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玲(天津市泰达医院,天津 300457)
在临床治疗活动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治疗手段,在小儿治疗中同样较为常用。但是由于儿童年龄较小,身体各器官尚处于发育的过程中,对于外界刺激存在较为显著的敏感性。静脉输液具有侵入性,操作过程较为繁琐,进行穿刺时,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可造成患儿紧张、恐惧,哭闹、不配合情况较为常见,对于静脉输液治疗较为抗拒,因而临床治疗难度较大。若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措施不当,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进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发现,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层级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配合医生,同时减少哭闹情况,可有效降低药物外渗、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在小儿输液过程中,改善护患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护患沟通具有重要作用,指的是护士与患者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所交流的信息主要为护理、康复或者间接信息,同时也包括双方思想、情感、愿望等方面的沟通。分级护理干预可根据小儿不同需求进行护理,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护患关系更为和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患纠纷发生率,提高了家长满意度。本文开展对照研究,选择医院儿科的152例小儿静脉输液患儿为主体进行评价,分组给予采取不同护理措施,重点分析了分级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作用,详细护理内容汇总如下。
1.1 一般资料 探究对象是我院儿科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共有152例,研究时间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应用数字双盲法进行分组,将患儿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是常规组76例、治疗组76例。常规组中,年龄为2-10岁,平均(6.03±2.45)岁;病程范围是3-11天,平均(7.05±1.27)天;体重为13-53kg,平均(33.03±2.68)kg;40例男患儿,36例女患儿。治疗组中,年龄为2-10岁,平均(6.07±2.43)岁;病程范围是4-10天,平均(7.03±1.31)天;体重为14-52kg,平均(33.01±2.78)kg;39例男患儿,37例女患儿。采取SPSS24.0软件分析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程、体重等基线资料,发现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取基础护理干预,主要护理内容是进行穿刺前对于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药物作用极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加强巡视工作,定期查看输液情况,避免发生药物外渗、针管脱落、感染等并发症,依据患儿病情对于输液速度进行调整,全面保证输液安全性。
治疗组实施分级护理干预,主要内容是:①成立层级护理风险小组。由儿科护士长、责任护士及护理人员共同成立层级护理风险小组,对于小儿静脉输液规程中存在问题实施综合总结,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所用输液药物、护理方法、药物外渗部位及时间等。严格依据相关要求对于药物外渗的情况进行分级,根据渗出程度,由轻至重分成四个级别,分别是Ⅰ、Ⅱ、Ⅲ、Ⅳ级。对于药物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患儿哭闹严重、针头固定松动、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外力牵引、药物浓度较大等。针对以上原因进行列表,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充分提升护理人员综合能力[1]。②完善输液管理制度。开展小儿静脉输液治疗前,需做好皮试用药工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工作,同时在家长签字同意下进行治疗。对于Ⅰ、Ⅱ级药物渗出的患儿,应立即拔出针管,同时采用热毛巾热敷穿刺部位,选择其他部位继续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对于Ⅲ、Ⅳ级药物渗出的患儿,需要重新更换静脉输液装置以及输液部位,同时耐心、详细地告知家属原因,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有效预防再次发生静脉输液外渗情况。深静脉置管患儿同样极易发生药物外渗情况,需对患儿静脉血管进行严格的检查,观察留置针消毒情况和使用时间[2]。③家属健康宣教。由于家属担忧患儿病情,普遍存在焦虑、烦躁情绪,可对护理配合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需注意对家属进行耐心、详细的健康宣教,所宣教的内容主要是静脉穿刺优势、原理、目的等。穿刺前同样需要注意对患儿的情绪进行安抚,指导家属配合进行穿刺工作。输液期间可以采取弹力绷带固定针头,同时固定患儿,保证头部抬高。输液期间加强巡查次数,同时指导家属对患儿的面色、呼吸、穿刺部位情况进行观察,尤其重视观察哭闹情况严重的患儿[3]。④心理疏导。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普遍有焦虑、烦躁情绪,护理配合度较差,且家属对于患儿病情较为担忧,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重实施心理护理。耐心为家属讲解疾病知识以及输液知识,告知输液时间、调节输液速度的作用等,避免家属私自调节输液速度。沟通期间,护理人员应语调轻柔、态度缓和、表情自然,有效降低沟通障碍,进而增进护患关系。采用小玩具、温和语言、抚摸等方式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干预过程中根据患儿年龄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有效降低不良情绪影响。⑤细节护理。护理过程中耐心倾听家长、患儿需求,通过轻拍手背、鼓励性语言等进行沟通,注重护理细节。实施静脉穿刺时,若患儿手部冰冷,可予以热敷,待静脉充盈时进行穿刺,叮嘱患儿握紧拳头进行深呼吸,可缓解穿刺疼痛感。输液期间加强观察,及时处理异常问题,充分保证输液安全性。
