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各类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其中因为肝炎而导致肝硬化的老年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多,逐渐成为了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临床中需要不断的强化并针对性提升老年人肝硬化的影像学研究并掌握早期预测与诊断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与治疗方案,从而针对性提升老年人的肝硬化治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多层螺旋CT技术属于近些年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其能够实现对多脏器疾病的有效诊断与鉴别,其中也包含肝硬化。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肝硬化的诊断水平,本文简要分析老年人肝硬化的CT诊断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相关临床研究与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老年患者;肝硬化;CT诊断;研究进展
0.引言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不断改变,肝硬化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再加上老年群体的年龄较高,机体功能减退以及免疫力较弱,老年群体属于肝硬化的重要人群,同时也是临床中诊治难度相对较高的群体。想要保障老年肝硬化患者的疾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就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诊断技术实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多层螺旋CT在各种影像学技术中的应用优势在于扫描速度快、扫描准确直接,能够实现大范围的容积扫描,时间分辨率以及空间分辨率相对较高,对于老年患者的肝硬化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优势。对此,老年人肝硬化的CT诊断研究进展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CT诊断技术的特点及优势
CT是以X线束环绕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通过该层面的X线部分吸收,X线强度衰减,穿透人体后未被吸收的X线被探测器接收转变为可见光,由光电转换器变为电信号,再经A/D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成CT图像。
CT检查技术在临床中最为明显的应用价值在于实质密度变化,有着较为普遍的应用价值,同时对于颅内肿瘤、感染性疾病、外伤性血肿、脑损伤、脑血管疾病以及椎管内肿瘤等多种病症均能够达到有效的诊断效果,诊断较为可靠。螺旋CT扫描可以实现相对精细以及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同时可以实现三维实时性的显示,可以有效替代传统血管造影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随着高分辨率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临床应用优势越发明显和突出,其中基于增强扫描为主的检查技术方式能够实现对肝脏组织、周边结构、炎症反应等多种表现的判断,对于多种疾病均能够准确的诊断,其可以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可靠支持。目前来看,CT诊断技术的特征主要在于:①无创性检查,方便迅速,易为患者接受;②高密度分辨力,能测出各种组织的CT值;③图象清晰,解剖关系明确;④能提供无组织重叠的横断面图象,并可进行冠状和矢状面图象重建;⑤增强扫描,提高病变发现率,能做定性诊断。整体来看,CT检查技术能够应用于临床中多种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其中也包含肝硬化。
2.肝硬化CT诊断研究新进展
2.1肝硬化CT特征
肝硬化与肝癌的疾病发生率有密切的关联性,有研究认为,肝硬化如果发生再生结节恶变,属于肝癌长期演变过程的重要发展环节,换而言之随着肝硬化病情的持续发展会对患者的生命形成严重威胁。隨着肝硬化的持续发展还会恶变为肝癌,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准确的诊断肝硬化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式以及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属于降低肝癌发生率的发展关键[8]。对于肝脏疾病的不同类型与发展阶段其CT特征并不相同,准确掌握不同疾病的CT特征对于提高肝硬化准确率、阴性预测值的关键,其主要涉及到三种类型:1、病毒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硬化对于这一种类型的患者而言,早期可能会发生肝肿大的表现,其主要原因与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免疫异常有关,病毒性肝炎发生后会导致尾叶体积明显的增大。2、寄生虫性肝硬化。这一种肝硬化疾病表现在采取CT检查时可以发现肝左叶、尾状叶明显增大的表现,此时右叶还会发生萎缩的表现,同时肝裂会有明显增宽;3、肝癌和多发性转移癌。临床中对于这一种症状的患者在检查时普遍存在肝部结节状、团块状表现,应用增强扫描可以发现患者肝中不同叶的不同部位病灶存在强化特征的表现。
目前来看,肝硬化的CT特征主要在于:1、肝脏大小和形态通常有缩小,有时缩小十分显著。肝叶缩小成或不成比例,以后一种形式多见。肝炎后肝硬化常常是右叶萎缩,尾叶代偿性增大。左叶保持正常或缩小或增大,增大常局限于外侧段。肝裂增宽和肝门区扩大。严重者肝叶似乎彼此分隔,胆囊位置因此而改变,常移向外侧。肝脏结节增生显著的,见肝脏表面高低不平,外缘呈分叶状或扇贝形;2、肝脏密度密度高低不均,在脂肪肝基础上演变而形成的肝硬化,或肝硬化伴显著的脂肪浸润时,可见局灶性低密度区。大结节型肝硬化(坏死后性)病例整个肝脏呈密度高低相间的结节状改变;3、继发性改变 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其CT表现为门脉主干扩张,侧枝血管建立、扩张和扭曲,常位于脾门附近、食管下端和胃的贲门区域。平扫图上表现为团状、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浓密显影。
