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治
阅读教学内容多元复杂的特点,使得语文“好像风一般飘忽不定”“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即若离、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像是餐桌上的整鸡、整鱼,令人不知从何下箸”[1]。面对这种复杂多元,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事先应有一个通盘考虑:哪些教学内容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哪些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哪些内容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哪些可能使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甚至无效、负效……
阅读教学内容应有明确的课堂指向(如图1)。把握这种指向,有利于教师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确立以生为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图1:
阅读教学内容脱离语文学科本质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游离文本,随意延伸。抓住课文中的某一点,乱加引申,随意发散,脱离语境,只抓枝末,不抓本质。如在教学《春》时,由“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申开去,让学生回答“你还知道哪些谚语”这个问题,当学生回答到歇后语时,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歇后语。[2]
2.脱离文本,乱添帽子。如教学《老王》时,出示大量弱势群体的照片,将他们与老王随意对比,让学生感觉《老王》就是批判漠视弱势群体的现象,甚至使学生对当前社会产生误解。
3.只重经验,不重细读。没有对文本进行细致的研读,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对语言的品味不够,语文能力难以提升。如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抛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从《大学》展开,大谈“四书”等。
4.翻新媒体,忽视研读。教师只追求课件设计的视听觉效果,忽视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的指导。《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优美的画面,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展开想象,描绘画面。但有的教师教学时,用ppt 或flash 做成了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以看图代替语言品味与内容想象,使课堂变成了图片欣赏课。
图2: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以言语教育为主。教师要从文本言语的角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对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从而与文本进行充分深刻的对话,在潜心研读中与作者、文本发生交流、碰撞,引领学生理解文本,提升能力。语文教学应“通过饱含人文内容的文本实现其语言学习、语文素养培养的功能,重点解决听、说、读、写的知识、方法、习惯和能力养成等问题。”[3]
“语文姓语”说明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明于此,阅读教学才会有目标,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时才会心里有底,才能实现文本所蕴涵的种种价值。
文本内容的庞杂与课堂有限时间充满矛盾。教师往往觉得这也可以教,那也可以讲,这也舍不得弃,那也舍不得丢。课堂上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学生似乎什么都学到了,又似乎什么也没学到,课堂教学成为一池浑水。“包子铺卖包子,切面铺卖切面,各有专司,不能一个铺子什么都卖,捎带着卖点别的,未尝不可,不能卖的样数太多。……要让语文课背的包袱太重了,它什么都搞不好。”[4]
教师要依据教学要求,全面了解学生,对教材进行科学研读,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从而确定教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1.目标单一,把握教点。教师要善于从学情出发,明确所教内容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和学生可能学到的阅读方法技能。教师可以确定一两个教学点,突破一两个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一个主问题,尽量减化教学头绪,减少无效的提问,保证课堂上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感悟、体验与交流的时间。
2.加强修养,智慧处理。大家一直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时,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与教师的预设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对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预计,在教学现场才可能及时捕捉、快速反应、合理应对。一位老师在教《紫藤萝瀑布》时,朗读完后,一位学生突然说:“世上真有这么美的花吗?”引起了课堂的一片混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没有紧张,而是及时地调整了教学,引导学生对照彩图进行文本品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探究文本,品味语言,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5]
3.抓住关键,有效突破。一篇文章,往往有一个或几个理解的关键点,抓住它,就基本上抓住了重点:(1)从题目进行突破。如《音乐巨人贝多芬》中抓住“巨人”一词作为突破口。(2)从关键词语进行突破。如《岳阳楼记》,可从“忧”字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3)从重点语句进行突破。如教学《谈生命》时,抓住“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个总领句进行突破。(4)从重要语段进行突破。如抓住《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一段议论性语段,对全文进行深入理解。突破重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前提是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寻找教学核心,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只有抓住重点,才能研究出最适宜的教学方法,选择出最适宜的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保证学生学有所得。
图3:
阅读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符合学情。面向全体,就是兼顾所有学生;符合学情,即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的背景、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能力、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就是要充分全面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积极主动选择适合班情学情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安排的教学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靠的是品味语言,把握形象,体验情感,理解哲理……这些蕴涵在教学之中的内容,要靠学生自己积极阅读,深入思考。但盲目灌输式的语文教学,很少面向全体,考虑学情,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少让学生读。如教学《出师表》时,对杜甫的《蜀相》、“表”、前后《出师表》的背景等进行细致讲解,很少组织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2.少让学生说。教师提问时,学生尚未思考,教师或是急急忙忙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或是自问自答,不留学生半点思考余地。教师可能过分担心学生说不好,影响预设的课堂进度,便让学生成为“聆听机器”。