1.3 观察指标 ①家长满意度。根据分级护理干预和小儿静脉输液患儿特点设计满意度调查表,由责任护士负责发放并指导患儿家属填写,保证信息无误后回收并统计结果,主要评分标准是: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50-89分为一般满意,50分以下为不满意。②护理工作质量。全面分析护理工作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评价护理工作质量,各项目评分均为100分,分值和护理工作质量间呈正相关,所评估的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护理技巧、护理能力、健康宣教、输液管理、护理书写、环境管理、护患沟通。③患儿依从性。根据患儿在穿刺及输液过程中的哭闹、配合度等种种表现分析患儿依从性,主要判定标准包括一般依从、不依从、完全依从。④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发生药物外渗、感染、血管损伤、液体滴空等不良事件,对于发生情况实施统计、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4.0软件对于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实施分析,计量资料与正态分布相符合,采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独立样本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n(%)]”进行表示,独立样本采取“χ2”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2.1 家长满意度评价 治疗组与常规组间的家长满意度存在较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治疗组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n(%)]
2.2 护理工作质量分析 经对护理工作实施评价发现,治疗组与常规组间的服务态度、护理技巧、护理能力、健康宣教、输液管理、护理书写、环境管理、护患沟通评分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工作质量比较
2.3 患儿依从性分析 治疗组和常规组间的患儿依从性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较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依从性比较[n(%)]
2.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治疗组和常规组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较低,P<0.05,见表4。
表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量表[n(%)]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常用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同样适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免疫功能较差,且静脉穿刺配合度不高,在治疗期间极易发生药物外渗情况,可导致穿刺部位和周围组织发生红肿、疼痛等情况,严重时可以诱发皮肤溃烂、静脉炎等并发症,对于静脉输液治疗效果存在严重的影响[4-5]。此外,若护理不当,还可增加医患矛盾发生风险,进而影响医患关系及医院整体形象。输液与药物外渗可共同存在,输液时应严格注意掌握药物性质、剂量、浓度等,同时合理进行配比,根据不同患儿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6]。
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护理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常规护理工作较为被动,难以给予静脉输液患儿更为有效、全面的护理干预,因此难以预防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且不利于医患关系和谐发展[7]。分级护理的实施通过将护理人员有效安排在接诊、穿刺、巡视等环节中,可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覆盖全部患儿[8]。分级护理还可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性提升,充分保障护理工作的严谨性以及各部门间的协调性,可促进患儿配合度与依从性,及时稳定不良情况,最终保证静脉输液效果[9]。此外,分级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性化护理措施,可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性、责任心,可为患儿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护理服务[10]。在本次研究中,治疗组家长满意度是97.37%,患儿依从性是96.05%,不良事件发生率是3.95%,常规组分别是88.16%、85.53%、13.16%,进一步说明了层级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应用分级护理干预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显著降低药物外渗、血管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可促进患儿依从性以及家长满意度提升,是一种高质量的护理工作模式,对保证静脉输液安全性及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