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葵
1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里,准备了儿童床、玩具、文具、画板和咖啡座。
从来没想过,战争会离我们这么近。我们居住的布拉格,距离乌克兰边境不到800公里,大约相当于北京到洛阳的距离。我们家有个空间,是家里年轻人的画廊,从3月初开始,画廊做了18天的乌克兰人中转服务站,现在还在和一家救助组织配合,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我家的画廊分两部分,里间是办公区,外间100平方米,有6扇朝向街道的大窗户,作为艺术展示区。3月1日我们接到电话,询问是否可以为乌克兰难民提供帮助。救助机构说逃来的人太多,这么多人需要停歇、休息,喘口气之后再做下一步打算,每个环节都需要服务,而一时间各种服务缺口还很大。
画廊正在办展览,所以,必须要征得参展艺术家的同意才行。他们都没有任何犹豫。
我们隔出了可以临时休息的场所,准备了几个床垫,有朋友送来了一张气床,有人联系了一家酒店,提供了30来个枕头,大家又拿来了暂时不用的床单、被子、毯子、被罩和枕套。
办公室有个厨房角,收拾了一下,准备了一些儿童饮料、婴儿奶粉、面包、奶酪、糖果和罐头,有捷克老人家送来了自家做的果酱。还准备了牙膏、牙刷、手纸和卫生巾,当然,少不了洗手液和口罩。外间的展览空间里,铺上了一片人工草地,准备了儿童床、玩具、文具、画板和咖啡座。
1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里,准备了儿童床、玩具、文具、画板和咖啡座。
画廊本来和一个小剧团关系密切,这个小剧团的成员就是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他们听说这里即将接待从乌克兰逃出来的人,马上就参加进来,准备了和本地机构联络的乌克兰语指南、乌克兰语和捷克语的常用语对照等。
在两三天之间,服务站的任务清晰起来,主要是为逃到布拉格暂无住处的人,提供几晚临时歇脚住宿。比如:有的人半夜到了,至少可以躺下来休息;为初步安顿下来的孩子们安排各种课程;为妈妈们提供日间看护儿童的服务,以方便她们出去办事;为难民提供信息和联络方面的协助;还要提供心理疏导和餐食服务;当然,还有旧衣物供应。
一户邻居主动帮助清洗换下来的床单、被罩,还有一户邻居说,来人需要洗澡的话,可以去他家。后来,附近健身房的洗澡间对乌克兰人免费开放了。画廊对面有个很时尚的咖啡馆,提供了免费早餐,还送了很多面包。隔壁家具店主动借给画廊桌椅和电暖器。
服务站的志愿者是通过脸书招募的,保证24小时不间断,同一时间至少有一名志愿者在场,最好是2名,最好有一名讲乌克兰语或者俄语。当然,服务站也接受不讲俄语和乌克兰语的志愿者,其中有一个华人学生和一个印度学生。
捷克边境开放之初,每天大概有8000多名烏克兰人涌入捷克,后来就过万了。布拉格的外事警察局设在居民区里,空间局促。他们在户外设立了登记处,很快又转到了布拉格最大的会议中心,这样,人们就可以坐在演出大厅的绒布座位上了。布拉格图书馆的阅览室,也一度腾出来给乌克兰人当临时休息处。
捷克的火车、巴士、市内公共交通,都对乌克兰人免费。帮助画廊服务站送信息传单那天,我们分别去了会议中心、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遇到的工作人员、义工、警察都很友善、耐心,我不自觉地想起翻译家李素曾经讲过:刚刚变革之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有初恋的感觉。
索菲的妈妈、姐姐,大概是最早从画廊路过时看到招贴进来咨询的,她们也是较早来到布拉格的乌克兰人,已经住下了。她们问可不可以在工作日的白天把索菲托在这里,以方便大人出去找工作。
