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彩华
“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又译为“全球素养”)是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适应经济社会生活、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获得个人高水平发展等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因此,近些年来很多国家都通过教育变革来提升青少年的全球胜任力。
全球胜任力是个人融入世界的必备素养
随着全球化影响日益深入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全球胜任力”一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愈发受到关注。各国积极转变教育思路,致力培养具备多元文化理解能力、有勇气探索未知、有能力走向世界的青少年。
2017年12月1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哈佛大学共同发布的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正式明确了“全球胜任力”的定义,并宣布将其纳入2018年的PISA测试。这意味着,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不仅要关注青年一代,更要“重心下移”,关注青少年在受教育过程中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参与能力的养成,为培养合格的全球公民做准备。
201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为了一个包容世界的全球胜任力》,提出了全球胜任力的评估框架——从多个角度批判地分析全球议题及跨文化议题的能力;理解差异如何影响观念、判断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在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开放、适宜、有效互动的能力。这个框架旨在考查学生与世界环境的互动能力,成为各国培养青少年全球胜任力的基本依据,也逐渐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
可以看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我国近十余年来发布的多个政策文件,明确提出通过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要求,这些要求不是针对某一部分学生提出的,而是对中国所有学生的要求。也就是说,全球胜任力是中国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培养适应国际跨文化交流并具备全球视野的“大国人才”是中国教育的新任务。
全球胜任力是个人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与完善
在PISA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中,全球胜任力主要关注四方面内容:分析在地区、全球和文化上有重要意义的议题;理解并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以上内容基本阐释了全球胜任力的具体内涵,但其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指向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这些维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体现个体知情意行的综合素养。
知识是基础。一个人只有知道并理解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等方面的知识,知道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交往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了解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在掌握这些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分析、采取适合的行动、进行得体的互动。否则,就可能出现由于认知偏差导致的错误判断、由于语言能力不足导致的沟通不畅、由于知识欠缺导致“少见多怪”“大惊小怪”的尴尬、偏见甚至刻板印象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根本。全球胜任力是适应全球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青少年如果缺少尊重、包容、平等、真诚、善良、信任等基本的态度和价值观,就不可能客观地分析不同的议题、欣赏不同的观点、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沟通。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如:因为态度不友好、缺乏信任而导致个体之间关系恶化;团体之间、文化之间因为价值观不同、缺少尊重和包容而发生冲突。
行动是载体。全球胜任力最终要通过人的行为和行动来体现和达成,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培养面向未来的问题解决者、责任担当者,提高其行动力是关键。对于青少年来说,关心所在社区、地域和全球的现实问题,并身体力行地去推动问题的解决、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如减少资源能源等的浪费、带动身边的人过绿色低碳生活等,是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重要一环。
全球胜任力是建设和平、安全、团结、互信世界的必要条件
和平、安全、团结、互信世界的建设有赖于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2022年2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世背景下人类安全的新威胁》(New Threats to Human Security in the Anthropocene)报告显示,尽管全球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人们依然普遍缺乏安全感,当前人们的安全感降至历史低位。报告还提到,信任度下降与缺乏安全感之间具有很强关联。报告呼吁从加强国际社会团结入手,缓解人类不断加剧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并且强调,在基于共同安全理念的基础上加强全球团结是务实行动的关键。
世界和平与共同安全需要所有人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场景中都能持续地弘扬这种精神,从而消除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偏见与误解,避免冲突与战争。只有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一代代青少年共同关注全球安全理念和全球面临的安全危机,如战争、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生态恶化等,并且有意愿、有能力去发出声音,才能真正实现“世界一家亲”。
与此同时,让世界与中国更好地相互了解,需要大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素有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中国始终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然而,世界上还有不少人对中国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国和中国人尚存偏见和误解,中国倡导和平共处、向西方传递友好交往的信号往往遭冷遇。这也让我们认识到,我国虽然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与其他大国相比,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与国际大国的身份尚不匹配。因此,培养中国的新一代普遍具有较强的全球胜任力,学會如何有效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已经成为构建中国可信、可爱、可敬国际形象的迫切任务。
早在2010年,我国就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要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为中国和世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架起桥梁、搭建纽带,促进沟通与交流。此后十多年来,在这一政策的引领和指导下,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与国际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相对于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重大作用和影响的需求而言,仍需普遍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要培养大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更要面向所有受教育者,使每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为能够很好地适应全球化生活打下扎实基础,成为负责任的中国人。
总之,全球胜任力是新时代青少年融入世界、建设和平美好世界必备的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面向未来世界的生存素养,也是培养“大国人才”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