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圆圆
摘要:《怀风藻》为日本奈良时代的汉诗集,辑录了近江朝以来80年间64名诗人的120篇作品。通过整理和总结诗句中表述的地理位置与地理景观,可以看出《怀风藻》中诗人偏爱引用汉籍中的典故来描写地理意象,反映了奈良时代的日本对中国文化及大陆地理景观的憧憬。可见《怀风藻》中不少的诗歌,不论汉诗的内容、诗型还是写作技法,都被认为是在模仿魏晋六朝时期的作品。可见奈良时代是日本人学习汉诗的初级阶段,只能机械地模仿当时的汉诗,无法用汉诗自由抒怀。
关键词:怀风藻;日本汉诗;地理意识;真实的地理位置
《怀风藻》是日本奈良时代的汉诗集,据传编撰者是奈良“文人之首”之一的淡海三船。《怀风藻》是日本最古老的汉诗集,编撰于天平胜宝3年(公元751年),这本汉诗集按时代顺序容纳了从近江朝到奈良朝以天皇为首的64位作者创作的约120首汉诗。诗歌的内容多为侍宴应诏等公共性质的宴会诗,其次是游览诗歌,还有较少的抒情诗七夕诗等。诗风模仿了从六朝开始的初唐诗。同时,《怀风藻》也是了解当时日本知识阶层精神生活的宝贵资料。
目前在国内关于《怀风藻》的研究并不多见,零星的研究成果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关于此诗集的地理意识研究在学术界几乎没有,仅有高兵兵在《“南山”意象与古代东亚都城建构——以长安终南山和奈良吉野山为中心》一文中,对比了中国终南山和日本吉野山,认为两者在中日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样重要。与国内相反,在日本关于《怀风藻》的研究并不少。雨宫久美在研究中认为桃源乡思想在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转变成为日本的独特文化。此外,还有几篇关于吉野诗的论文,例如善养寺淳一在《〈怀风藻〉中吉野仙境观的成立——神仙思想接受的一个方面》中,论述了吉野被视为仙境的四个条件。另外,杉本行夫在校注的《怀风藻》中,对每部作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解释,是本论文最基本的参考资料。
一、《怀风藻》中的“吉野”
《怀风藻》中有不少诗句提到了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地理位置。因为其中大多是在“吉野”这一地方创作的诗作,所以本节中将其作为特别主题进行论述。然后,笔者按照主题把其他诗歌分为游宴诗和述怀诗两类。《怀风藻》中有一组诗被称为“吉野诗”。作为地名的吉野是指古代大和国南部,现在的奈良县南部一带地区。
大体上说,吉野诗是指在吉野這个地方创作的诗作。在日本有作为神婚传说之一的柘枝传说:一个名叫味稻的男人在大和国吉野川捕鱼,某天捡到挂在梁上的柘枝时,柘枝突然变成了美女,并与其相爱结为伴侣。传说柘枝仙媛的故乡是吉野,因此,吉野被视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吉野诗”共有16首,在此选出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吉野诗,分析其中表现的地理意识。
游吉野·其一
藤原史
飞文山水地,命爵薜萝中。漆姬控鹤举,柘媛接鱼通。
烟光岩上翠,日影漘前红。翻知玄圃近,对翫入松风。
诗人在此诗中把吉野称为神仙境,表达了对吉野风景的喜爱。一般认为,这首诗是追随天皇御驾的作者在与平时所在的宫廷所不同的环境中创作出此诗歌的。另一方面,天皇在自古被认为是宗教圣地的吉野地区,为长生不老而祈祷。
游吉野·其二
藤原史
夏身夏色古,秋津秋气新。昔者同汾后,今之见吉宾。
灵仙驾鹤去,星客乘査返。渚性揯流水,素心开静仁。
其中的“吉宾”在这首诗中被认为是天皇。《庄子》中有记载“……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1](《庄子·内篇·逍遥游》)。传说尧帝退位后在汾水之阳谒见高人,隐居于此。或者是出自《汉武故事》中的黄河汾水。《汉武故事》中记载:“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2]由此,产生了“汉武横汾”这一成语,指皇帝巡游的典故,被用于赞美皇帝的作品。作者在诗中引用汾水这个地理位置,同样赞扬了天子本人和天子的功德。
二、《怀风藻》述怀诗中的其他地理名词
在表现实际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的诗中,有五句表现诗人个人感情的诗句。
代火辉霄汉,逐风回洛滨。(文武天皇《咏雪》)
巫山行雨下,洛浦回雪霏。(左史荆助仁《咏美人》)
落照曹王苑,流光织女河。(葛井广成《月夜坐河滨一绝》)
唯有关山月,偏迎北塞人。(辨正《与朝主人》)
可以看出,前三句诗句都和曹植有关。曹植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这三句诗句中有两句具体引用了《洛神赋》的内容。“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3]这部分十分有名。此名句用华丽而不浮夸的语言描写了洛神的体型、五官外貌,言语中充满了对洛神的赞叹和怜爱。结合这两句诗句原有的标题,诗人通过引用洛水这个地理位置,将咏叹的对象比喻为洛神,给雪赋予了属于洛神的神秘感,使美人拥有如洛神般的美妙姿态。
另外,在《咏美人》中,诗人左史荆助仁不仅提到了《洛神赋》,还使用了“巫山”这一地名。中国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中有这样一句:“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旦为朝云,暮为行雨。”[4]后世转为“结成男女相见的旖旎之梦”的意思。但是主题与《洛神赋》一致,都是表达了对美女的赞美。
第三句诗句中出现了“曹王苑”,其后的“流光”是出自曹植的《七哀诗》中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首应该是作者在皎洁的月光之夜,遥想曹植创作名篇《七哀诗》而创作的诗歌。作者试图将曹植当时的心情与自己此刻的心境联系起来,感受曹植当时的思绪和感情。