索菲白白的、胖乎乎的,大概七八岁,梳着两支细长的小辫。从那个星期一开始,她就每天“长”在这里了。有课程的时候,她和别的孩子一起上课;没有课程的时候,她就自己玩儿。来得次数多了就熟悉了,像半个小主人,但从不乱动画廊里的东西。
傍晚,索菲见到妈妈来接她,皱着眉头撒娇,拒绝离开。这时候,我忽然间被触动:妈妈来接她,并不是回家,只不过是回到临时的住处。她们那些天的住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而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
提供临时住处的,有志愿家庭、集体宿舍和旅馆,这些地方都和画廊一样,提供自己能够提供的服务,在短短几天之内临时拼凑起来,为逃到这里的乌克兰人提供一个临时庇护场所。
有个常送两兄弟来画廊的妈妈,已经找到了一份送餐的工作,每天要到晚上九十点钟才把孩子们接走。很多妈妈、祖母、姐姐们,愿意做任何工作。一夜之间原来的日常被打断,女人们尽力把破碎的生活缝补起来。即便已经不是原装,“二手生活”也得过。
索菲妈妈一直很着急索菲入学的事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都在帮助联络,但是,索菲还是每个白天都“长”在这儿。我们的服务站安排了英语课、捷克语课、算术课、美术课、形体韵律课、音乐课……从星期一到星期天每天都有,多的时候有三四十个孩子,平日里来的比周末多。这意味着这些孩子并没有入学。
虽然捷克学校积极地给乌克兰学生开绿灯,但他们语言不通,和本地孩子一起上课听不懂,学校也没办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安排出专门的乌克兰语班。而且,学生们很分散,比如:一所捷克学校收到10个乌克兰孩子的入学申请,这10个孩子可能分布在三五个年级,很难搞。这些都是非常琐碎但很现实的问题。
后来我们知道,索菲母女3人,还有一份家里的忧虑。索菲爸爸是阿塞拜疆人,此时在阿塞拜疆——是从乌克兰逃出来去了阿塞拜疆,还是战前就已经回老家了,我们不得而知。她爸爸和妈妈大约是准离婚状态,爸爸用比较激烈的言语威胁妈妈,要来把索菲带走。妈妈的情绪不稳定,想着赶紧在布拉格安顿下来,又想着尽快回家去。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日常。不过,这种日常遇到战争、逃离的大背景,就可能直接放大或间接放大,每一个、每一户不得不逃离家园的人,都要承受这种放大。
能够略感欣慰的,就是索菲在画廊里优哉游哉。她几乎每天都会说想吃番茄酱面条,志愿者就去买来面条,在电炉上煮给她吃。
换过两三个住处之后,索菲跟着妈妈在画廊住了4个晚上。搬来过夜的那天下午,一家三口一直在窃窃私语,然后就听到了索菲的哭声,姐姐搂着她,妈妈在一旁,没有笑容。住下来的几天,妈妈常常主动帮助搞清洁,还买了一罐咖啡给大家喝。
索菲妈妈3月23日去面试了一份工作,她们也是那天从画廊搬走的。一整天索菲的情绪都不大好,有位随时待命的儿童心理医生为她进行了心理疏导。这些日子,对索菲来说,画廊是个可以依靠的地方。
几天之后,她们从那个临时住处搬到了画廊工作人员米哈尔的家里。米哈尔和他太太租了一套房子,有一间独立的卧室、一间独立的起居室,厨房角在过厅里。他们愿意腾出起居室给索菲她们住。我有时会想,这段经历会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记?
志愿者雅娜是哈萨克斯坦裔捷克人,大学生。她说现在挺忙的,打两份工,准备完成学士学位后读硕士。她讲俄语,刚才和两位乌克兰妈妈说了一会儿话。
这两对母子经历了连续不断将近30个小时的日夜兼程,这还没算上离开家到出境前的走走停停和犹犹豫豫。
提起刚刚过去的惊心动魄,妈妈们忍不住哭泣。她们在乌克兰境内乘坐的巴士要经过雷区,但大家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把生命寄托在司机的经验和运气上。汽车缓慢曲折移动,以期不要引爆地雷……
