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岚(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10)
部分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所需要的麻醉药物剂量整体上要大于局部麻醉,虽然全身麻醉后可以有效保障手术的顺利开展,但是大量的麻醉药物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导致患者在麻醉后容易发生定向障碍、肢体躁动等不良现象,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2]。同时患者在手术全麻苏醒期还往往会出现血压以及心率异常,叠加患者肢体的躁动,容易导致留置针以及导管的松动或者脱落,还可能造成患者手术切口开裂出血等现象[3]。因此,在患者全麻苏醒期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手术室护理措施,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降低患者的血压以及心率异常变化[4]。基于此,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患者血压、心率以及不良情绪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4例行手术治疗的全麻苏醒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无全麻禁忌证,并且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在研究对象选取时排除精神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以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数生成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4∶28;年龄范围23-76岁,平均为(40.81±6.74)岁;体重45-89kg,平均为(71.21±10.67)kg;包括肿瘤手术患者10例(16.13%)、甲状腺手术患者17例(27.42%)、急性胆囊炎手术患者14例(22.58%)、骨折手术患者14例(22.58%)、其他患者7例(11.29%)。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5∶27;年龄范围21-77岁,平均为(41.03±6.85)岁;体重44-91kg,平均为(71.39±10.82)kg;包括肿瘤手术患者11例(17.74%)、甲状腺手术患者14例(22.58%)、急性胆囊炎手术患者16例(25.81%)、骨折手术患者15例(24.19%)、其他患者6例(9.68%)。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遵医嘱用药,对患者开展抗炎、抗感染以及营养支持治疗等;在必要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呼吸机辅助治疗;为避免患者出现躁动,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固定措施。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手术室护理,内容包括从术前、术中、术后(主要为全麻苏醒期)出发,为患者提供了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手术护理干预,具体的内容如下。(1)术前手术室护理干预:①在确定手术时间以及方式之后,手术室的相关护理人员要在手术前1天到病房实现患者的访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但要做好有关于疾病知识的宣传工作,同时也要告知患者关于手术、麻醉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手术、麻醉的流程以及有关的注意事项,让每一位患者与家属均知道手术可以获得的效果以及这一治疗方式的优势。②护理人员也要做好麻醉后以及术后苏醒期可能出现相关不良情况以及并发症的讲解与告知,让患者了解一个平稳的心理、情绪状态对于更好地实现麻醉恢复的作用,尽可能避免因为心理因素而延长患者的麻醉苏醒期。(2)术中手术室护理干预:①实施麻醉之前,患者处于意识清醒的状态,其在进入手术室后可能会因为环境陌生以及心理上的紧张而出现心理、生理上的不适,因此护理人员就要做好患者进入手术室到麻醉前这一阶段的心理干预,要耐心、亲切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通过眼神、肢体动作等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与鼓励,介绍手术、麻醉医生以及患者视线所及的相关设备、器械等,尽可能地缓解患者心理上的压力与不适。②护理人员也要做好手术室环境的干预,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室内的温度与湿度,保证患者在这一环境中的舒适感,避免寒战等相关情况的出现,并保证相关仪器设备的摆放有序,充分做好相关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③在开始麻醉诱导之前,护理人员要再次强调术后麻醉苏醒期可能出现的各种感觉,让患者做好充分的相关准备工作,以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平稳度过麻醉苏醒期。(3)术后手术室护理干预:①完成手术治疗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转移到术后苏醒室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与干预,在移动患者的过程中要保证动作的轻柔、利落,并做好相关导管、输液管的保护工作,避免脱落、打折、堵塞等相关情况的出现,同时护理人员也要做好患者心率、脉搏、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体温等相关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并开展针对性的处理,并根据患者全麻苏醒期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来进行更加全面和针对性的干预。②心理护理,患者在麻醉苏醒期间,其意识状态尚未完全恢复,非常容易出现意识以及定向等方面的障碍,受到病情的影响,非常容易产生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守护在患者身边,并通过沟通让患者意识到护理人员的存在,增强其安全感,从而顺利度过麻醉苏醒期[5]。③呼吸道护理,患者在麻醉苏醒期间基本没有任何行为能力,对于身体的不适难以有效表达,此时护理人员应该着重加强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并定时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呼吸道有异物应该及时进行清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异物堵塞呼吸道而导致患者窒息[6]。在必要情况下给予患者吸氧治疗,保障患者血氧饱和度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波动,并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变化,避免患者血压出现大幅度波动。④体位护理,在患者手术结束之后,护理人员可以让患者平躺在病床上,协助患者摆好四肢,避免不良体位对患者大血管、神经的压迫,并做好相关医疗器械的放置,使其尽可能远离患者的身体,管线之类的物品也要避免处于患者的身下,进而保证患者的舒适感。同时对于全麻手术患者来说,其麻醉药物的作用并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消失,这一阶段患者可能会因为剩余麻醉药物的影响而出现躁动不安或者是神志紊乱,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也就是说,在其麻醉苏醒的阶段,护理人员就要做好患者的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安全观察。为了避免患者从病床上坠落,护理人员还应该做好有效的防护措施,并注重对于约束带的使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要合理地选择约束带的材质,一般以棉质约束带为主,松紧度以患者舒适且不影响血液循环为最佳,并保证约束松紧度可以达到理想的约束作用,保障患者安全[8]。⑤镇痛护理,对于全麻手术患者来说,麻醉药物的效果逐渐消退之后,因为手术应激,患者的疼痛感会逐渐恢复,随之而来的疼痛感就会越来越明显,会导致患者产生心理、生理上的不适感,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躁动的情况,因此就需要做好相关护理工作。