛盾,包括乡村人才活力不足,乡村人才学历普遍较低,应用型人才少,新型职业农民较少甚至没有,缺乏对农技工作人员的培训等[8]。因此,河南省地方高校一方面应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以服务乡村发展,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要将学校资源投放到乡村,组织专家教授解决农民遇到的棘手问题,提供技术指导,辅助乡村农业发展。为了使地方高校更好服务于乡村人才振兴,特选取近年来河南省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最为典型的五所高校,重点分析了他们目前在乡村人才振兴中所做的工作(见表1)。由表1可以发现,河南省五所高校在乡村人才振兴中承担起了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与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实现精准对接。

三、河南省地方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路径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农业人才

河南省地方高校结合乡村发展实际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产学研方式培养大学生和乡村人才。其开设的学科和专业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并能根据当地农业需要开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满足当地人才培养需求。对此,河南省地方高校和乡村人才振兴精准对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对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区分培养。本专科院校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实践能力。所以,院校选取的教材应侧重实践性,在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通过校企、校地合作,成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自己的理论知识。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河南省地方高校在校内成立了重点实验室,在乡村建立综合实验站,如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要多开展乡村振兴课题研究,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除此之外,高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成立相应的实验室,加强交流,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应用型专业人才。其二,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一些高校为河南省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人才服务,提出了乡村人才振兴新模式,即打造乡村振兴研究院。而成立河南省首个乡村振兴研究院的河南农业大学,其目标是将乡村振兴研究院建设成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的综合平台、乡村建设典型样板、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总之,乡村振兴研究院使得高校与乡村对接更加精准,使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更符合当地人才需求。其三,高校对农业学院教师培养力度加大,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如,高校组织教师到兰考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进行学习,以保障乡村振兴人才供给,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加强乡村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河南省地方高校应主动承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民进行继续教育的任务。河南省具有农业比较优势,地方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亟需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业产业活力。而地方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在培训村干部、乡村产业经营者和农民方面具有优势。为此,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乡镇企业合作,加强乡村人才培训。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来做。首先,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采取弹性灵活教学方式对乡村干部开展教学,成立基层干部培训班,提升其综合能力以发挥其引领作用。目前,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需要构建起长效服务机制。其次,培养农业经理人,加强涉农产业人才培育。产业融合已成为趋势。河南省产业以农产品为主导,为了增加农产品的高附加值,河南省地方高校应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优势,与龙头企业合作,邀请各公司领域专家对农业经营者进行培训,分享农业生产中的创业创新经验,培育新型农业经理人,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如,信阳农林学院利用包括抖音在内的新兴媒体进行直播带货以解决当地茶叶滞销问题,并提供一条龙服务,增加了当地茶农收入。农业产业发展具有一定阶段性,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需求。要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状况提供阶段性的培训与指导,以增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持续性。最后,对一线农民进行培养,提升其学历。在村中成立农民学校,对农民进行实践指导。并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到田地里手把手指导农民。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实施菜单式服务模式,如“培训机构+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创业指导”等,提高农技人员、青年农场主和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使之与政府参与协调校企和校地合作,共同服务于乡村人才振兴,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创新能力,打造河南省“金领”农民(见图1)。

(三)加强产教融合发展,创新人才培育方式

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必须落实到产教协同育人培养机制中。地方高校和當地企业可通过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新型学徒制模式以加快人才提升应用能力。产教融合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因此,可邀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也可聘请他们到校兼职,设定企业教师岗位。同时,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河南省地方高校可设立产教融合管理、协调和服务机构。在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方面一些高校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如,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探索“农产品+电商”产教融合模式;河南农业大学形成校地合作产业区,成立牧原、想念等14个产业学院,把学校办在企业、工业园区等一线地区,实施线场模式。地方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培育地,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庄丽娜,孙加祥,祁琳琳.农业科研单位国际化能力建设的对策浅析——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04):17- 20+51.

[2]张英彦,周冲.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08):280-282.

[3]杨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旅游管理本土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广西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22):178-179.

[4]陈华锋,吴鑫,蔡士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驻地脱贫攻坚路径的思考[J].老区建设,2020(14):3-8.

[5]张素杰.新时代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探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33(02):69-73.

[6]秦秋.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优势、问题与路径——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1(03):22-30.

[7]胡永万.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J].农村工作通讯,2017(24):27-30.

[8]李家宁.漯河市乡村人才振兴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J].河南农业,2021(10):1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8:46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4:18:26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1:02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4:53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7:27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5:31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2:3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