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锦达 梁天坚 睿 李本杰 杨辉进 谢长江 李仕准 朱瑾瑾 姜英秀
摘要: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药中关于治疗鼻衄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通过查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所收录的数据:从2010年至今治疗鼻衄的临床中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的方剂组成及药物详细信息,将其数据收集汇总进金山办公软件中的工作表(xlsx)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8.0对治疗鼻衄多味中药配伍关系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其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一共收集相关文献200篇,筛选得到方剂200首,涉及药物为236味,药物总共的使用量为2086次,其中包括用药频次≥30的药物共17味,前五名分别是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甘草、黄芩;对使用频次≥30的17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分析。药性中,以寒性居多,平性其次,药味中,以甘、苦味为主;在归经方面,归肝经药物最多,其次为归肺、心、胃、肾、脾经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项关联3条,三项关联13条,四项关联5条,包括生地黄配黄芩或者牛膝,生地黄配黄芩、仙鹤草,生地黄配牛膝、黄芩、仙鹤草等;结论:根据数据显示临床用中医药治疗鼻衄组方中多用生地黄这一味中药,治法重在凉血止血、清泻火热为主。
关键词:数据挖掘;中医药;鼻衄;用药规律
引言
鼻衄又称鼻出血(epistaxis),是中医病名之一,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症状之一。鼻出血指的是由于各种内外原因引起的鼻腔或鼻窦及邻近部位出血,血液经鼻腔、鼻窦并从前鼻孔或后鼻孔流出的现象。邻近部位出血包括靠近后鼻孔部位的鼻咽部出血、颈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咽鼓管出血和鼻泪管出血等。是鼻部或全身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也有人提出,鼻出血本属于一种独立的基本疾病。中医关于鼻衄有风寒束表、风热袭肺、肺胃热盛、肝胆郁热、肺肾阴虚、脾不统血等证候。近10年来,虽然临床研究治疗鼻衄的文献逐渐变多,但是没有系统性加以总结分析,故本次先收集一定相关鼻衄的相关文献数据后,利用SPSS18.0来进行数据挖掘,探索和分析中医药物及组成治疗鼻衄的用药规律,为日后临床在治疗鼻衄上有一定的帮助与启发。
1 资料与方法
1.1数据出处及建立数据库
进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通过高级检索主题、题名或关键词,“鼻衄”,“中药配方”,“中药”,“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来检索时间范围在2010—2021年之间,收集200篇所有关于临床中运用中医药组成相应的方剂来治疗鼻衄这一病症的文献。再从这么文献中提取出所得全部方剂与组成方药的数据,导入到金山办公软件中的工作表(xlsx),构建中医药治疗鼻衄的数据库。
1.2数据清理
药物标准化名字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来对每个中医药药材进行规范化与统一化,如“山栀子”、“生栀子”统一为“栀子”,又例如将“麦门冬”规范为“麦冬”。确保里面的每一个中药名能在中国药典查阅检出。保证不会出现本应该是同一味中药因为文献的作者本身对该味药材自己的见解或者生活习惯而出现多名的情况。检查和比对多遍后确定无误保存数据。
1.3数据分析
将全部收集来的中医药名数据清除、统一后,对数据库进行整理,构建矩形关联表,每一味中药作为一个变量,根据每个方剂中该中药的出现是否分别赋值为Y或N,出现即为“Y”,没有出现即为“N”,检查确认无重复遗漏后,保存并命名为矩形关联表,将236味中药全部汇总的矩形关联表通过SPSS18.0进行分析,为了更有关联性,赋予一个值,即只将两种中药关联度>=16的显示出来,只保留數据中潜在的相关度较大的数据,将关联度<=16的数据剔除或不显示。最终进行高频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最终将多种中医药物间的关联规则以复杂网状图表示并加以分析。
2 结果
2.1药物频数统计及分析
收录200首药物处方中共涉及药物236味,累计用药2086次。按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其中药物的频次≥30共17,16名的中医药进行排序,前五名分别是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甘草、黄芩,具体的各个中医药的排序、频数、与其占总药物所有使用的概率,具体见表1。
2.2药物的性味归经
对使用频次≥30的17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分析。药性中,只有寒、微寒、以及平,以寒为主,药味中,以甘、苦味为主;在归经方面,归肝经药物最多,其次为归肺、心、胃、肾、脾经药物。见表2~表4。
2.3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选择用药频数≥30的药物,利用SPSS modeler18.0数据挖掘软件,构建“源一类型一Apriori”,利用Apriori算法,将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设计最大前项数为 5,筛选置信度≥80%,支持度≥10%,提升度≥1的药对关联规则,共得到18条关联规则,其中三项关联有13条,四项关联有5条,发现其中支持度最高的为生地黄-牛膝、黄芩,这组三项关联,其支持度达到了17.5;置信度最高的为生地黄-牛膝、黄芩、仙鹤草,这组四项关联置信度更是达到100.0,这18条关联规则,高支持度详情见表2,高置信度详情见表3。
2.4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选择用药频数≥30的药物,利用SPSS modeler18.0数据挖掘软件,构建“源一类型一Apriori”,利用Apriori的算法,将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筛选最大前项数为 1,置信度≥70%,支持度≥15%,提升度≥1的二项药对关联规则,一共得到3条关联规则,分别为牡丹皮配茜草,生地黄配黄芩、牛膝,详情见图4。
2.5药物网络化关联规则分析
选择全部236味药物导入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软件,构建“源一类型一网络”, 利用网络的计算公式,将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筛选为可显示的最大链接数为80,弱链接上限为15,强链接上限为35的药对关联规则并将其关联规则网络化展示,从分析两种药物之间的关系密切度来研究,发现生地黄与黄芩相配伍最高达到了50,,生地黄与白茅根相配伍达到49,生地黄与牡丹皮相配伍达到48,生地黄与牛膝相配伍达到45,可见大多达到强链且前列的都与生地黄有关,说明治疗鼻衄的药物中若要用最少的药物治疗时生地黄的作用就越能突显出来。
