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凌
近年来,自治区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在去杠杆、金融严监管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等政策叠加影响下,金融供给、需求两端受限,金融指标增速、增量不断回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加速显现,本文就问题形成的内外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治理能力、发展普惠金融、帮助地区性银行提升能力以及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四方面建议。
一、金融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自治区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在去杠杆、金融严监管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等政策叠加影响下,金融供给、需求两端受限,金融指标增速、增量不断回落。2020年末内蒙古自治区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约为36706亿元,同比增长2.63%,较2019年末回落1.58个百分点。2020年,内蒙古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95亿元,比2019年同期少382.6亿元,占全国比重为0.31%,位列全国第27位, 若剔除包商银行影响因素,内蒙古自治区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5.3%,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048亿元,同比多57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债务风险较大
截至2020年末,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857.07亿元,较年初减少1000.21亿元;不良贷款率3.66%,较年初下降4.17个百分点,不良率全国排名由第一下降至第六位,自治区金融风险指标明显好转,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整体风险上升的势头得到显著遏制,但并未全面根本性好转,高风险机构造血能力仍然不足,资本充足率处于较低水平。部分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仍然存在,部分企业债务风险隐患尚未彻底解决。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输入风险和农村牧区高利贷问题仍需关注。受绿色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影响,全区部分传统行业经营压力加大,潜在的金融风险仍需关注。
(二)地区性银行实力弱
整体而言,全区的金融业贡献率还偏低,与上海、广州等金融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显著差异,金融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十分有限,地区性银行实力较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不足。近年来,由于监管要求、国有银行业务发展模式调整以及系统建设的加强,大行也进一步拓展小微企业、“三农三牧”业务。大行具有产品优势、规模优势、系统优势、成本优势,地区性银行展业范围受到冲击,业务发展受到影响,面临目标客户重叠、优质客户流失、竞争加剧的局面。大行线上业务的推开,进一步蚕食中小银行市场份额,中小银行效率高、贴近客户的优势严重弱化。
2.负债业务增长缓慢,成本上升较快。受内蒙地区整体经济下行及新冠疫情影响,存款增长缓慢,对公存款持续下降,大型机构及国有企业、财政存款在招投标时对地方法人机构有排斥的现象,新增的做不了原有的还要再转移出去。同业负债渠道有限,规模持续下降,负债业务成本居高不下。
3.不良资产化解渠道单一。地区性银行经不良处置渠道单一,不良贷款只能用转贷、接收抵贷方式来化解,对形成的损失只能靠自身积累解决,加之地区性银行经营成本高、盈利能力弱,通过自身利润计提拨备处置不良资产日益艰难。
4.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质量较差,资本有效补充严重不足,风险抵御能力差。截至2020年末,农合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343.91亿元,较年初增加77.57亿元,占地方法人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的71.5%,不良贷款率为9.93%,高出地方法人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2.25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末,93家农合机构中有32家机构不良贷款率超过5%的监管标准,7家机构不良贷款率超30%,1家机构不良贷款率超50%。 35家农合机构资本充足率低于10.5%,15家资本充足率为负值,其中农村信用社平均资本充足率只有3.65%,远低于监管标准。
5.部分村镇银行长期受不良贷款拖累盈利困难。截至2020年末,全区73家村镇银行盈利额合计0.92亿元,利润同比下滑77.61%,其中有20家机构呈现亏损,亏损额合计2.62亿元,同比扩大66.88%。村镇银行中有25家机构所有者权益已低于实收资本,资本金缺口合计达6.7亿元,这24家机构中有13家持续亏损,其余几家盈利微弱,有5家机构的所有者权益已不足实收资本的50%,3家机构的所有者权益已为负值,经营状况非常脆弱。
(三)金融服务普惠性、精准性有待提升
从信贷投向上看,地区间、行业间金融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对农村牧区和产业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仍然不足。从产品服务上看,对不同企业和企业不同阶段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针对性不足。
(四)利用资本市场难度大
目前,全区地方性银行尚未上市,无法利用资本市场采取公开发行股票、二级资本债等方式实现资本的多种补充,导致只能依靠内源补充资本和增资扩股补充资本,资本补充渠道手段单一,严重制约银行业务发展。
(五)地方金融体系不健全