首先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在患者疼痛可耐受的情况下尽量采用非药物镇痛措施,包括音乐镇痛以及物理镇痛等,如果患者疼痛不耐受,护理人员可给予患者镇痛药物进行镇痛,患者服用镇痛药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⑥维持正常的体温,全麻会给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造成一定的影响,麻醉药物的作用会严重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因此在麻醉药物作用完全消退之前,患者的体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可能会出现高体温或低体温的情况,在麻醉苏醒期对于患者的机体有着较为严重的损害,因此就要做好患者相应的保温工作。首先为了避免低体温情况的出现,要避免手术过程中患者皮肤较长时间的暴露,调整好室内的温度,合理应用被子取暖,必要情况下可以通过电温毯的应用来达到加温的目的,避免温度过低对患者形成不良刺激。其次,也要避免因为麻醉药物不良刺激而导致患者术后体温的升高,密切做好患者的体温监测。如果发现了患者有体温升高的情况,则可以通过物理方式进行降温,避免高热导致患者出现抽搐等相关症状。⑦患者麻醉清醒之后,护理人员要及时撤离呼吸机,实施拔管等相关的操作,并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交流,更加全面和针对性地告知患者手术的结果,并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是不是有哪方面的需要,从心理、生理等多个方面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⑧严格控制返回病房的标准,患者麻醉恢复后需要返回病房,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就需要严格控制患者可以回到病房的标准。首先要保证患者意识、肌力完全恢复,根据医护人员的指令可以睁眼、开口以及捂手等,能够正确且准确地回答医护人员的相关问题;其次患者呼吸、血压、脉搏也要平稳,保证患者无严重心律失常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变化;②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SAS)评分和抑郁(SDS)评分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BP、DBP和HR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BP、DBP和HR之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SBP、DBP和HR分别为(137.42±11.57)mmHg、(85.72±8.73)mmHg和(72.92±3.19)次/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45.32±12.66)mmHg、(95.86±8.46)mmHg和(79.14±3.72)次/min(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BP、DBP和HR比较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52.37±6.34)和(48.68±5.4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1.45±6.72)和(56.01±6.0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
全麻苏醒期患者往往会出现血压升高以及心率加快等现象,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引发患者躁动。患者在躁动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留置针以及导管脱落、呼吸困难等不良事件发生,还会增加患者手术切口开裂出血的发生概率。因此,需要在患者全麻苏醒期采取有效的手术室护理措施,来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进行有效控制,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在以往为全麻手术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的主要内容就是生命体征监测、抗炎、抗感染、营养支持以及相关对症治疗等,这样的护理方式并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做好全面且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无法满足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心理或者生理上的不适,不能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因此需要更好地分析、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并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护理措施。本文认为导致患者在全麻苏醒期产生躁动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比如心理状态以及疼痛等。基于此,本文在全麻苏醒期患者护理中采取了针对性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首先要强化术前护理,保证患者对疾病、手术与麻醉均有足够的了解,掌握麻醉恢复期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配合要点。其次也要完善术中护理操作,保证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迎接麻醉与手术,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最后就是强化术后(全麻苏醒期)的相关护理操作,做好患者的全面监测,通过心理护理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尽量消除患者的不安等不良情绪;通过呼吸道护理来避免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由于呼吸道堵塞发生窒息;通过体位护理尽量消除不良环境因素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保障患者安全;通过疼痛护理来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舒适度。在此基础上,护理人员也要保证患者体温处于最佳状态,避免低体温或者是高体温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尽早移除呼吸机,拔除导管,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并以相关标准为基础,保证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将其安全地送至病房,保证护理工作的优质性、全面性与针对性[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在血压、心率以及不良情绪控制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王莉[8]的相关实验研究将100例全麻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了常规护理,行生命体征监测与营养支持和相关的对症辅助支持的治疗,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了手术室护理干预,不仅做好术前与家属、患者的沟通、交流,疾病知识的讲解,手术安全性的告知,同时也完善了手术当天的相关护理操作,做好了手术器械与药物的准备,保证了手术的顺利完成,并做好术后相关干预,与本次实验研究进行了方向一致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工作。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负性心理评分更低,且躁动发生率也相对较低,这说明实验研究中,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通过相关护理措施的全面应用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避免了躁动的出现。可见对于全麻苏醒期患者采取针对性手术室护理措施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