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慧?林盼鑫
摘要:《美的历程》对于明清文艺的巡礼,主要从该时期文艺思潮演变的过程中展开。明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因素和商品经济在社会中越发成熟,意识形态领域也不断萌芽出个性解放的思想光辉。政治、经济、社会和哲学领域共同形成思想解放的思想合力,展现在文艺领域,即为频繁丰富的文艺思潮的演变。本文通过分析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对明清文艺思潮的审美关照,探讨文艺思潮演变与社会历史进程的内外逻辑关系,把握文艺思潮发展规律,为受社会历史因素影响的文艺思潮演变理论总结经验。
关键词:明清文艺思潮;美的历程;艺术思潮演变
明清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但在统治阶级重农抑商政策下,封建社会传统的小农经济与膨胀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不断交融冲突,社会矛盾加剧。明中叶以后,统治者实行保守、反动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封建土地占有制的腐朽性充分显示出来,资本主义因素被打压,并在严峻的文化专制下,明初发展起来的代表新文艺思潮的市民文艺不再发展,甚至萎缩没落,历史进入了自我批判的特殊阶段,我国封建社会也开始由极盛走向衰落。在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激烈动荡的社会矛盾下,传统封建伦理观念受到新兴市民意识的挑战,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不断解放,一种新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思潮日益形成,并随着社会进程不断演变。于是在这个思潮中开展的审美活动就有了属于这个时代特殊的审美情感、时代特色,闪烁着一定的真理光芒。
一、明清文艺述略
明清文艺主要表现为市民文艺,大体上以小说、戏曲和绘画为主。在以具体的艺术部类描绘现实生活、抒发个人情感、反映时代精神前,哲学思想首先形成、发展起来并冲破传统观念,给予人们新的思想引领,带来哲学上的思辨。正如李泽厚先生说的,哲学是时代的灵魂,反映时代这一重大的内在脉搏。在这个封建社会后期,文艺发展历史的近代时期,先进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个个具有近代因素的民主思想,如黄梨洲的“工商皆本”、反对“以理杀人”的戴震和主张“言私言利”的李贽等等。这些具有哲理思辨性质的进步学家、学派,统统不谋而合地破坏封建传统统治,他们在明清之际共同构成了巨大的启蒙思潮。
这种民主思想潮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文学艺术中。明初城市经济发展促使市民文学勃兴,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唐代以来以广大市民群众为对象的说唱文学,发展到明清,题材更加广阔,以通过描述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注重故事情节曲折,添加神秘、浪漫等色彩来供广大听众消遣取悦。有《拍案惊奇》《喻世明言》《警示通言》等经典著作,也有《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世俗杂文。精彩纷呈、多样的人物、故事、情节展现了真实的世俗生活,具备了自觉的面貌、性格和特点,标志着此时市民文学已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元时,文人士大夫阶层与民间文学的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反映生活、内容丰满的元代杂剧。出现了“元曲四大家”的文学正宗,《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等等成为流传至今的传统劇目。到了明中叶,戏曲创作表现的体制和宫调系统开始规范化,文词逐渐从通俗走向文雅。明清传奇大量涌现,如明代邵璨的《香囊记》、姚茂良的《精忠记》、苏复之的《金印记》、沈采的《千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四部传奇等等,唱腔也从多种逐渐集中到昆山、弋阳、海盐、余姚四大声腔上来,形成独特的审美品格,把戏曲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发展定型为一种由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曲形式的艺术美。