金融组织体系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依然拥有全区大部份金融资源, 证券、保险、金融租赁等法人机构在机构数量、整体质量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小银行、农村信用社、小贷公司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治理机制有待完善,资本补充压力较大,服务本地实体经济能力有待增强。农牧区金融机构缺乏,有效供给不足。企业直接融资占比少,银行信贷是企业融资的最主要渠道,占全区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100%。经济发展对信贷依赖性较强,融资渠道单一, 多层次、多样化、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尚未建立。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金融管理部门、有关部门、金融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仍需完善。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仍需完善。
三、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自2012年起,受产业结构调整、三去一降一补等政策影响,全区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开始凸显,原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2020年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7360亿元,排名全国第22位;同比增长0.2%,增速排名全国第30位。从三次产业上看,2020年末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11.7%,39.6%,48.7%,从数据结构上看相对合理,但其中煤炭、能源化工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在整个结构中占比相当大,对传统行业的依赖还比较严重,新经济、新动能发展缓慢,制約全区金融业发展。
(二)内部原因
一是股权与股东行为管理不够规范。表现为股权结构不合理或股权结构过于集中,部分大股东动机不纯,滥用股东权力过度干预导致银行受损,或过于分散导致股东监督职能缺位,出现委托代理问题;股东行为不规范,对地区性银行干预较多。
二是董监会履职有效性不足、专业性不够。地区性银行履职有效性不足,体现在对核心事项关注不够、权利行使不充分、专业委员会发挥作用不够等方面;董监会履职专业性不强主要体现在部分董监事缺乏相关专业背景或银行从业经验、工作精力受限、履职能力建设滞后等方面。
三是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表现为地区性银行内审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银行内控机制不健全,对内审质量控制及结果应用不足;风险偏好传导不到位,董监会应通过风险偏好及其传导对风险进行控制,但实际操作中存在风险偏好制定不科学、传导管理不实、重置不及时等问题;重点风险管理较弱,董监会及风险管理委员会对战略风险认识不足,没有识别、管控战略风险的流程和工具,创新业务风险管理和并表管理较弱。
四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董监会及成员履职评价形式化,对于董监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履职不到位、不充分的情况,股东大会未发挥约束作用,大部分地区性银行未邀请外部机构对董监会及其下设委员会开展履职评价;在董事、监事履职评价方面,地区性银行主要采用自评、互评结合方式,极少引入外部机构对董事、监事进行评价,对其的履职也鲜有负面评价。
五是外部治理环境不优。主要表现为政策制定的系统性不强,一致性不够,部分政策缺乏实施细则;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股权质押信息共享不足;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独立董事资源有限;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作用发挥不充分等。
四、对策建议
(一)主动作为,提高公司治理能力
推进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的深度融合,做到机制融合、组织融合、文化融合、业务发展全方位融合。规范股权和股东行为管理,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或国有法人等大股东的支持,通过减持、增资扩股等方式,形成适度分散、相对集中、有效制衡的股权结构。引进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能带来协同效应的战略性投资者,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股东行为管理,提高董监会履职有效性,提升战略研究与战略管理能力,加强内控建设与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完善约束激励机制,构建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其履职评价。优化治理环境,建议金融监管部门系统性梳理银行业公司治理监管制度,加强协调联动,弥补制度缺失,及时废止过时制度,提升制度的系统性、一致性和全面性。建议金融监管部门牵头建立“监管+银行+工商+托管机构+股东”的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将银行股东或关联方信息刻意隐瞒、不如实填报信息等行为纳入全国征信系统。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员工成长机制,规范干部选拔机制,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完善薪酬分配机制。
(二)提高地區性银行能力,尽快实现上市
能力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对于提升各项能力制定长期规划、定出阶段性实施目标,并列出具体计划,有序推进实施。同时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从最欠缺、最薄弱、最容易见成效的地方入手,哪里薄弱补哪里,做好短期内、重点领域的“速赢”。第一,持续提升基础管理能力。从技术创新、组织架构改革、信息管理、风险控制、用户体验等方面寻求突破口,提升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率;建立人才梯队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形成一批业务精专、行业领先且创新意识强的专业人才队伍。第二,加强与金融科技公司、咨询公司的合作,或引入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全方位进行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规划、人员素质提升、科技系统建设等工作,学习借鉴对方的先进理念、管理方法和工具,全面提升业务能力。第三,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地区性银行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降低地区性银行资金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提高地区性银行盈利水平;第四,在增强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基础上,从战略层面明确上市的时间安排,启动上市辅导工作,借助资本市场,增强多渠道补充资本能力,支持业务更好的发展。