然后,他们在边境等了6个多小时,不可以下车,没办法上厕所,大人、孩子都只能在车上死扛着,因为一旦下车,就可能丢掉逃离的机会,很多人、很多车拥堵在边境。
巴士到波兰之后,他们直接转乘到捷克奥斯特拉发的巴士,再从奥斯特拉发乘坐火车来到布拉格,然后来了画廊服务站。志愿者带他们去健身房洗澡,他们一睡就睡到上午10点钟,旁人都能感觉到,他们的确太累了。
两个男孩在户外踢了好一会儿球才回来。我正在厨房角切面包,高个的男孩在我周围晃来晃去,忽然间,第六感告诉我了一些什么,我抑制不住张开双臂,男孩立刻扑进我怀里,我们紧紧拥抱了好一会儿。
傍晚,有一位男青年把两对母子接走了,那个男孩过来和我拥抱了两次,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走的时候,一位妈妈给我们送来飞吻。
这些天,有过几次男孩子“动静”比较大的情况——他们需要释放。但是,每当引导之后,以及给他们买了肯德基、麦当劳等,他们感受到被呵护、被体贴,就会特别听话、配合。我想说,这种乖巧和配合中有教养的成分,也有落难经历反射出来的比平常更加懂事的成分,而这种懂事,很令人心疼。
在展览空间给乌克兰孩子们上课。
在布拉格见到老何那天,捷克已经接纳了20万乌克兰人,女性占80%,儿童占55%。捷克签发了10万多份特别签证,大约100名逃离战争、非乌克兰国籍的人,也获得了捷克签发的特别签证。
老何本来计划好了要去乌克兰走走,结果,他预定的行期刚好赶上开战,就只去利沃夫看了看,刚刚从乌克兰出来。在利沃夫停留的几天,他看到人们行色匆匆,忧心忡忡,完全没有日常生活的气氛。餐馆、连锁快餐店都关了,超市开着,小型的私人咖啡店、点心店开着,他进店寻找吃食,能感到店家对他这样的外人充满防范。
我们见面之后聊起了边境的情况。我们的消息来自新闻报道:有几名印度学生从乌克兰逃离,在波兰遭遇极端分子的袭击和殴打,其中有一位学生受伤严重,住院治疗。极端分子们还对着他们叫喊:“回到火车站!回到你们自己的国家!” 我们还听说,在乌克兰出境的时候,存在非乌克兰人受到歧视的情况。
老何说,他还真的特别观察过:在利沃夫火车站,很多人排队等待上车,队伍中主要是妇女儿童,也有少量男人,他没有去问这些男人是什么身份。乌克兰18岁到60岁之间的男人要留下参战或备战,不允许出境,非乌克兰国籍的可以走。
看到队伍中的男人,車站工作人员并没有请他们离开,但列车进站时,工作人员只让女人和孩子上车。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仅仅拦下男人,而不会挑选肤色和国籍。那些被拦下来的男人,应该说多半是可以离开这个国家的外国人,被拦下来,仅仅因为他们是男人,而火车的运力不够。
列车坐满了,开走了,排队的人不多了,没能上车的男人们被允许到月台上等待下一辆车。然而,下一辆车即将进站时,月台上又排了很多女人和孩子,这些男人又被疏散离开,为女人和孩子让路。
这是老何在利沃夫火车站看到的情况。巴士就不同了,只要是被允许离开的,不分男女老幼,按照顺序上车即可。老何就是乘坐巴士离开乌克兰的。
波兰和捷克在救助乌克兰人的事情上非常积极,相比之下,这两个国家对待阿富汗人、伊拉克人、叙利亚人的态度就完全不同。在火车站前高喊“回到你们的国家去!”是个别现象,但是,在波兰和白俄罗斯边界上修了铁丝网和栅栏,防止难民逃进波兰,就是政府行为了。捷克也和波兰一样,拒绝欧盟分配的叙利亚难民名额,而且,总统和前总统都声称大量移民威胁欧洲稳定。
如今波兰和捷克的态度,似乎是180度大转弯。媒体上有好多讨论和分析,能真实地面对这个问题,总归是好的。
这里面有好多面向,很难说哪个是绝对主流的因素。唇亡齿寒是一个原因——太近了,感觉乌克兰是前线,波兰、斯洛伐克、捷克就是一个整体的大后方。当然,和乌克兰人天然亲近,这点肯定不能回避——因为亲近而施以援手,是其一;因为相似而更容易感同身受,是其二。
维也纳火车站设立了乌克兰人接待站。
作者在火车上遇到一对乌克兰母女,她们带着宠物蜘蛛到维也纳投奔亲友。
查理大学的老师给服务站送来了被罩、枕套和小玩具。她告诉我们:有间学生宿舍里刚好住着一个乌克兰女生和一个俄罗斯女生,有一天两人吵了起来,惊动了老师们去劝解。
