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练评”一致性的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2022-04-22 12:33蒋文华
中学语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作业素养情境

■ 蒋文华

随着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逐渐开始由“教课文”向“做任务”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也主要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为主,呈现多元综合开放的态势。但是由于目前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相配套的作业资料比较缺乏,一线教师自身作业设计的能力不足,导致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与合理使用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作业与统编教材的课堂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常常不能保持一致,前后脱节,无法真正体现“学练评”的一致性。

一、语文作业设计的常见问题

1.作业设计目标模糊

大量的作业设计目标模糊,教师对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作业和通过作业想让学生达成何种能力、素养等问题缺乏思考。有时会随意选择一种教辅资料作为练习作业,而没有思考这些资料中的作业是否能体现统编教材的理念,有没有严格依据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是否吻合等问题。相当多的教辅资料名义上依据“语文核心素养”,实际上只是贴标签,内容并不对应。

比如有一道《拿来主义》的练习:

借助形象进行说理是鲁迅杂文的一大特色、《拿来主义》中就运用了“比喻论证”来论证拿来主义。请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为中心论点并作为开头,续写一段话论证此观点。

题目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编者却认为此题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并以比喻的形象性为答题标准,这就是与本单元学习任务和目标不一致的。《拿来主义》虽然多用形象的比喻,但这是一篇行文思路严密、富有逻辑、见解深刻的战斗檄文,针砭时弊、强力论辩才是关键。本题应该着重体现逻辑性,主要关注比喻内容是否能够印证观点的正确,这才符合本单元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要求。

2.作业训练方式低效

有的题目设计内容过于简单粗糙,题型陈旧固化,缺乏真实有效的问题和生活情境,侧重机械记忆,学生存在大量的反复做题现象,不能体现能力素养的层次性,导致作业训练的效果很低。

比如《短歌行》《归园田居》中的一道课后练习题: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和长歌以歌词音节长短区分。

B.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C.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曹操的代表作品有《蒿里行》《龟虽寿》《七良诗》(观沧海》。

D.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陶潜,东晋末至南朝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这些常识在初中甚至小学皆已经熟知,反复考查识记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同时这种题型与实际的诗词鉴赏没有产生关联,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无法体现,因此这是一种低效的练习方式。

3.作业布置类型单一

作业类型有的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形式上以课后书面练习为主,时间上以课后练习为主。单一的纸笔训练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全面性,长期训练会导致学生心理上形成了以纸笔测试成绩为主要学习目标的错误语文学习观,而真实的语文阅读、交流等实践活动的严重匮乏,能力素养的提升通道狭窄。

二、语文作业设计的主要依据

作业,《辞海》解释: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教育大辞典》则把完成学习任务的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大类。课堂作业是教师在上课时布置学生当堂进行检测的各种练习,课外作业是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的活动,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了课上的知识点的一种方法,一般都是家庭作业。作业本质就是学习,是一种反复性、巩固性地学习,因此也称为“练习”。

针对当前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思考:学习者为什么要做语文作业?学习者需要做什么样的语文作业?语文作业设计的主要依据是什么?通过对语文学习功能、方式、情境三个方面的分析,“学练评”的一致性是语文作业设计的主要依据。

1.从学习功能上看,学练评具有一致性

学习、作业、考试是教学中的三个常态,要正确认识作业功能不妨从三者的关系来看待。语文学习的内容可以用以下三个层级来描述:

表1

先是作业和学习的关系。语文作业其本质就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如果是课堂作业,就是课堂学习活动;如果是课后作业,就是课后的学习活动。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后作业,作业都可以对应学习的三个层级,一是用来巩固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二是锻炼和提高语文能力,第三是提升语文素养。由此可见作业既是课堂学习的组成部分,又是课堂学习的延伸。

再看作业和考试的关系。两者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评价手段,可以用来检测、诊断语文三个层级学习的效果。例如 2020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作文题: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这道题只能评价演讲词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比如演讲词的针对性、观点鲜明、逻辑性、鼓动性等。如果要进一步评价学生真实的演讲能力,则还需要布置真实的演讲练习,运用表现性评价,比如表达清晰度、身体姿态合理性、与听众的交流、能够临场应变等。传统的语文考试偏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对素养层面的评价不易体现。语文作业由于没有过多时空限制,可以弥补传统考试方式对在素养方面评价的不足。

由此可见,语文作业应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指通过一定形式的实践或练习,掌握课堂学习中获得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二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作阶段性的评价与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学生去修正、弥补或强化,从而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和素养。新课程标准专门描述了学业质量水平具体表现,这些表现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及相应学习任务群形成对应。我们可以依据或参考课程学业质量水平中的具体描述来设计语文作业,贯通两端的学习与考试,达到“学练评”的高度一致。

2.从学习方式上看,学练评具有一致性

语文的学习方式决定了语文的作业方式,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作业方式。从学习方式上看,学练评同样具有一致性。

传统的作业方式主要是以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为主,主要对应的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单一技能,并且又以割裂的读写为主,很难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比如真实情境下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新课标与统编教材倡导三种新的语文学习方式,分别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归整分类、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1]