第四句的“关山”是来自中国南北朝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杉本行夫将这句诗译为:“只有伤感离别的关山月的词,迎接从北方边塞来的客人,但不迎接从日本来的人。虽然自己远离日本身在唐朝,但孤独得让人不胜寂寥。”[5]中国的乐府诗中有一个叫作“横吹曲辞·关山月”的乐府曲名,以此为标题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表达了离开故乡的悲戚心情。
三、《怀风藻》游宴诗中的其他地理名词
游宴诗也是《怀风藻》中一种形式,其中表现地理位置的诗句如下。在此分析前三句。
宜献南山寿,千秋卫北辰。(采女比良夫《春日侍宴应诏》)
望苑商气绝,凤池秋水清。(道首名《秋宴》)
景丽金谷室,年开积草春。(长屋王《初春于作宝楼置酒》)
琴樽兴未已,谁载习池车。(百济倭麻吕《初春于左射长王宅宴》)
灵台披广宴,宝斝欢琴书。(矢集虫麻吕《于左仆人射长王宅宴》)
这些诗大致可以说主题上完全一致。但是,关于引用的地理空间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微妙的不同。首先,采女比良夫的《春日侍宴应诏》中出现的是“南山”这一地名。南山指位于中国古代长安南面的终南山,是中日两国祝福长寿时常用的意象。《诗经》中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6](《诗经·小雅·天保》)。北辰,即北极星。《论语》中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7](《论语·为政》)显然,北极星处于群星正中,正如被群众百姓所环绕的君主帝王一般,于是后人多用北辰指代皇帝天子。所以诗人在诗中引用了“南山”和“北辰”两个词,同时表现了祝愿天子长寿永存之情。
所谓“望苑”,是指中国汉武帝时期的博望苑。《汉书》中记载“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8](《汉书·戾太子传》)凤池即凤凰池,是“中书省”的别称。根据《晋书》的《荀勖传》记载,“人有贺之者,勖曰: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邪?”[9](《晋书·荀勖传》)这首诗把宴会所在的禁苑比喻为汉武帝的博望苑,把禁苑里的池子称为凤凰池,意在赞扬一同参加宴会的同僚都具有比肩宰相的才能。此外,该诗句后面的一句“昔闻濠梁论,今辩游魚情”,其中“濠梁”来源于《庄子》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0](《庄子·秋水篇》)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讨论了鱼的乐趣。这里的意思是“今天在宴会上和同事们模仿庄子和惠子,聊聊池里的鱼,讨论眼前鱼的乐趣在哪里。”
第三句诗句“金谷园”是中国晋朝的富翁石崇的别馆。《晋书》中有“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11]的记载(《晋书·石苞传》)。石崇创作的《金谷诗序》中写道:“余有别庐在河南金谷涧中……或登高临水,或列坐水滨,时琴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12]充分描述了金谷园的奢侈以及文人学士聚集的热闹景象。作者长屋王将自己举办宴会的宅邸比喻为石崇的金谷园,描述了宴会的盛况,但由于石崇在历史上留下了“奢华无度”的负面印象,因此笔者认为长屋王在诗作中引用石崇的典故有不妥之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怀风藻》中汉诗所提到的地理名词,均存在于中日古今现实之中。可见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使用的创作素材大多是引用自中国古典,多数使用中国的历史典故及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怀风藻》中的不少诗歌,不论诗的内容、诗体及创作技巧,都被认为是在模仿魏晋六朝时期的作品。
奈良时代是日本向中国派遣遣唐使的繁荣时期,许多日本文人作为遣唐使前往中国,目睹了当时唐朝文化的繁荣景象。因此,奈良时代的贵族和文人在诗歌创作中洋溢着对浓郁唐风的崇拜,向往着中国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这也被认为是奈良时代日本诗人诗作中频繁出现中国地理位置名词的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武圆圆(1998—),女,汉族,甘肃庆阳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新译新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20.
〔2〕陆辑编.说纂甲集[Z].古今说海,上海:集成图书公司,1909.
〔3〕王巍.曹植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4〕萧统.文选(全六册)[M].李善 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75-876.
〔5〕杉本行夫 译注.懐風藻[M].日本京都:弘文堂書房,1943:75.
〔6〕向熹 译注.诗经[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3:235.
〔7〕杜道书 译注.论语[M].上海:中华书局,2011:6
〔8〕耿相新 康华.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221.
〔9〕房玄龄等撰.晋书[M].上海:中华书局,1999:758.
〔10〕陈鼓应.庄子新译新注[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394.
〔11〕房玄龄等撰.晋书[M].上海:中华书局,1999:656.
〔12〕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M].上海:中华书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