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米,找万里。”万里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1977年受命出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后,率先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写入中央的“一号文件”。按万里的话说,这多亏胡耀邦的全力支持。
“要吃米,找万里”
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邓小平为国务院副总理。就在这次会议上,万里被任命为铁道部部长。
万里大刀阔斧整顿铁路,人称“安全正点万里行”。而在1976年的“反击右倾翻案风”之中,他随着邓小平的倒台而下台。也就在这时,万里病重。经铁道部党的临时核心小组同意并请示中央批准,万里住进了北京医院高干病房。
随后,中央发出电报通知:“(毛主席圈阅)万里同志有病住院检查错误期间,由郭鲁同志主持铁道部日常工作。”当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孙健来到北京医院高干病院,向万里当面宣读了中央发出的电报通知,并要求万里在医院继续检查自己的严重错误。
好在没过多久,“四人帮”被粉碎。1976年12月底,万里被调往轻工业部工作,担任轻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是邓小平复出,担任中央党政军领导职务。这年夏天,本来已接受中央安排去担任湖北省委第二书记的万里,经邓小平推荐转赴安徽,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安徽省军区第一政委。
万里赴安徽后,率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要吃米,找万里”的民谣就是那时兴起的。万里由此成为中国改革的先锋闯将。
“如果没有耀邦,那就不好办了”
1980年2月,万里从安徽调回北京,就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农村工作。在此之前,万里和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胡耀邦没有共过事,但胡耀邦对万里期望很高,他多次引用民谣“要吃米,找万里”,不无幽默地说:“让万里管农业,是农民推荐的。”
后来,万里回忆当时的情景,满怀深情地说:“我1980年到书记处分管农业,当时工作开展相当困难,可以说动辄得咎。多亏耀邦全力支持,主动配合。我们俩很谈得来,观点特别一致。好多事我们一商量,马上就干起来了,一次又一次冲破难关。如果没有耀邦,那就不好办了。”
调到北京以后,万里发现自己的处境比在安徽要困难得多。当时,斥责包产到户的呼声不只是小小的杂音,明目张胆反对包产到户而自行其是的更不只是小小的县委。特别是农口的主要机构国家农委和农业部,念的还是学大寨的那一本经。
万里离开安徽以后,新上任的省委主要领导也改变了态度,先是拒绝反驳攻击包产到户的文章用安徽省委政研室的名义发表,紧接着又先后召开蚌埠、芜湖、巢湖三个片会,指责包产到户是工团主义、机会主义、小恩小惠。包产到户和大包干面最广的凤阳和整个滁县地区压力很大。这对万里来说,简直等于后院失火。
在这关键时刻,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热情支持安徽凤阳的包产到户,并指出当前主要是思想不解放。这是对包产到户最有力的支持和肯定。
但是,争论并没有因此止息。7月,胡耀邦参加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到农村政策时说:“我们不要把包产到户同单干混为一谈,即使是单干,也不能把它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不要一提到单干就认为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9月,中央在胡耀邦主持下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关于“包产到户”的问题,在会上引起很大的分歧和争论,被称作“阳关道和独木桥”之争。
胡耀邦和万里共同认定,各省一把手的态度是问题的关键。经商定,胡耀邦去西北,万里去东北,一个省一个省地做领导班子的工作。
“一号文件”:给包产到户上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户口
1981年2月,新华社记者奉万里之命到豫、鲁、皖边三个专区的十一个县考察,他们深深感受到,广大农村正在进入一个可以感觉到、可以触摸到的历史性转折。胡耀邦看完这次考察發回的5篇内部参考稿件,感到十分振奋,当即让新华社将其中3篇作为通稿发给全国各报刊登,扩大宣传。
农民普遍行动起来,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少地方基层干部对包产到户仍然思想不通,先是“顶牛”,继续抵制;后又“放羊”,撒手不管。于是,有的把牛累死了,有的把拖拉机卖了,有的连生产队的公房也拆成砖分了。这本来是领导问题、工作问题,却被当作攻击包产到户的借口。
胡耀邦提出,看来还得开一次全国性的农村工作会议,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而这也是万里心中所想。
万里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时,小组讨论中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呼吁,“应当给包产到户上一个社会主义的户口”。
为了慎重,文件起草时反复研究修改,书记处几次讨论审查,最后通过时已经来不及在1981年的年内发出,只能作为1982年的“一号文件”了。
中央第一个“一号文件”最关键的一句话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
简单说,包产到户被正式确认为社会主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了。
(《同舟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