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又常常融合在一起,形成更加综合的学习方式。统编教材不再在选文后面设置传统的思考和练习题,代之是单元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就包括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它们既是学习任务,也是一种作业方式。

比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二第1 题:

五首诗歌风格各异,但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任选一首,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写一则札记。

在这个任务中,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诗歌,还要梳理诗歌中的众多“意象”,探究其中的情思,最后再写成读书札记,这正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体现。考试评价的练习也同样可以对应这些学习方式,比如2021年八省市高考模拟联考卷第9 题:

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学生要仔细阅读并理解试题中的材料内容,还要梳理自己评论要点,作为小评论的提纲,这就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在设计语文作业时也应该与课堂学习与考试评价一样,主要采用这三种练习方式。

3.从学习情境上看,学练评具有一致性

教育家杜威指出:“供给儿童在作业、表现、交谈、建造和实验中足够的亲身活动,使他在道德上和智力上的个性不致被书本介绍给他的过多的经验所所淹没”。[2]他认为在学习中,如果探究能将有问题的情境转换为“统一的整体”“确定的情境”,那它就是成功的。可见,无论是课堂学习、课后练习还是考试评价,都要让学习者面对同样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面对学习情境的复杂性,语文学习要建构新的时空观念,建立立体、多元的任务观念,语文作业也应该与之相适应形成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语文评价不仅有纸笔评价、终结性评价,还需要更多的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作业可以适当前置,在课前和课堂中多可以融入相应的作业,作业的形式不仅是你问我答、你说我写这么简单,还可以有陈述、辩论、展示甚至表演等。课后作业虽然主要以纸质书面作业为主,但也不是简单的选择、问答题,可以有梳理、论述甚至画图等;同时还可以适当补充更多元的非单纯书写的作业方式,比如网络收集、调查访问、劝导宣传等。

三、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分析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我们认为语文作业设计要正确把握与学习和评价的关系,紧扣“怎么学,怎么练,怎么评”这一基本思路,达到学练评的一致性。据此语文的作业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紧扣课程标准目标,联系单元教学内容,体现语文作业设计的准度

也就是要明确语文课学生学什么,我们的语文作业就练什么。具体设计题目时,要仔细研读课标“学业质量水平”的“质量描述”,找到“质量描述”中“某一句话”,并联系单元学习内容,确保使每道题都“有标可依”“有章可循”。以《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指导意见·语文(2021 版)》必修上第二单元的一道作业设计为例。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既有关联又有不同之处,请你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来评价课文中三个人物的精神内涵。按照图表示例,补充完成下表。_____

表2:

这道题可以作如下评价分析:

表3:

2.按照三种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类型作业,体现语文作业设计的角度

也就是要明确语文课学生怎么学,语文作业就怎么练。下面以《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作业本(2020 版)》三道题为例:

题1:相比甲段,修改后的乙段有哪些优点?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甲(文略,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中译本第19 卷)

乙(文略,选自《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题2:假如你有幸得到一个采访屠呦呦的机会,作为一名高中生,你准备问哪些问题,并说明提问的意图。

题3:《说“木叶”》)中,作者就是通过联想,把和“木叶”有关的诗词意象联系起来,进行精微分析的。你赞同这样的诗歌鉴赏方法吗?请结合自己的欣赏实践谈谈看法。

这三道题目分别对应“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学习方式。“阅读与鉴赏”约等于“读”,但更注重阅读深度,注重在真实阅读情境中的发现,从“是什么”“有什么”走向“为什么”“还有什么”。“表达与交流”约等于“写”,但不局限于写作文,而是力求多样、活泼,讲求有用、实用,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境,追求“用语言文字来解决问题”。“梳理与探究”是一种“建构”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个体的自主建构,注重从已知迁移到未知,指向更高阶的研究和创造。当然三种学习方式其实是不能完全分割的。越是综合就越符合真实的语文学习和生活情境。

3.设置作业真实情境,指向语文综合素养,体现语文作业设计的广度

也就是语文学习在哪里学,作业就在哪里练。旧概念、传统概念主要是指单一的课后书面作业,而新概念语文作业指向核心素养和基于真实情境的综合实践,不能指向核心素养、缺乏真实情境的作业对学生而言就是没有意义的作业,也就是无效的作业。即使语文作业只是模拟的学习任务,也要最大可能体现问题和生活情境的真实性。

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作业在时间上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可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形式上要符合学习任务群整合的特点,打破单一的书面作业类型,让题目更加综合、开放、多元。比如红楼梦研讨课布置学生收集红楼梦相关研究资料,做成ppt,课前展示分享,以此提升学生检索信息和深入研读整本书的能力;以“家乡文化”为内容的同学之间课后访谈作业,培养学生交流访谈、调查分析和对家乡文化认识的能力;模仿浙江卫视制作《雷雨》演出的先导片,让学生自主完成的集阅读、表演、制作、宣传于一体的语文课堂综合实践作业,有效提升学生以语文实践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作业素养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