3.少让学生感。漠视学生的感受体验,或不创设条件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感受,只管自己的提问,只管教师自己设计的教学进度。
4.少让学生思。教师只顾自己的教学进程,不让学生说,自然就少有思考。
5.少让学生品。只管自己讲,不去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析、赏析,把学生能动的赏析活动扼杀殆尽,语言赏析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图4:
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参与面,创造条件让学生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深入思考,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其次,要设计出面向全体符合学情的问题。问题要由浅入深,层梯分明;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有所获的满足。第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讨论交流法、表演法……要根据课堂的实际灵活有机安排组织,以不断激发兴趣,保持课堂教学活力。第四,充分利用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当学生有消极情绪时,要善于运用赞美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问题较为完整时,教师要及时指出他好在哪里;激励评价要面向全班,也要面向个体;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完美,教师要善用委婉的语言帮助其修正;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教师要善用引导性语言帮助其回归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第五,教师本人要对课堂充满深情,教师在评价时要尽量注意自己的语调、表情的相互协调;对课堂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教师还要善于使用诸如幽默性的评价进行激励……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教学内容的有效落实。
一篇课文,可教的很多,词语、句子、语段、篇章……处理不好就会使课堂庞杂臃肿。如果过多地讲字词作者、过分地解读文本、无度地纠缠内容,都有可能使课堂负担累累,学生承受不起。因此,选择简约明了的教学内容是轻负优质、以生为本的重要体现。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甑选与处理,进行合理地取舍,跳出课文教语文,选择‘适切而简约’的 教学内容,选择能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的内容,选择能让学生借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 内容”[6],善于挖掘、梳理、甄选、重构教材,做到化庞杂为简约,化臃肿为明了。
1.抓住一条主线索。多数文章都有线索,抓住好线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背影》时抓住“背影”这个线索,教学《信客》时抓住“信客”这个人物,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抓住情感变化这根线索,教学《秋天的怀念》,抓住“好好儿活”这条明线和儿子对母亲的敬意怀念之情这根暗线……抓住了线索,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将散乱内容整合串联起来,也就抓住了课堂要点。
2.设计一个主问题。课堂提问不可少。但如果提问散漫无序零打碎敲,就使课堂变得松散,学习目标含糊。主问题教学的好处是“用一个主问题作贯穿始终的主线,用主问题这条主线组合问题群,将学生的求知欲、解疑欲发挥到极致”。[7]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文,充分考虑到文本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零碎浅显庞杂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将教材的思想主旨、行文思路、写作特点进行整合,形成教学主问题。借助主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更有效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在《云南的歌会》课堂教学中,余映潮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三个问题:(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2)请大家进入课文,进行“看点扫描”,找出文中精彩的描 写片段,进行朗读。(3)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对第四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8]三个主问题纲举目张,连贯整个教学活动,使课堂环节清楚,充满了艺术美感。
训练一项真能力。一节课,可以将课堂分成几个板块,几个板块可以围绕一个主问题,也可以分成两三个具有层梯性关联的问题。每个板块培养一种语文能力——听、说、写、思、品等能力。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活动,将朗读、感悟、想象、复述、表达等学习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在简约明了的课堂中进行训练,提升能力。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十分注意语文能力的培养。他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就很好地对朗读能力进行了训练。
图5:
第一课时
(1)学生听读课文,感受文意。
(2)学生朗读课文,概括文意。
(3)学生语言学习,分析文脉。
(4)学生自读课文,每人写200 字左右的课文阅读笔记。话题:说说课文中的美。
第二课时
教学策略:分层美读。
第一个层次:从课文语言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
第二个层次:从课文构思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
第三个层次:从课文意境的角度进行审美阅读。[9]
余老师紧紧围绕文本特点,选择“美读”作为教学能力的训练点,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了学生品评语言、欣赏文章的能力。
适度拓展,可以让语文课堂的天地更宽广,内容更丰富,气氛更活跃,学生理解文本更深入。但拓展不能毫无限制,为了拓展而拓展,否则就会淡化文本的中心地位,弱化学生的语言品味,有喧宾夺主之嫌,使课堂学习重心发生了偏移,达不到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小石潭记》布置了以下四个拓展题:(1)请你根据小石潭的风景图片,设计一句旅游景点的广告语。(2)借鉴本文的写法,写写家乡的小河,300 字左右。(3)把你曾学过的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中名句摘录下来,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4)阅读文言文《龙湫》,与《小石潭记》比较异同。[10]本课由于拓展太多,冲淡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犯了喧宾夺主的毛病。加上时间所限,学生难以承受。
阅读教学内容的拓展上,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拓展有基点。拓展的目的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必须是基于就是文本的拓展。拓展的内容应当指向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指向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指向课堂教学任务。
2.拓展须自然。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生搬硬套,强制进行。应该拓展的拓展,不需要拓展的地方就不必拓展。拓展的前提是对教材文本的深刻理解。对文本深度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以适当拓展;文本很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不去拓展,以免浪费时间。
3.拓展有边界。拓展不能不着边际,搞无限扩张,追求表面热闹。拓展应围绕文本进行,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图6:
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就要做到心中有语文,眼中有学生。选择的过程,就是追求王荣生教授所说“好课”的过程。以学生为本“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语文‘好课’较高标准,是要有显效的教学内容”[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