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玲
设计意图:
时间对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他们脑海中时间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不知道一分钟到底有多长,能做多少事?通过观察,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孩子做事磨蹭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因此这次设计了本次社会活动《我的一分钟》。本次活动以儿童的"体验"为主,让他们通过观察、做游戏、看视频,感知一分钟的时长,认知生活中一分钟的时间概念;让他们参与分组活动,观察、比较知道抓紧时间就能做很多事情,养成珍惜一分一秒的良好习惯,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打好基础;让他们对自己参与的活动成果进行比较、评价和反思,提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和效率意识。
一、课堂实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一分钟
1、师:小朋友们上午好!今天老师要考考你们哦!你们知道一分钟有多久吗?那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这里有一个计时仪器-沙漏,这个沙漏的计时就是一分钟的时间,我们用这个沙漏来计时做一个木头人的游戏来感受一下一分钟的时间。
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开始记时)师:谁来说说,在扮演木头人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师:那你们觉得一分钟的时间怎样?(很长)
2、这么累我们看一分钟的听一分钟的音乐放松一下。
这么快就听完了,你们还想听吗?感觉怎么样?
小结:我们在等待或坚持的时候就会觉得时间很慢,我们放松时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
3、如果给我们一分钟的时间我们除了玩木头人和听音乐还可以做什么呢?(玩玩具、跳绳)
哇!你们可以做这么多事情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在一分钟都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
运动员在一分钟可以跑600米自由泳运动员一分钟可以游200米,消防员一分钟可以阻止一场悲剧发生,世界上每分钟都有无数个生命被医生拯救,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最快一分钟可以采集7个样本……
(二)做一做
1、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一分钟里做不同的事, 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想一想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
请幼儿分组操做.
老师引导幼儿分组逐一交流分析原因
(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快速度就可以做比别人更多的事。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了,那再给小朋友们一次机会看看这次会不会做的更好)
2、幼儿第二次操做
分组引导交流,这次跟第一次比有进步吗?为什么?(掌握了新的方法,提高了速度)
(三)说一说
1、小朋友们一分钟除了做刚才这些事,我们还可以做那些生活中的事呢?
2、我们看看这些事一分钟可以做完吗?(一分钟可以做的事和一分钟做不完的事两部分)
3、如果做这些事需要做那些准备呢?(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四)活动延伸
请大家把自己想做的事画下来,回家后做一做,请爸爸妈妈帮我们计时,看看做这些事需要多久。
通过游戏感知、动手做一做、说一说三大主体教学环节,让幼儿从愿意参加一分钟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到懂得做事情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并且能够围绕问题和操做结果分析原因,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层层递进达成目标。
二、教學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认识到要上好幼儿喜爱的社会活动很不容易,不论是从教材的选择、活动目标的设定、教案的设计、活动的准备,过程的组织等等,都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和准备。由于0—6岁孩子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很短,这就需要一个能引起幼儿们兴趣的方法来作为支点,以解决孩子们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我用直观图示法、提问法让孩子在操作体验、讨论中快乐学习。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运用游戏导入法,初步感受时间。在第二环节中我运用操作法、比较法、交流法感受一分钟价值,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大胆交流个人的想法。第三个环节,我主要运用了迁移法,把课内向生活延伸,达成社会学科的教育目标,指导幼儿更好的生活。
把握社会学科的特性。《一分钟》很容易上成数学课,我在本节课中,始终牢牢把握社会学科教育的特性,从生活现象--一分钟,到生活道理--珍惜时间,达成学习正确地评价自己与他人、培养一定的规则意识、养成按规则进行活动的习惯、能围绕自己的生活学习游戏制定简单的规则等社会学科的教学目标。
把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层层递进,提升幼儿新经验,鼓励幼儿运用新经验参与挑战,引导幼儿了解掌握正确的方法、做事专注的重要性。《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注重孩子通过多角度的直接感知、亲身体验来感受一分钟能够做的事情,在幼儿初次完成“一分钟挑战赛”后,帮助孩子总结、提升经验,引导幼儿掌握提高做事情速度的方法,而后再一次进行游戏,鼓励幼儿运用新的经验进行挑战,亲身感受加快速度做事情带来的帮助,在第二次进行挑战赛时,大部分的孩子们都有了进步,而这就是新经验在孩子身上最直接的体现,也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到合理运用时间的重要性。
本节课让幼儿在游戏挑战中激起对知识的兴趣,且能积极主动地,有自愿扩充知识的需要和欲望,主动快乐地参加学习活动,发展创造性思维,这是我们每位教师最终心愿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