3 讨论
鼻衄是中医的病名,古文中《血证论》论述“鼻为肺窍,……宜通不宜塞,宜息不宜喘,宜出气不宜出血者也”在 《灵枢·百病始生》也谈及“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衄的病因可以很单纯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发的并发症。现代造成鼻衄的病因也不只可因外伤导致,也可因内因引起,而中医关于鼻衄根据人体阴阳变化也有多个分型证候。各个证候的用药习惯和药物组成也因医师的不同而出现一定的差距,故本文收集2010—2021年之间,所有关于临床中运用中医药来治疗鼻衄的文献,并且整理挑选了其中200个方剂,收集236味中药。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多个辨证论治中的用药特点,挖掘其中的方剂用药之间的规律,对该病症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从而为提高中医治疗鼻衄水平提供更为科学、直观的依据。
鼻衄在本病发生外因多与外感风、热、燥邪有关,内因多为素体湿热,血因热而上蒸肺窍,而有离经之血。在本文中发现治疗鼻衄多用生地黄(图1)这味中药,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功效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也反向证明了鼻衄的发生与热邪密不可分,热邪一除,助于凉血止血,养阴生津,鼻衄之症即可祛除。就收集的数据来看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甘草、黄芩、栀子(图1)这6味药使用频率最高,说明在临床中大多数的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病关键热邪为患为主,虽然没有统一用药,但是在临床的辩证用药还是会有所倾倒。从二项药对规则分析(图7)置信度≥70%,支持度≥15%,提升度≥1来看,治疗鼻衄时常用药对组成为生地黄配黄芩、牛膝,这牡丹皮配茜草,清热凉血,从药物网络化关联规则分析(图5)也支持生地黄与黄芩高度的关联度。从三项药组配对规则分析(图5、6)置信度≥80%,支持度≥10%,提升度≥1来看,治疗鼻衄常用药物组成为生地黄、黄芩、牛膝,这三味药常配合使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从四项药组配对规则分析(图5、6)常用药物组又变成为生地黄、黄芩、牛膝、仙鹤草,这四味药常配合使用,清泻火热,凉血止血,更是加强了药组的止血功效,上述分析基本是在二项药对基础上增加,可见常用药物组合治疗鼻衄的治法核心在于凉血止血、清泻火热,在临床上达到标本同治之功。
从另外一方面,黄芩虽然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图1),但是从二、三、四项药物关联规则(图5、6、7)分析可见,黄芩在中医药治疗鼻衄的应用上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多配伍黄芩这一味药,而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有着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是黄芩、黄连、黄连三黄中唯一一种即可以清热解毒,又能止血的药物,而黄芩善清上中二焦的热邪,尤为善清肺火,肺开窍于鼻,鼻衄的产生也必然与肺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药物网络化关联规则分析(图8)生地黄与黄芩相配伍强链度也达到了最高50和从二项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图7)综合的观察,体现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黄芩在治疗鼻衄这一病症,在不考虑各种各样的证候时,也不考虑黄芩的制法时,多种药物配伍时加上黄芩应该可以提高其治疗效果。也是因为黄芩能清热泻火也能凉血止血,从而能体现出临床可以用于治火毒炽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实属治疗鼻衄的良药。
此外虽然牛膝使用頻率没有达到前5,但是也是使用频率到达前10(图1),而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牛膝在三项关联和四项关联上无论从支持度、置信度(图5、6),组合排上第一都有牛膝的参与,从二项关联规则(图7)分析,也说明了牛膝在最少药物组成时,也常配伍生地黄支持度32.0,置信度70.312。可见大多医家对于牛膝的应用有所不同,但是也有所相同。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功效就有活血通经,引火(血)下行。血从鼻出,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取牛膝引火(血)下行之效,使一方面使热邪远离鼻,另一方面使离经之血回归正常的状态。有助于对提高治疗鼻衄的效果,也达到治疗某些证候因阴虚而阳偏亢而血逆流发为鼻衄。
从药味药性归经(图2、3、4))来看,药物还是以寒、甘、苦药为主,多归肺、肝、心三经,也能从侧面证明了中医在治疗鼻衄时很重视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上述出现的生地黄、黄芩、牛膝也多符合这一规律。
综上,本文通过对近10年来在知网和万方中使用中医药来治疗鼻衄的临床中研究文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可知,中药使用频率最高的依次为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甘草、黄芩和栀子。从二项、三项、四项药物组合规律分析,生地黄更是治疗鼻衄的常用药且是多药组成的核心之一,生地黄就在治疗鼻衄病应用多味中药时更是突出为凉血止血主,搭配清泻火热、滋阴生津的药物,达到令患者止住鼻出血的同时,又可清热毒、养阴护阴,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再配伍黄芩和牛膝时,治疗效果应该会明显提升,做到用最少的药物组成,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哪怕不是用这些药物,医者选择药物时也可以多选择性味寒、甘、苦,归肺、肝、心经的药物,也能得到不错的效果。但本文收集的文献的书写多来自不同的作者,收集时间仅仅为近10年对鼻衄的研究,纳入量也只有200首方剂,故本文还是存在有一定局限性。希望往后的类似研究 中可纳入更多医案,使结果更加合理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王彭. 鼻出血概述[J]. 中国社区医师,2003,19(24):9.
[2] 李应寿,赵川荣. 鼻衄辨治(二)[J]. 甘肃中医,2004,17(2):46-48.
DOI:10.3969/j.issn.1004-6852.2004.02.02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