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黎
为解决整本书阅读存在的“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阅读任务”的矛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将其作为支撑点,引导学生的课下阅读。整本书课堂教学除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外,还需要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而专题探究的方式有利于推进整本书深度阅读,帮助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专题研读示范指导课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
以“刘姥姥”的人物形象专题为例,让学生学会进行专题研究的方法。通过聚焦、深析,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细化研究内容,以此搭建专题学习框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红楼梦》描写的人物众多,各具特色。在这众多人物形象中,刘姥姥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内涵丰富。作为次要人物,刘姥姥承载了复杂的意义。首先,她本身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独具个人魅力。其次,她与贾府的众多人物产生了交集,可映衬其他人物的性格。最后,作者还赋予她一定的叙事功能。她是贾府由盛转衰的见证者,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而由她引出的陌生化叙述视角也可窥见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因而对刘姥姥进行专题研究,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探讨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从操作角度来讲,涉及刘姥姥的内容容量适中。全书中,刘姥姥分别出现在第六回、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第四十二回、第一百一十三回和第一百一十九回。内容太多,学生难以从纷繁的信息中准确把握方向;内容太少,学生找不到相应的文本细节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刚接触专题阅读,具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样的选择可以降低专题研究难度,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专题教学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而提问题的基础,是对书本内容有基础的梳理和认识。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做必要的指导,从而为课堂的集中教学做准备。
本次专题研读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读了《红楼梦》整本书,梳理过主要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本次课前阅读需要再次将阅读重点聚焦到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上,并让学生尝试提出研究问题。因此,笔者设计了两个任务。
任务一(阅读小发现):重读相关回目,整体把握内容情节,并利用批读法,提出自己的阅读发现(疑惑或观点),然后至少与两位同学交流讨论,修正和完善自己的阅读发现,最后完成“阅读小发现”的表格(见表1),每位同学至少填写三个阅读发现。
表1:阅读小发现
通过批读法,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便于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与同学交流,可以实际解决一些问题,并提供不同的解读视角,扩宽思维的广度和提高思维的深度。
对于任务一,教师要给予充分确切的反馈意见。例如,某些同学的阅读发现过于空泛,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启发;有的同学的观点缺乏文献支撑,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献;有的同学在语言表达存在不足,教师也应该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个性化的阅读指导会让学生更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进一步加深思考,也会让教师更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后面的课程打好基础。同时,积极的反馈也会给予学生继续阅读的动力。
对学生的阅读发现进行收集整理后,教师发现学生的阅读小发现集中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相关内容,并且聚焦于刘姥姥的人物性格以及贾府众人对刘姥姥的态度上。比如,刘姥姥对贾母的讨好体现了她的圆滑世故,妙玉对刘姥姥的嫌弃表现出她的清高孤傲。当然,也有一些别样的发现。比如有的学生提到,在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失态大笑后,刘姥姥对着凤姐和李纨叹息“礼出大家”。这句话是有意讽刺到底还是真心感叹?笔者惊叹于学生的洞察问题的细心,也为进一步展开阅读教学而信心倍增。
任务二(选题申请卡):针对自己的阅读发现,遵循选题基本思维过程,从自己的阅读发现中筛选出想要的选题,并完成选题申请卡(见表2)。
表2:选题申请卡
附:
1.选题基本思维过程:问题起源(文本细节)——追问动机——提出假设——寻找支撑(文本细节及已有经验知识)——分析问题(联系、分类、比较)——得出结论——形成选题。
2.思维阶段的顺序可以有变化,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
