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洪美
《梦回繁华》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是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的第四篇课文。前三篇文章分别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过程这两类事物。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以单元的形式学习说明文。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说明文。《梦回繁华》又是学生在学完三篇说明文的基础上,学习的第四篇说明文。对说明文体已经有了足够的掌握--学习如何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首先,要知道怎么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确定说明的重点;然后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另外,通过课文的学习揣摩,还要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无论是说明显现、引用数据还是阐释道理,都要讲究准确、严密。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梦回繁华》是一篇介绍我国宋朝注明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这幅画作既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华而热闹的市井景象,又描绘咯汴京金角清明时节优美的自然风光。画中又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頂,树木170多颗。如此恢弘的一幅画,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将其解说清楚的呢?文章第一段,介紹了画作的创作背景,第二段介绍了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的动机。有了前两段的铺垫,读者就对《清明上河图》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及创作的主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的第三四五短,才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先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然后是画作的主要内容。最后,总结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纵览全文,可以发现,作者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中心非常突出,即强调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梦回繁华”这一主题。
无疑,本文特别适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梦回繁华》是部编语文教材第一次使用的课文。这就意味着很多教师原来并没有读过这篇课文。以往所做的说明文,也很少有涉及对画作的介绍的。我们所接触的事物说明文大多都是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这一类典型的事物说明文,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课标中说,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我在初次阅读文本的时候,第一自然段看了两遍才看进去,而我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兴趣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并且,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画作这类说明文的经验,对于读懂和梳理文本的内容是有难度的于是,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说明文,我们究竟应该讲些什么。
针对实际情况,我对文本做了这样的处理:
首先,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内容是我在上海世博会拍摄的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并对清明上河图的三部分内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课前,我播放了录制的微视频,因为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学生对微视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随后,我问学生,观看的视频在文本中的哪一段出现。学生迅速的在文本中找到第三自然段。
在这期间,我详细的介绍了“盛世危图”中的几处危机。
卷首,在乍暖还寒的景象中,寒林萧瑟,行人瑟缩,一匹惊马闯进了闹市,引起了周围一阵慌乱,预示着繁华的汴京城将有种种不测。
全卷中心段的情节是即将平息的一场交通事故,这期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是几个纤夫。当时船工们正在船顶上吃饭,纤夫不应该在离拱桥一定距离时停止拉纤,并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他们却一直埋头拉纤到拱桥底下,拱桥上下的行人发现了险情——桅杆迎面而来,大声呼救。
在桥上,还上演了一场闹剧,坐轿的文官与骑马的武馆互不相让,轿夫与马弁各仗其势,争吵不休。
在城门外,望火楼无人守卫,城门无人把守,整个汴京城是一个不设边防的国都。而那些禁军却安卧在递铺门口或忙碌于运送军酒。
画家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意识揭示出当时隐藏着的一些社会矛盾、折射出对宋都城防缺失、消防殆尽、军心涣散、文武相争等弊病的担忧。昏庸的汇总得到此图后,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警示含义,未能理解张择端的良苦用心,将是图转赠给她的远方娘舅、向太后之子向宗回。
课堂进行到此,学生对清明上河图和文本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
第二步,结合学生对画作内容的掌握和四处危机,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最后一段,指出在艺术特色中画作写实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介绍作者的部分。
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在介绍画作的创作背景。在这个环节,我还结合着《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向学生介绍宋之前唐朝坊的格局和特点。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这三个环节中,学生在阅读每一段的文本时,随时指出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和各段的说明顺序。
最后,让学生总结教师讲解文本的顺序和教材说明的顺序都是逻辑顺序,一个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一个是从画作的产生、作者到内容及艺术特点的认知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两篇文章的教学,我也将自己旅游时拍摄的图片和小视频制作成微课,课前进行播放。
通过《梦回繁华》等三篇课文的教学,这让我想起了对《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的评价——不仅历险故事引人入胜,同时还包括大量的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地质、气象方面的科学知识。我认为说明文教学,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说明文本的文体特点上,语文教师,也应该尽可能的了解多学科的知识,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最后才是完成编者的意图,掌握说明文体特点以及传递出来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