2.2CT平扫、增强与灌注成像
从肝纤维化的发展而衍生成为肝硬化,其属于动态化的形态学变化表现,在采用CT平扫或增强扫描时,可以实现对患者实际病情的实时检测,同时还能够将肝硬化期间的肝边界形态、肝裂发生的异常表现清晰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够将门静脉高压征象有效展现出来,基于征象的不同可以实现对不同疾病发展表现的评价,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与此同时,CT检查技术具备较强的空间分辨率,能够非常清晰的展现肝硬化的形态以及轮廓变化情况,其中涉及到肝脏大小、外观变化以及肝脏不同叶中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胆囊窝扩大等多种疾病表现。CT增强扫描能够实现对肝脏密度变化和血管情况的有效评价,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继发性的病变,其涉及到脾大、腹水。同时对于患者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变化以及侧支循环的形成具备一定的评价优势,其能够作为临床诊断与制定治疗方式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但是如果患者存在早期肝硬化,形态学的变化并不是非常突出,CT平扫与增强扫描诊断的特异性相对比较低,所以对于部分征象的分析还需要基于医师的主观经验进行评价判断。假设只是单纯应用常规CT检查,只能够在肝脏大体形态方面的改变去判断,此时无法实现对肝硬化的衡量分期。
伴随着CT检查技术的持续性发展,CT灌注成像技术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技术,特别是在肝硬化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和全面。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还能够将肝脏灌注指标准确体现出来,同时对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指导具备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一项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将患者的组织器官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准确展现出来,基于灌注成像特征分析方式能够实现对病理状态的有效判断,同时检查成本并不是非常高,射线剂量也比较低。扫描期间患者需要以仰卧位从头到脚的进行全肝平扫,需要注重患者在扫描之前需要做好正确的呼吸,同时配合医师进行操作。假设患者的年龄较大且无法做好有效屏气,此时便需要采用腹带,此时便需要预防患者在扫描与收集数据时存在呼吸过深的状况,對于图像质量也会形成影响。有研究者认为,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和门静脉灌注量与肝总灌注量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与肝动脉灌注指标和肝动脉灌注量指标有正相关关系,此时对于疾病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都比较高,其主要表现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乙肝肝硬化,在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之前会经历肝纤维化,此时有研究认为,假设患者的肝动脉灌注量下降后增加,此时门静脉灌注量与总肝灌注参数会随之下降,肝动脉的灌注指数会显著提升,此时便可以发现门静脉灌注量与CT灌注成像有密切关联,患者的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持续提升的同时门静脉灌注量会随之下降。另一方面在于门脉高压,其属于常见的肝硬化并发症,患者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属于引发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有研究认为,对于患者提供CT扫描时,可以实现对患者的肝硬化腹水、消化道出血以及门脉高压等并发症可以准确展现出来。特别是在腹水与消化道出血方面均能够达到有效诊断效果,可以在门静脉灌注量下降的同时总肝灌注参数会随之下降,对于出现并发症的肝动脉灌注指数会随之提升。早期的肝硬化会选择在内科提供保守治疗,例如退黄、降酶,治疗效果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假设肝硬化门脉高压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应当采用手术治疗,假设手术与切除需要让患者CT灌注成像作为依据从而提供指导作用。这一种CT灌注成像技术的优势在于无创基础上将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形成准确的评价。
2.3能谱CT检查技术
临床中多层螺旋CT广泛应用在肝脏疾病的影像学检查中,其具备扫描速度快、无创伤以及造影剂用量少等优势,在整个肝脏扫描期间,可以借助一次屏气便可以完成检查。能谱CT和传统CT成像技术相比,能谱CT辐射剂量更低,能够实现自由呼吸,检查期间可以减少剂量并保障扫描质量。CT扫描期间最为常用的基物质有水-碘、钙-碘,强化扫描判断组织强化程度可以采用水-碘基物质图。宝石能谱CT后处理获取的碘基图主要是以碘、水为基础物质而获得的差异性碘浓度空间扩散图,其能够有效降低容积效应和后台CT值的影响,其重点在于展现含碘组织,对于碘剂的捕捉具备敏锐程度,其能够定量分析病变内的碘含量,可以准确展现肝内碘剂的散步状况,同时基于碘值含量的差异实现对病变情况的判断。应用宝石能谱CT检查技术可以实现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肝硬化患者实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应用GEAW4.5工作站当中软件可以实现对图像的分析与处理。衡量肝脏组织的含碘值,能够获得含碘值和腹主动脉含碘值相比实际标准化获得含碘值,同时结合能谱CT开展能谱扫描,可以对获得的数据实现能谱重建,并获得不同组患者碘值能谱曲线,借助每一组患者的能谱曲线当中碘值的变化范围,可以将不同组患者的能谱曲线进行对比判断。从应用经验来看,能谱CT碘值的应用具备比价突出的优势,肝脏当中占位性病变类型相对较多,其主要是因为肝脏具备丰富的血供,此时肝癌病灶可以保持丰富血供,肝脏病灶和正常肝实质的密度差异属于判断肝脏病灶的重要因素,但是大多数肝占位病症都是在原本慢性肝脏实质性病变发展而来看,此时单纯CT扫描方式无法实现对物质成分的有效鉴别,所以能谱CT增强扫描可以实现对肝实质差异的准确判断。
