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研究*

2022-04-22 09:26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头针进针针刺

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娜仁花 刘山山△ 崔林华△ 齐丛会△ 高 婷△ 田 瑶△(唐山 063000)

提要 目的:研究运用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50例,根据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采用五线七针疗法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国标头针疗法治疗)。均以28 d为1疗程,随后将2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情况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4 d和28 d后,得到的FMA、MBI、BB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14 d后各项评分与同一时期的对照组相比疗效显著,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五线七针运动疗法短时间改善日常活动的功能状态、下肢运动功能及肢体平衡功能较国标头针疗法突出;治疗28 d后2组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2组疗效相似。结论:相较于国标头针疗法,五线七针运动疗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患者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水平。

脑卒中中医又称中风,临床上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2种,而脑梗死就是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改变、社会老龄化严重以及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等诸多原因,中国脑卒中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并且向年轻化转变[1],极度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研究发现,国内脑卒中发病年龄要比发达国家早10年左右[2]。而临床上脑卒中患病后导致的最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是运动功能障碍,残疾率高达60%[3],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水平逐年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不再上升,但其仍有很大的几率致使患者出现残疾。因此,需要采取更有力且有效的行动来减轻脑卒中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负担[4]。而头针疗法作为中医一种特殊针刺手法,自从70年代在临床上推广以来,已广泛成为治疗脑梗死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方面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疗效颇佳。本次研究应用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25例,与应用国标头针疗法进行治疗的25例对照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其他科室申请会诊的50例脑梗死的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男19例,女6例;年龄42~70岁,平均(57.72±9.39)岁;病程1~15周,平均(4.30±4.08)周;对照组男20例,女5例;年龄44~67岁,平均(54.88±6.41)岁;病程1~15周,平均(4.01±4.23)周。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2组患者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西医诊断标准以《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为准。中医以《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6]为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1)需要与以上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相符合,并且已经通过头部CT或MRI协助诊断的患者;(2)患者的一侧肢体功能有障碍;(3)病程不大于4个月,并且为生命体征平稳的初次发病者;(4)病情在48 h内无进展,认知水平正常,能够配合并正确理解医者的动作指令;(5)年龄均在20~70岁之间;(6)肢体功能Brunnstrom为Ⅱ~Ⅳ级的患者;(7)试验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对知情同意书内容无异议,可以签字。

1.3.2 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例如重度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等;(2)患有癫痫、精神病等,服用药物但仍无法控制住病情的患者;(3)对针刺疗法感到无法忍受的患者;(4)常有自发性出血疾病或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5)视觉、听觉以及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医生对其进行康复评定的患者;(6)存在肢体伤残的患者;(7)患有严重皮肤病的患者。

1.4 中止标准 (1)出现很严重的不良反应的患者;(2)在观察过程中病情发生恶化的患者;(3)治疗期间因自身原因不愿意继续进行观察的患者。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1)没有按规定配合治疗的患者,无法对其进行疗效评定;(2)治疗未满疗程的患者;(3)由于多方面原因自动退出的患者;(4)继续临床观察可能会发生不良损害的患者。

1.6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所需的内科常规治疗。体针均选取位于患侧的腧穴,包括患侧上肢肩髃穴、臂臑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合谷穴、八邪穴,以及患侧下肢髀关穴、风市穴、血海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冲穴。采取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

1.6.1 治疗组:使用五线七针运动疗法。选择的5条线中,除C线以外均选择病灶侧。A线:连接位于头部侧面的前神聪穴与悬厘穴,将A线分成5个相等的部分,选择在上2/5处和中2/5处进针,针刺方向选择朝向悬厘穴;B线:连接位于头部侧面的百会穴与曲鬓穴,将B线分成5个相等的部分,选择在上2/5处和中2/5处进针,针刺方向选择朝向曲鬓穴;C线:连接位于头顶部的前神聪穴与后顶穴,找到该线上最突出的反应点进针,针刺方向选择朝向后顶穴;D线:连接位于头顶部的承光穴与络却穴,经过触诊,于最突出的反应点处进针,针刺方向选择朝向络却穴;E线:连接位于头部侧面的后神聪穴与天冲穴,距离后神聪穴1寸处进针,针刺方向选择朝向天冲穴。

1.6.2 对照组:选用国标头针疗法。在5条线上进行选穴,选择病灶同侧的顶颞前斜线:连接位于头部侧面的前顶穴与悬厘穴,将该线分成5个相等的部分,选择在上2/5处和中2/5处进针,针刺方向选择朝向悬厘穴;顶颞后斜线:连接位于头部侧面的百会穴与曲鬓穴,将该线分成5个相等的部分,选择在上2/5处和中2/5处进针,针刺方向选择朝向曲鬓穴;顶中线:连接位于头顶部的百会穴与前顶穴,针刺方向选择从前顶穴向后进针;顶旁1线:连接位于头顶部的承光穴与通天穴,针刺方向选择从承光穴向后进针;顶旁2线:连接位于头顶部的正营穴与承灵穴,针刺方向选择从正营穴向后进针。

1.6.3 操作:医师需要先将腧穴部位进行消毒,然后选择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0 mm×40 mm)进行针刺,进针时针身角度大约在30°,到达头皮帽状腱膜下层后将针向下缩小约15°,继续进入3 cm左右,针刺结束后,医师进行捻针,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活动,捻针速度大约为每分钟200次,捻2 min后休息1 min,再捻转2 min,捻针角度在360°左右。活动完后再开始体针操作,步骤则按照正常的操作方法进行。其中体针的留针时间为30 min,而头针则为7~10 h,在全部治疗即将结束之前,再进行1次头针的捻针,整个过程需要捻2次针,捻针的同时活动患肢,总共治疗10 min左右。捻针时双方注意力都必须集中于患肢,操作者带领、指导患者进行肢体活动,在治疗的过程中若患者当时的状态不佳,需要适当调整目标要求。在治疗初期有些规定的动作患者可能无法自行完成,助手需要适当对患者进行帮助。在治疗全程医师要及时对患者的进步做出反馈,使患者对自身恢复情况抱有信心。

