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去往第九王国》中的语言现象

2022-04-22 22:55:09张望春
雨露风 2022年3期
关键词:彼得语言文化

摘要:《去往第九王国》是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从作者到内容无不与语言紧密联系,小说作为一种语言游戏的文字作品,其本身的存在就是建立在一个个词汇和言语下。本文旨在结合文本,剖析这部作品中的语言现象和暗含在其下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彼得·汉德克;去往第九王国;语言;文化

一、彼得·汉德克:大胆的文字游戏者

文学是用语言做出来的,而不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的东西。彼得·汉德克自登上文坛起,就在用文字给读者编织着一个个文化迷宫。对他来说,文学是一个不断明白自我的手段,他要透过文字去引导人们发现那些还未被认识到的现实,即“真实的现实”。汉德克认为,文学的虚构性不再体现在编造故事,文学已经不需要再以如此方式来证明自己与现实的不同。文学所应当关注的是语言以及非语言的传递,从而唤起读者的全新体验。[1]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汉德克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句、每一句话语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在他的成名作《骂观众》中,一个“骂”字统领全篇。他用直观、强势甚至粗鲁的言语来表达观点,传递感受,颠覆了传统戏剧那种通过图像和动作来传情达意的手法。从词汇层面来说,汉德克用了大量让人听来刺耳的词,如强盗、无赖、倔驴等,观众与演员的分离在骂声中逐渐合二为一,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戏剧,成为剧中的角色之一。这种“骂”也是汉德克在用一种近乎绝情的方式在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良知的探寻,进一步鞭策现代人反思自身。表面上看汉德克是在玩文字游戏,用语言颠覆传统舞台艺术,其深层传达的是他早期的文学思想,即通过语言的传递来唤起读者鉴赏的全新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汉德克继承了奥地利文学的语言批判传统。他致力于破除语言对人的桎梏与影响,在文学上追求一种更为自由的形式。也正因为如此,汉德克的小说常被认为是“反小说”,这源于他作品的内在特征。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也较少有外部环境描写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如《去往第九王国》中,整部小说主要以主人公菲利普·柯巴尔的漫游为线索,在叙述的过程中,时空交错,现实、梦境和回忆编织缠绕,每一部分的内容似乎都有多种解读方式,其自由的形式给予了读者很大的阐释空间。作为作家的汉德克,只是在尽力用语言呈现出他的立场下的真实,至于虚构作品下“真实”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则交由读者自由言说。这让汉德克给人感觉更像是一个文字的游戏者,文字在他手上不再受规约限制,他随意将文字组合,再将这些组合汇入语言系统,把语言作为一个工具,去批判、去创新、去激励人成长。

二、《去往第九王国》:语言指导下的成长觅踪

《去往第九王国》是彼得·汉德克的一部文化寻根之作,小说以叙述者菲利普·柯巴尔的视角展开,跟随着他的脚步,可以大致还原出一个现代人的成长模式。小说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取名为“盲窗”,主要讲述了叙述者1960年夏天离开家乡前往斯洛文尼亚的旅行。追随着哥哥失踪的足迹,叙述者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经历,这些经历里掺杂着恐惧、陌生和无助。年少的叙述者仿佛生活的失语者,他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盲窗”在这里作为叙述者感知自我的标志,仿佛看到“盲窗”,叙述者的生命存在才得到印证;第二部分的标题为“空空如也的山间小道”,讲述了主人公哥哥的两本书,一本是农业技术学校的笔记本,一本是1895年出版的斯洛文尼亚语—德语大词典。通过文字菲利普找到了叙述的价值,他细读词典里每一个被哥哥标记起来的词语,越来越觉得斯洛文尼亚语以一个词语童话集和富有活力的世界图像成为真正人性生存的象征,因为在这个民族的语言根源中就找不到“战争”“屠杀”“暴力”等词语。出于对杀死哥哥的战争的悲伤和愤怒,菲利普在这里发现了充满人性生存的希望,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着那些被哥哥打上标记的词语。他的目光落在山边那条空空如也的小道上,觉得他们变成了一行行需要书写的图像。于是菲利普决定把这个感受生存的时刻诉诸叙事,永远铭刻在心上;第三部分,叙述者跋山涉水,来到位于里雅斯特海湾高原的喀斯特地区。像坐落着玛雅文化丰碑的自由热带稀树草原一样,喀斯特地区也开启了其民族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一个个灰岩坑地貌驱使他观察和区别一个个原始图像和本原形式,去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那些毫无用处的东西因为语言变得有价值起来。最后一切汇集在叙述者虚构的一个乌托邦世界中,即“第九王国”。小说结尾,叙述者大肆赞扬叙述:“叙述,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比得上你,没有什么更公正的东西比得上你,你是我最神圣的东西。”[2]300叙述是由语言构成的,一个个词语组成的文字图像在叙述者的笔下,成为一个“对抗性”的工具,成为映照现实、明晰自我的一面镜子。

随着文本接近尾声,一个现代人的成长“修行”也突显出来。“盲窗”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不知山为何物,水为何物,这使他好奇并继续探索。等到“空空如也的山间小道”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通过解读两种文字,看到两种文化,菲利普给自己找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叙述。及至找到“第九王国”,确定语言的独特魅力,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物到此成长完成,语言通过叙述在这里生成意义,亟待读者通过文本阅读去挖掘那些光辉灿烂甚至是不起眼的美好人性并将其传递出去。