3.总结
综上所述,CT扫描技术对于老年肝硬化患者的分析、鉴别以及诊断价值相对较高,备受临床研究者、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的认可。伴随着MSCT机型以及后处理软件的不断改进与创新,CT设备在老年人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会不断提高。在今后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临床应用方向以及应用技巧的研究,并做好对临床CT检查技术的研究,针对性改进与创新诊断技术水平,从而为老年肝硬化患者的早期康复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连荣.探讨CT对乙肝肝硬化相关性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12):1745-1748.
[2]李斌,孟德莉,徐美芳.CT与超声弹性成像对肝炎肝硬化的诊断及Child-Pugh分级相关性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1,31(11):1031-1034.
[3]韩旭.MR与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33):80-82.
[4]姜超,吴哲,孙露露,李宁,杨光,刘诗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CT血管成像影像表现及预测上消化道出血的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27(22):3526-3530.
[5]邢莉,杜倩影,姜艳丽,韩冬.分段注射对比剂CT增强扫描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静脉显影效果研究[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1,24(06):871-874.
[6]李民,刘长春,张喆,周楠,张建增,徐辉,闫玉昌,赵丽琴.基于肝段CT影像组学特征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程度[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21,30(06):717-726.
[7]林鼎銮,杨灵,林展.MR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J].医疗装备,2021,34(20):13-14.
[8]姜玉龙.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0):96-97.
[9]黄金涛,李婉慈,向维,杜航,仲斌演,张帅,沈健,王万胜,姚飞荣,朱晓黎.CT门静脉成像与内镜在肝硬化患者急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前评估中的价值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30(10):1025-1028.
[10]李民,張喆,赵丽琴,杨大为,刘长春,荆利娜,闫玉昌,常泰.基于CT图像纹理特征评价肝硬化:平扫与增强扫描的对比[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21,30(05):347-352.
[11]谢春晓,顾文豪.MR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0):181-182.
[12]师彦敏,孙金锋,王春华,付凤伟,郎岩,霍丙胜.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继发食管下段侧支循环变化的诊断价值[J].北京医学,2021,43(10):1029-1031.
[13]张必全,马宇航.CT灌注相关参数定量预测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J].肝脏,2021,26(09):987-989+993.
[14]李宇轩,张铁亮,刘文亚.腰大肌及侧腹肌相关CT参数评价肝硬化肌少症[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1,37(09):1391-1395.
[15]刘文浩,夏军.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非肝硬化肝细胞癌:CT/MR鉴别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21,28(05):59-62.
[16]毕燕,罗承龙,孙应竹.320排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30(09):1649-1652.
[17]尹健.CT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
36(09):41-43.DOI:10.16286/j.1003-5052.2021.09.015.
[18]何易,吴龙盛,莫永齐,黄义基.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在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中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8):76-77.
[19]李真真,耿云平,尤国庆,李飞.双能量CT碘定量参数评估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流灌注及肝功能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21,48(17):17-20.
[20]叶莉,吴晨颖,宋斌.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腹部CT表现和CT定量参数特征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21,24(05):645-648.
作者简介:姓名:古明静,出生年月1985-08-10,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广西平南,学历学位:本科学士学位,职称:主治医师,科室:放射科,研究方向:浅谈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