最后,以视觉艺术展现市民文艺的绘画艺术,在明清时期有特殊印记。一是形式上以文人画和木刻版画为主。明代以来,传统绘画虽已式微,但仍有发展。从占据统治地位的浙派,到崇尚元代文人画的吴派兴起,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的“明四家”,展现了该时代独抒个性、雅俗共赏的文人绘画特性。进入清朝,画坛在董其昌的 “南北宗”论影响下,“四僧”“扬州八怪”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图集古人绘画艺术之大成,崇尚水墨写意画法,追求狂放怪异风格,有着强烈的思想情感,注重自然美的表现和意境的创造,将文化画推到了一个极致。明清的木刻版画作为戏曲、小说的插图而成商品广泛流传,明末达到顶峰,以画家陈洪绶和徽刻版画为代表,其艺术特点和文学戏曲充满戏剧性的艺术特点一脉相承。二是具有商品属性。由于商品经济的兴起,明清以来的书画家开始出售自己的作品并盛行开来,形成书画市场,书画艺术商品化。除“明四家”和“扬州八怪”外,又如明代著名画家高棅,“在翰院二十年,四方求诗画者争致金帛修饩,岁常优于禄入。”[1]可见像高棅这样供奉朝廷的名画家,也在通过业余绘画、卖画以获取丰厚的收入。如此,各具风神的小说、戏曲、绘画就大体构成了明清文艺的面貌。
二、李泽厚对明清文艺思潮的阐述
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他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其中,在社会矛盾冲突剧烈的明清时期,李泽厚先生将反射在传统领域里的反抗思潮,以“明清文艺思潮”为主题展开阐述,分为“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章节进行巡礼,在历史进程、社会发展中,分析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将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演变大致分为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三个阶段,整体把握住了该时期文艺思潮的演变历程。
(一)浪漫主义
艺术思潮是特定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是在特有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出现在文艺领域的现象。在陈亮、叶适的“讲究事功”,反对“以理杀人”的戴震以及李贽的“童心说”等社会、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明清文艺以描绘现实生活,关注人生命运的共同思想追求形成发展起来,构成巨大的思想启蒙思潮,开始冲破“发乎情止乎礼”的旧美学观,表现为由理性转向感性的反抗传统、反抗伪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各具类别的小说、话本,直白地展露对人情世俗的玩味,对荣华富贵的钦羡,对性的解放的渴求,对“公案”、鬼怪的广泛兴趣等等,尽管低级、浅薄、无聊,艺术趣味不再高级,却是对现实社会的真实描写,展现出了生命活力。这也对长期封建王国和正统儒学形成了破坏。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唐寅等画家,由于与社会各阶层联系密切,不受约束,即展现出了市民文艺和浪漫主义特有的艺术风采。一方面能自由地抒写主观世界,追求笔墨意趣;一方面又能以浪漫的方式,采用日常题材,接近世俗生活,反映社会新时代的变化,给人以春天般的清新气息。徐渭的文人水墨画更是浪漫思潮在绘画领域的集中体现。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完美地展现了文人水墨山水的秀丽温润,充满犹如李贽的“童心”般的笔墨趣味。这一股强大思潮还体现在了吴承恩、汤显祖等人的经典作品里——《西游记》里幽默开朗的孙猴子已经成为充满民族特性的独创形象,《牡丹亭》以奇幻浪漫的爱情故事呼唤了一个个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来。
(二)感伤主义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遇了挫折。在满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下,文艺各领域出现倒退、萎缩现象,上层浪漫主义进一步发展为感伤文学,出现了《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等以悲剧色彩为底色的感伤主义经典文学。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現的是一种浓厚的家国兴亡的悲痛感伤,在感伤中透露出对人生的空幻。《桃花扇》作为该时期的文艺标本,全剧的“哀江南”也是它的主题所在,表达了国家大恨,也体现了人生悲伤。民族失败,家国毁灭,沧海桑田,如同幻梦,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后只能归田隐居,寄情于山水花鸟。这种时代的感伤不仅反映在明朝遗民或受改朝换代而影响的艺术家们身上,也出现在了清朝皇亲贵族的纳兰词里: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2]