有俄罗斯学生因俄罗斯被制裁而直接受到影响,没钱交学费和房租,已经有两三名学生退学,还有一位在犹豫。
画廊的义工玛丽亚就是俄罗斯裔,她从小生活在捷克,目前在英国学艺术,14天春假期间回到布拉格,就来画廊帮忙。她和父亲的观点不同,不过,她父亲说为女儿这样无私地帮助乌克兰落难者而感到骄傲。
不少俄罗斯人来画廊做志愿者。一个穿着黑色衣裙的圆脸姑娘跟我说,俄语和乌克兰语之间的差别,就好像捷克语和波兰语,或者捷克语和克罗地亚语之间的差别——认真听的话,可以听懂一半以上的意思,可以做有效的对话沟通。
她父母2000年来到捷克,她从小在捷克接受教育,说自己基本上可以算是捷克人。她的捷克语没有外国人口音,平常也不怎么说俄语,战争开始之后,没有遇到任何异样的对待。她和她的家庭周围,主要是本地人和俄罗斯人朋友,没和乌克兰人交往——这和民族亲近感无关,纯粹是生活交往的偶然,有机缘、有共同话题才会成为朋友。
这和我们的粗浅印象也相吻合,感觉在捷克的俄罗斯人,投资的、做生意的相对较多;乌克兰人做基础工作的相对较多,比如男人在建筑工地、女人做清洁。这样的生活圈子就较少有交集。不过,我们的牙医是乌克兰人,我们的前邻居也是乌克兰人,他们家好像是做生意的。
黑衣女孩的婶婶和叔叔住在莫斯科,有个女儿。现在,婶婶和女儿辗转逃到柏林,出逃的经历也如同冒险,叔叔还留在莫斯科,因为需要继续工作养家。
我们在办公圆桌旁边聊天的时候,乌克兰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音乐韵律课,老师都是小剧团成员,能歌善舞。下课之后老师们都没离开,他们拿着手机搜索视频,然后开始引吭高歌。他们告诉我唱的是一首乌克兰老歌《哦,草地上的红荚蒾》,一位著名的乌克兰摇滚歌星安德烈·赫利夫纽克参军前在广场上演唱了这首歌,他演唱的版本授课阳刚豪放,那婉转的起句又透发着凄凉的美感。于是,很多人传唱。
写下这篇记述文字的时候,捷克已经接纳了超过30万逃离乌克兰的人,超过了极限。其中一半是儿童,八成的成年人是女性。捷克已经签发了23万多份特别签证,也为给乌克兰人提供免费住宿的家庭出台了补贴政策。
在画廊提供的18天服务中,一共有30多位志愿者参加值班和看护服务,其中10多名讲乌克兰语或俄罗斯语。另外,有大约七八位讲乌克兰语的老师提供了课程,还有很多认识的或者不知姓名的人,提供了物品和资金帮助。
3月28日,捷克教育部讨论了大约12万名乌克兰学生的教育安置问题。有些学校已经设置了专门的乌克兰学生班。一位老师带着整班的学生参观布拉格老城区,带他们做游戏,一天下来,她问大家:“你们喜欢这里吗?”孩子们回答说:“喜欢,但是等战争结束以后,我们还要回家。”6岁的孩子也会这么说。
确实,已经有很多乌克兰难民返回家园。紧邻乌克兰边境的波兰城市普热米斯尔(Pryemysl)一直是乌克兰人逃离家园的枢纽。战争刚开始那些天,人们乘坐火车来到这里,再转去其他地方。那些天,从乌克兰开来的火车满满的,开往乌克兰的火车空空的。3月下旬开始有人返回,且返回的人越来越多。
根据一份统计,从战争开始到3月底,超过37万人回到乌克兰。我们知道,战争导致大约350万乌克兰人逃离,落脚在波兰的大约230万人。
为什么回去?有些人钱用完了,有些人找不到能租得起的房子,还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没办法谋生。还有个别人遇到了骗子,受到了损失。疫情也好,战争也罢,都有很多现实的、琐碎的、埋没于日常的细节需要面对,这就是生活。一位波兰历史学家说:情感需求和對战争的恐惧,放在天平的两边,有些人可能会选择情感。
最后,想选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波斯卡的两段诗作为结尾。诗歌名《结束与开始》。
每次战争过后,
总得有人拾掇残局。
毕竟,物事不会
自己归置自己。
总得有人把瓦砾堆推到
路边,
好让装满尸体的运尸车
通过。
(责编:栗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