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求职更“求稳”,看似“理性”的无奈

2022-04-22 00:19任冠青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育儿生育薪酬

任冠青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首次超过千万人。如何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据《北京日报》报道,近日,前程无忧发布的一份应届毕业生调查报告显示,女性在高学历者中正快速比肩男性,求职者中,女大学生求稳避险心态更明显,预期和实际薪酬均相对较低。

职场中,员工收入几何,固然与工作经验、能力、专业等多重因素有关。但无论如何,同等条件下,性别都不该成为左右薪酬待遇高低的要素。报告中反映女大学生整体薪酬相对较低的问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女性在职场发展中的现实困难。

正如报告指出的,女大学生整体求稳避险心态更明显。刨除个体偏好的考虑,这一特点背后还有着较为客观的原因。比如,在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中,女性通常被期待寻找更加“安稳”、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的工作。而现实中,稳定的工作也往往意味着收入水平有限,故而导致不少女性对未来薪酬的预期不高。由于一些企业存在职场性别歧视,同等条件下,女性收入不及男性。对一个家庭来说,让女方为育儿、家务“牺牲”更多,求职时更加求稳,便成为看似“理性”和“实际”的选择。

造成职场性别歧视的重要原因,除了有落后的“男强女弱”观念作祟,主要还是一些用人单位将女性与生育成本紧密挂钩。在这些企业的“经济账”中,从备孕怀孕到休产假,再到后续的哺乳育儿,育龄女性员工会“耽误”更多时间和精力,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比起男性员工,聘用女性的用工成本更高,也就显得不太“划算”。

因此,在现实操作中,有些企业会设置各种或明或暗的附加门槛,想方设法“劝退”育龄女性员工。此前,便出现过“拒绝录用未做胸透孕妇”“要求女性员工在入职单中承诺‘入职三年内保证不怀孕”等现象。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企业会暗中压低女性员工薪酬,导致男女同工不同酬的情况。

不论是明目张胆的招聘排斥,还是在薪酬设定上搞“区别待遇”,本质上都是职场性别歧视。这种就业歧视的社会危害显而易见:其一,它有违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不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职场环境,也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背道而驰。其二,如果职业女性的预期和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便很容易造成心态失衡,挫伤其工作积极性,使女性无法拥有获得感。

此外,一旦类似行为若得不到有力纠正,甚至成为职场中彼此“心照不宣”的“常规操作”,就很容易使基于性别的职场刻板印象日趋固化。如此一来,女性的人生选择空间只会日趋窄化,还会造成被迫放弃自身职业梦想的遗憾。

针对育龄女性的就业歧视,更是对其生育自主权的侵害。一些职场女性坦言,孕育新生命本是件美好的事,但是放到现实中考量,这份选择则显得沉重而艰难。选择生育,往往意味着在头顶装上了一块隐形的职场天花板,是此后几年晋升无望,甚至被边缘化、被“优化”的代名词。这样的职场困境,很容易引发“恐婚”“恐育”等心理,也不利于提高适龄青年的生育积极性。

可见,不论是从社会公正、经济发展,还是国家的生育状况而言,铲除各类职场性别歧视,保障女性高质量就业,都极为必要。

对此,首先要加强劳动部门监管,规范企业的招聘活动,严惩各类“花式侵权”操作。同时,可以通过畅通申诉渠道,探索设立女性权益调解仲裁庭等方式,提升女性劳动者维权的便利度,避免其成为一件“费事费力”的事。当然,要想引导企业积极招聘女性员工,为她们提供公平合理的待遇,还需要利用税收减免、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使企業利益与职工权益相契合。

生育从来不是女性一方的事,过于繁重的妻职和母职压力,不该成为她们在职场中被“嫌弃”的理由。事实上,除了怀孕生产本身无法被“代劳”,育儿过程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被国家、企业和男方分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的内容,还是多位代表委员关于延长男性育儿假的建议,都有助于缓解女性的育儿压力,使其在工作生活中更加从容自如。

摘自“中青评论”微信公众号2022年3月9日

猜你喜欢
育儿生育薪酬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生育保险费由谁缴纳
生育登记流程明确
吸引人才,薪酬体系需细分
70%
育儿神器
育儿Q&A
育儿Q&A
“薪酬沙皇”走马上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