这种“不知何事萦怀抱”的乏味感伤,似轻还重,显示出这个时代和社会正处在一个表面平静、实际开始颓唐没落的社会阶级命运的哀伤之中。李泽厚先生由此提出:这种“一叶落而知秋”的虽生活在醉生梦死的环境里,但仍然发出无可奈何的人生空幻的悲叹,正是看不见具体内容但仍有深广含义的“有意味的形式”,内容已经积淀、溶化在情感形式之中了[3]。以朱耷、石涛为代表的绘画领域也直接抒写着强烈悲痛、愤懑的情感意兴。他们风格上发展徐渭,简练的构图、突兀的造型、奇特的画面、刚健的笔法,构成了他们作品的独特风貌,以强烈的悲痛愤恨感染着人们。像著名的亦哭亦笑的“八大山人”,要求客观服从于主观;物我同一于情感的石涛,都表现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寂寞、愤慨与哀伤。
(三)批判现实主义
到了封建社会末世,专制主义高度集中,思想受到严格控制。黑暗的社会现实下,文艺开始全面地描写、揭露、批判这末世的或黑暗、或残忍、或不公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感伤文学《桃花扇》《聊斋志异》等经典著作,还闪耀着另外一个特征。由于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而来,对社会生活有广泛的接触,痛定思痛或不满现实而做出的揭露、讽刺的内心呼唤,因此也具有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内在倾向。李泽厚先生把《红楼梦》作为这个封建末世文艺发展的总结,展现了这个时代文艺思潮。具有深厚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作为《红楼梦》的底色,无论是宝黛爱情的悲剧、元妃省亲的豪华,无不笼罩着政治变故带来的沉重哀伤。而在人生空幻之中,一切在富丽堂皇、钟鸣鼎食之中,又无处不透露着这个社会在无可救药地垮下来、烂下去,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败亡。于是,严峻的批判现实主义成熟了。《儒林外史》也是在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下创作出来的,它把理想寄托在那几个儒生、隐士的苍白形象上,充满了“梦醒了无路可走”的苦痛、悲伤和求索,体现了对社会生活具体描述、揭发和批判的美学价值。
至此,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之明清文艺思潮部分巡礼完毕。明清文艺思潮作为该著作的最后一个部分,笔者以历史叙事的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发展规律,以及艺术自身内在规律的驱动,宏观地描述了明清时期审美意识、文艺思潮的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为中国美学史的整体轮廓勾画补充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三、结语
李泽厚先生讲述明清文艺思潮的演变,以历史叙事的视角,将该时期各门类艺术的发展变迁与文化艺术思潮的演变,合理有序地融入了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集体感性的积淀和演进历程之中。首先,由社会背景指出明清的文艺在明初是由宋元时期就发展起来的市民文艺的延展,由此形成下层阶级文艺基础,进而影响到贵族阶级、文人士大夫的传统文艺,从而出现了反抗传统、关注生命意识的浪漫主义思潮。以李贽为中心人物与文艺各领域中的主要革新家和先进者共同推动了浪漫洪流的发展,下层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彼此渗透,相辅相成,以不同的形式反映了明中叶以来巨大变动的社会背景、氛围和意绪;其次,到了明末清初,政权的更替、统治阶级的打压,整个社会氛围、思想、观念呈现倒退性,突破传统的明代新文艺思潮没落萎缩,上层的浪漫主义则变为了感伤文学,此时的文艺作品均表现为浓厚的家国兴亡的悲痛感伤和找不到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的人生空幻感;最后,到了封建末期,由于现实社会的黑暗、矛盾冲突加剧,社会矛盾不可调和,与现实生活广泛接触的世俗文艺,具有了痛苦的现实历史批判因素,不满现实而表现出揭露、讽刺的内在倾向,批判现实主义形成。以《红楼梦》为代表,呈现了18世纪封建末世“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艺术思潮进程的总和。
作者简介:冯国慧(1997—),女,壮族,广西大新人,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21级研究生在读,硕士,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与批评。林盼鑫(1997—),男,汉族,福建福州人,广西艺术学院造型学院20级研究生,硕士,雕塑专业,研究方向为雕塑。
参考文献:
〔1〕焦竑.《玉堂丛语》卷七《巧艺》[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6.
〔2〕(清)纳兰性德.《纳兰词》[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9:《卷一》15.
〔3〕李泽厚.美的历程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