(三)拓展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
地区性银行结合自身实际完善网点布局,合理下沉金融服务重心,构建“县域支行+乡镇支行+农金站”的布局体系。在注重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推动数字化转型,在农村地区和城镇偏远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等数字化业务,借助金融科技解决“金额小、客户散、信息缺”导致的覆盖面小、成本高、效率低问题,并逐步建立大数据库。制定数字化方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构建“物理网点+虚拟网点”相结合的立体化金融网点布局。在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针对小微企业、“三农”和边远地区目标客户群体,差异化设计“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产品套餐,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积极参与供应链平台建设,为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以核心企业增信为基础的金融服务,推广应收账款、特许经营权、订单融资、“银行+政府+核心企业+保险(+担保)”等融资模式。用足用好乡村振兴配套金融政策,加大支农支牧小额贷款、财政贴息贷款的运用,强化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顺应国家政策,成立乡村振兴部门,创新金融产品,精准滴灌,做好金融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地方政府应在中央精神指导下,结合地方实际,进行普惠金融地方层面的顶层设计,明确地方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和具体的行动路线图,并建立健全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组合拳”。一是不断完善普惠金融专项资金、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风险补偿等多种手段,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流向普惠金融体系;二是设立普惠金融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发挥地方政府性担保体系对发展普惠金融的支持作用,探索多种形式的担保增信方式;三是把握好风险管控力度,稳步推进差别化的监管政策,为中小金融机构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有效防范风险、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基础上,鼓励中小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进一步激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积极性;四是完善地方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地方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建立地方普惠金融统计体系和评价指标等。
监管部门应放款小微企业、“支农支牧”不良贷款容忍度,还应在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方面进行差异化监督,在网点设置和产品创新方面给予鼓励支持,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小微企业、“支农支牧”贷款占比设置相应的激励值和约束值进行分类激励和约束。
(四)完善金融体系建设
进一步深化地区性银行改革。围绕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市场定位,推动其回归本源、深耕本地、下沉服务。健全地区性银行公司治理,完善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特色金融产品、服务品牌。建立资本补充长效机制,发展多元化资本补充方式,加快利用地方专项债补充资本步伐。深化农信社改革,探索符合地方特点的自治区联社改革模式,按“成熟一家、改制一家”的原则,稳步有序推进法人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在保持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对农信社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壮大地方金融组织、机构资本实力,进一步提升地方金融组织、机构服务能力和运营水平。支持主发起行向村镇银行补充资本以及协助处置不良贷款,适度有序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帮助收购和增资,强化对主发起行的激励约束。建立健全金融管理部门、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参考文献:
[1]赵琳. 内蒙古金融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 北方经济, 2015(9):78-80.
[2]李京阳. 内蒙古金融业发展改革的思路——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J]. 银行家, 2020(1):40-42.
[3]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内蒙古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2020).http://huhehaote.pbc.gov.cn/huhehaote/129766/4029815/index.html, 2020-05-29.
作者单位:内蒙古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