通过任务一,学生对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但得到的信息是零散的、混乱的,不足以形成有效的研究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梳理。因而教师提供了基本的选题思维过程,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让学生尝试在系统、理性的思维指导下梳理自己的阅读发现,自行完成选题。
在本次针对刘姥姥的专题研读的选题实践中,教师发现绝大部分同学的选题名称都为“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研究问题各有不同,主要集中在刘姥姥的性格分析以及人物设置意义上。也有学生从特定角度来探究的,比如“刘姥姥的生活智慧”、“刘姥姥的处世哲学”、“刘姥姥的语言艺术”。
经过前面的阅读任务,学生基本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选题。但其实这只是专题研究的第一步,如何进行研究才是接下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学生只是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去探究相关问题,对研究顺序、研究方法等没有系统的计划和安排,因此首先应该要教会学生制定研究计划。
鉴于学生初次接触专题研究,教师决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后续的深度研究。教师已经提前将全班学生的选题和研究问题进行了汇总,让学生根据选题的相似性自由选取了四名同学组成合作小组。
经过讨论,师生共同确定了以下研究计划。首先,围绕研究问题,继续细分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其次,寻找文本支撑,一是文本细节,一是文献材料。然后,确定分工:细分研究内容需要群策群力,小组内部商讨决定;寻找支撑需要小组分工合作;组内每人整理记录自己研究过程中的成果。最后,小组汇总,撰写论文提纲。
研究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细分具体的研究内容,因而教师在课堂生进行实际演练。
(1)方法讲授
教师从研究问题出发,提出研究内容具体化的三种方法:分类归纳、联系比较、追因溯果,并以S 同学的选题为例,进行课堂演练。
S 同学的研究选题是“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研究问题有三个:第一,刘姥姥对贾府众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何作用?第二,刘姥姥对《红楼梦》的主题表达有何作用?第三,刘姥姥对《红楼梦》的情节结构有何作用?
①分类归纳
首先是分类归纳。对处于相似语境,或者有相似表现,彼此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类归纳,可以适当减少重复劳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S 同学的第一个研究问题是“刘姥姥对贾府众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何作用?”在文本中与刘姥姥有过交集的贾府众人有十几个,上至贾母,下至看门人,这些人物也都各具特色。因而,首先应将与刘姥姥有过交集的贾府众人罗列出来: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凤姐、李纨、宝玉、黛玉、宝钗、探春、妙玉、巧姐、鸳鸯、平儿、袭人、周瑞家的、看门人。其次,由于关涉的人物众多,有必要进行分类探究。至于如何分类,师生进行了一番讨论,比如有学生提出可以根据众人对刘姥姥态度的不同来划分,大致可分为同情(贾母、王夫人、平儿、袭人、宝玉)、利用(凤姐、鸳鸯、周瑞家的)、拒绝(黛玉、妙玉、看门人)、旁观(薛姨妈、宝钗、李纨、探春)、依靠(巧姐)。对刘姥姥不同的态度可以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将贾府人物分为两类:个体和群像。刘姥姥对单个人物性格刻画的作用,主要是补充和丰富,有的是印证了文本呈现出的人物的一贯形象,比如说宝玉的痴;有的是呈现出与平时不同的形象,比如说凤姐的善。而贾府作为封建贵族(即使是贾府仆人,也带有贵族化的印记,可归为一类),与身为底层的刘姥姥,两者本身形成一种比照,可以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或者说文化形态。
通过对相关人物的分类归纳,学生对S 同学的第一个研究问题有了具体而清晰的思路,同时也根据现有经验提出比较可靠的推测,便于针对性地开展后续研究。
②联系比较
其次是联系比较,探究文本内容之间隐性的同与不同,发现新的研究点。由于专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学生容易囿于单篇阅读的阅读经验,忽略了整本书阅读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因而在研究问题具体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广泛地将整本书的内容进行勾连,试着发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在进一步分析刘姥姥对贾府具体人物的作用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这个人物和刘姥姥的联系。学生快速找到了相关内容,并且认为无论是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对潇湘馆的评价,还是欣赏十二官戏曲表演时黛玉对刘姥姥如“百兽率舞”的调侃,或者是过后对她“母蝗虫”的揶揄,都可表现黛玉清冷孤高的性格特征。两人一俗一雅,一热一冷,天壤之别。教师提问,两人之间有没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呢?学生再次对文本内容进行回顾后,发现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与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将两部分内容进行比较,或许会发现刘姥姥对黛玉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不同的作用。