三、词汇:破解“第九王国”里的文化符码

瓦尔特·本雅明认为语言是人类认识和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本质的关键。小说是语言的产物,具体来说是话语的产物。话语的基石在于词汇,讲故事就是一个逻辑建构生成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和接受者以各自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定位,用自己独特的理解能力与这个世界交流互动。诚然,《去往第九王国》是汉德克与这个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符号性。符号包括音响形象和概念,后来索绪尔用能指代替了音响形象,用所指代替了概念。且所指和能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也就是说,用什么样的能指来表示什么样的所指是任意的。基于此理解,无论《去往第九王国》这部作品是以什么样的能指呈現,它的所指都具有多元阐释空间。这里我们只简单探讨一下文本里一些词汇的文化隐喻。

书名《去往第九王国》原文是德语Die Wiederholung,意为“重复”。这种重复在小说中体现为主人公菲利普的精神漫游,是一种感觉,一种精神上的“复现”。邢若兰把这里的重复解读为叙述者的文化回溯,她认为菲利普的寻根之旅是一次文化回溯。[3]在此也可以解读为寻觅失落的文明。文本中透露出的不安、矛盾心理也是不同文明碰撞在主人公菲利普心中激起的反应。

标题“盲窗”据笔者了解,“盲窗”是一个寺庙用语,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生活中的种种矛盾,“盲窗”可以理解为人升华的一个过程。当我们向外顾盼时,其实是透过窗户用眼睛在与外界交流。而有所交流,就存在着被同化的危险。“盲窗”是修行的一个环节,这时候的修行者内心还充满着矛盾,作品中的主人公好多次提到“盲窗”,是作为叙述者感知自己的一个生存标志出现的。菲利普在整个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处于一种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的状态。他的哥哥是作为王国统治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他的母亲总给他一种颇有统治欲的存在。在他的梦里,母亲总是喋喋不休、无拘无束甚至还有些盛气凌人;在他的想象里,“我”肩负着是否有能力继承王位的大任,“她落在我身上的目光会凝固在一种没有一丝怜惜的同情里。”[2]13字里行间里透露出满满的焦虑感。在他的认知里,他觉得他的父母都深信要么他就是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与众不同,而这带给他的是一种毛骨悚然的感受。

汉德克何以塑造出这么一个人物,我们也许可以从他的成长经历得到一些启发。汉德克的母亲是斯洛文尼亚人,但他对斯洛文尼亚,甚至对德国、奥地利都没有归属感。这种现实中缺乏归属感的生存状态反映在他的作品里,就是主人公菲利普的各种生存不安,十二岁的时候,他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小“敌人”,而这个小“敌人”既不打他,也不骂他,只是堵住他的去路。在外人看来,这个小“敌人”仿佛要友好地对他说些悄悄话。然而,那个“敌人”压根就没有碰他一下,只是故意模仿他的样子,端详他、打量他,好像在看一个“异乡人”。“其他生存感受——自豪、哀伤、愤怒、爱慕——同样如此。”[2]20这种生存状态带给菲利普的感受就是极端自卑。他把自己隐藏起来,设想生活中满是敌人,自我设限。他对于一切都缺乏信任感,当别人对他好一点他会没来由地生出厌恶,更倾向于一个人独处。不是周遭环境拒斥他,而是他融入不了身边的环境。

在他的读书时代,曾有一个老师很看重他,老师上课的时候提问总是会向他投来确证的目光,这给他一种自己强过老师的优越感并深信自己得到承认了,多年来的视而不见,终于得到了别人的注意,而这同时带给他的是双重的禁锢。一方面,为了保证得到老师持续的关注,他会期待自己表现越来越好,这一心理暗示助推他进步的同时也预设了他对自己的高期待,另一方面,与老师的接触频繁,之前的距离感拉近,很多本来的自己暴露出来,發现自己终归是不如老师的,慢慢生出自我厌恶,驱使自己主动毁掉他期待中的老师眼里的图像,再次回归默默无闻状态。他不愿意亲近任何一个人了,渴望着自己在重重矛盾中消失,他深深地经历着失去语言的感受。

总的来说,“盲窗”这一部分承载着一个重重矛盾的主人公菲利普,以自己与两个“敌人”的周旋为轴心,叙述了菲利普自己外部的矛盾和内部的矛盾。外部的矛盾来自邻居家的同龄孩子,这种矛盾是可以向外宣泄的;内部的矛盾来自寄宿学校,是一个成年人、外来人、世俗人,是他的老师,这种压制是无形的,你只能自己内部消化,没有出口。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作家、作品的文本解读,我们认识到语言的魅力无处不在,字与字、字与词、词与词、词与历史和文化,它们互相交织凝聚在一部作品之中。《去往第九王国》是作家彼得·汉德克展示自己语言试验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既能看到丰富多彩的内容层面,又能感受到从语言深处衍生出来的无以言说的形式美和包孕其中的文化价值,语言即文明的基石。

作者简介:张望春(1997—),女,汉族,江西吉安人,研究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叙事学。

参考文献:

〔1〕史良.虚构游戏中体验“真实的现实”——试论彼得·汉德克早期创作美学与真理观[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1-28.

〔2〕彼得·汉德克.《去往第九王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邢若兰.叙述的世界:《去往第九王国》的文化认同书写[J].参花(上),2020(5):56-57.

猜你喜欢
彼得语言文化
彼得与狼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彼得潘
彼得潘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长不大的彼得·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