1.6.4 疗程及其他:2组患者周1~周5每日进行1次治疗,周6、周日休息,以28 d作为1个疗程,治疗观察1个疗程。2组患者其余操作均一致,仅头针选穴不相同。

1.7 观察指标 选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进行评估,各项积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越好,在平素能更好的面对日常生活问题。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对比情况 在治疗14 d及28 d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相较于本组治疗前的评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在治疗14 d后的FMA评分较同一阶段的对照组有着明显的提高(P<0.05),提示五线七针运动疗法对下肢运动功能的短时间改善优于国标头针疗法;在治疗28 d后治疗组的评分较对照组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情况 (分,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情况对比 在治疗14 d及28 d后,2组患者的MBI评分相较于本组治疗前的评分均明显提升(P<0.05);治疗组在治疗14 d后的MBI评分较同一阶段的对照组有着显著的提高(P<0.05),说明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短时间改善程度要较对照组明显;治疗组在治疗28 d后的评分较对照组高,但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MBI评分对比情况 (分,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BBS评分情况对比 在治疗14 d及28 d后,2组患者的BBS评分相较于本组治疗前的评分均有提升(P<0.05);治疗组在治疗14 d后的BBS评分较同一阶段的对照组有着明显的提高(P<0.05),提示五线七针运动疗法短时间改善下肢平衡功能较国标头针疗法更为突出;治疗组在治疗28 d后的评分与同期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无显著性。详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BBS评分情况对比 (分,

3 讨论

中风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疾病,它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流畅、口角及眼睛歪斜、无法进行正常吞咽以及烦躁抑郁等症状。研究发现,我国每年死于中风人数约200万人,即使医疗水平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其发病率仍以每年8.3%的速度攀升[7]。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也给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了负担,此刻及时进行治疗非常关键。但是脑卒中是中枢受到了损害,大量的神经细胞已经死亡,所以不能通过再生来代替,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进步的现代技术也无法达到临床及患者的需求。尽管现代医学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方法逐渐多样化,如康复技术逐渐多元化、针灸治疗方法更加有针对性、中药治疗也有很大的进展等,但对于患者肢体的恢复水平以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方面,仍然无法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

脑梗死在中医学中归属于中风,阴阳失去平衡、气血运行无序是该病的主要病机,当平素饮食无节制、劳累过度致作息不规律、情志失调或者遇到外邪侵袭等因素时,极容易致使此病发生。患者患病后,由于正气亏虚邪气旺盛、气血瘀滞运行不畅、经脉不通,从而筋脉不能得到濡养,导致肢体功能发生障碍。针灸作为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千百年来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多样的临床诊治经验,以疗效迅速、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势,在临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被广大患者所信赖,为保障人们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头针疗法作为新兴起的特殊治疗手段,能直接作用于头部病灶区域,可以促进大脑皮质层的功能的重塑,并且可以促进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恢复,使局部大脑血液运行通畅[8-9],加快神经系统的修复,对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10]。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头针治疗方法有2种,焦氏头针与国标头针疗法。但这些头针疗法仍有不足之处,在临床治疗中,有一部分患者患有脑外伤或颅骨缺损,应用普通的头针治疗,在选穴上具有局限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速度。而本研究采用的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正是考虑到这些问题,并将临床实践基础与焦氏、方氏、国标等头针理论相结合后得出的。它与国标头针在取穴上有区别,其穴位分布均在督脉、足少阳胆经及足太阳膀胱经经脉或皮部范围,因为这几条经脉循行均经过头部,所以具有祛除颅内瘀血、舒筋通络,改善活动功能的作用。因此对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具有很好疗效[11]。五线七针中E线与国标头针相比略向后移动,C线、D线也向后加以延长。使覆盖作用面积更大更广,有效扩大了对大脑的刺激范围。同时在C线、D线上选择阳性反应点进针,通过切诊发现这些病症的阳性反应点的出现与病灶有紧密联系,针刺这些部位可加快治疗的效果。《黄帝内经》中指出,维络骨节的筋经是左右交叉的,所以可以认为当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发生障碍时,其对侧头部的足少阳经筋也受到了损伤,因此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注重足少阳经的取穴,而强调阳性反应点进针,更符合《黄帝内经》中所提到的“以痛为腧”的理念。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疗效[12],例如头针行针时伴以患侧的肢体运动[13]和延长头针留针时间。因此笔者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治疗过程中可见患者的患肢的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显著。

在本研究采用的观察指标中,FMA评分用来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MBI评分用于评价患者在日常中的生活能力,BBS评分重点则是对患者下肢的平衡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对各评分分析后可知,在治疗14 d时,治疗组的FMA评分、MBI评分以及BBS评分相较于同一阶段的对照组均得到明显提高(P<0.05),说明五线七针运动疗法与国标头针疗法相比,可以在短时间治疗中更快、更有效的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及生活质量。而在治疗28 d后发现,治疗组各项评分与同一阶段对照组相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这可能与疾病疗效的“天花板效应”有关联,从上述可见,五线七针运动疗法在肢体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的治疗方面,短期内有更好的改善效果,见效更快。

综上所述,五线七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在原有的选穴方式上进行了改变,扩大了对头部的针刺刺激范围,并且刺激阳性反应点,使治疗更有针对性、个体化,优势更加明显,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疗效。

猜你喜欢
头针进针针刺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