通过联系比较,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将整本书内容纳入专题研究范围,突破思维局限,发现思考盲点,从而拓宽研究视野,真正踏入整本书阅读专题研究的大门。
③追因溯果
最后,要追因溯果。专题研究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论证过程。因而在研究过程中,要追因溯果,不断地追问,反复地论证。
经过课堂讨论,学生基本上认同刘姥姥对贾府众人的性格有映衬作用。但学生的思考到此停滞,没有去探究“为什么”。于是教师追问,为什么作者要通过刘姥姥这个人物来达到这种效果呢?经过一番思考,有学生提出刘姥姥的人物形象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她很特别。教师继续提问,刘姥姥的特别是相对于谁来说的?学生肯定地回答是贾府众人。那她的特别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讨论后得出,刘姥姥的身份地位、生活环境、性格特征、思想观念都与贾府众人不同。因此探究第一个研究问题时,还需要对刘姥姥本身的形象特征进行分析。这时,有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刘姥姥身上有没有和贾府众人相同的地方?其余学生马上开始思考,并提出一些想法,比如刘姥姥和凤姐都处事圆滑,和黛玉宝玉一样重情义。
就这样,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下,学生受到启发,开始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同时,教师也提醒学生注意追问的时候要时刻回望是否偏离研究问题的核心,以免过度联想。追因溯果的过程逐渐加深了学生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并且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的研究信心也有所增强。
总之,通过对S 同学的第一个研究问题的细化分析,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分类归纳、联系比较、追因溯果的三种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三种方法应该交叉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内容提纲
实际上,之前利用三种方法细化研究内容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研究内容,而有的会偏离研究问题,有的会重复,因此还需要对“头脑风暴”得到的成果进行筛选梳理,最后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内容提纲。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S 同学的第一个研究问题,共同完成提纲。在梳理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分类归纳,最终形成以下研究内容提纲。
研究问题:刘姥姥对贾府众人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何作用?
①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分析刘姥姥的性格特征;
概括刘姥姥的身份地位、生活环境、思想观念。
②贾府众人的人物形象
归纳贾府众人的共性;
比较单个人物本身性格特征和与刘姥姥产生交集时呈现出的性格特征。
③刘姥姥与贾府众人
比较刘姥姥与贾府群体的异同(身份地位、生活环境、思想观念);
归纳刘姥姥对贾府众人的实际影响。
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分组完成第二、三个研究问题的研究内容提纲。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再次分组。教师将所有小组再分为A、B 两个大组,要求A 大组和B 大组的小组都利用课上所学三种方法,各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内容细分,草拟提纲。
②内部交流。大组内部的各个小组的组长再次进行交流汇总(求同存异),形成一份提纲。
③集中展示。A、B 两个大组各自展示提纲,并做适当的讲解。
教师示范,学生合作探究,经过反复练习,学生能更熟练地运用细化研究内容的三种方法。而形成确切的内容提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随时梳理研究成果的习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
(3)任务布置
本次课堂结束后,教师让各个小组任选一个研究问题进行后续研究,要求学生根据细分的研究内容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研究结束后,需自行整合观点和相关材料(注意观点与材料的选取、顺序、详略),拟写论文提纲。
本次课堂依托课前任务,通过阅读发现来提高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熟悉度,为课上开展讨论研究奠定基础;再以选题申请来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理性思考习惯。而课堂教学重点是细化研究内容,以分类归纳、联系比较、追因溯果三种方法为切口,通过个人发言、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演练,充分体会方法的实际效果。
整个课堂摈弃了大而化之的方法论教学,让教师真正承担起示范、指导和组织活动的责任。通过提问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营造活泼轻松课堂氛围;强调实际演练,让学生切实去体会研究过程。
笔者希望通过此次专题研读课,教会学生基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研究经验,让他们在具体研究时有方向可寻,有内容可做,学会迁移运用、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