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文娟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现实需要,也是金融系统拓展业务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搭建数字普惠金融四大平台、丰富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构建金融生态网、落实金融助农政策等四个方面探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行性路径,并就县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措施及成效
(一)搭建数字普惠金融四大平台,铺设乡村振兴“信息网”
立足信息共享,做实“金融服务乡镇行”对接平台。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金融服务乡镇行”等活动,指导金融业准确把握“三农”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征,及时调整支持重点,完善工作机制,深化改革创新,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最有力的金融支持,确保涉农贷款比例逐年提高,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最大程度满足“三农”金融需求。
立足金融数字化,搭建农村普惠数字金融平台。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系统规划、统筹协调,推动建立多方参与的信息采集与应用机制,指导银行机构对县域涉农数据进一步清洗、挖掘,推进社会治理等数据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有效应用。
立足金融下沉,建设普惠金融综合服务便民平台。依托超市、便利店等实体,在行政服务村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点,规定统一技术规范,配备金融服务终端。在提供助农取款、汇款、代理缴费等基础支付服务基础上,按照“一站一码”标准配备二维码,提供村民扫码入户对接温馨服务。
立足“物理网点+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网络,实现立体式多元化乡村振興服务平台。依托遍及城乡的服务网络,通过“物理网点+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建设,形成立体式、多元化乡村服务体系。通过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电子化渠道建设力度,为广大农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普惠金融服务。
(二)围绕金融服务与创新,构建乡村振兴“加速器”
优化金融服务,助力打造普惠乡村。引导金融机构以乡村需求为着力点,通过“上门宣传、上门营销、上门办业务”的主动服务模式,打造便民服务“村村通”的服务格局,不断加深客户感情,不断增加客户黏性,不断培养客户使用农信产品的习惯,让广大农村客户真正认可农村金融机构。
加大金融创新,满足乡村各类主体金融需求。根据农村信贷市场的客户对象、信贷需求、风险特征、管理要求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研发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发展消费金融,提升农户的获得感。比如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的深入调研基础上,根据行业、产品、生产经营周期等特点,推广研发“绿能贷”配套绿色贷款品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实现“贷广支小”,创新实用性较强的信贷产品,增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能力;加大对农村产业链的支持力度。针对现代农业,进入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新趋势对金融需求呈现出由小额向大额转变、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的发展,涉农金融机构要从解决农业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加工及销售环节融资入手,打造差异化金融产品体系,建立客户分层体系,提高风险定价水平,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特征,提供不同需求服务,如农忙时提供资金支持、收获时提供结算投资理财服务。
以客户为中心,创新“适老化”金融服务标准。设置“爱心窗口”,在办理业务的窗口上设置按手印模块,解决老年客户业务无法签字问题;配备老花镜,解决老年客户视力问题;营业网点配备轮椅、无障碍通道等便民设施,满足行动不便人群的业务办理需求;在银行网点开展适老化服务“三有”改造,即老年客户有“专座”、金融服务有“专属”、金融知识普及有“定制”,金融为民做到既贴身、更贴心,充分展现社会责任。
围绕农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通过金融服务引导农业生产由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转变,向节水、节肥、节药、节地转变,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支持循环农业技术、绿色种养殖业、绿色加工业扩大规模,满足绿色、低碳农业不断扩大的金融需求。
(三)密织金融生态网,筑牢乡村振兴“安全线”
实施农村整体授信工程,夯实农村信用价值应用标准。在原阳光信贷整村授信的基础上,通过行政村人员对农户采集信息建档、剔除不宜授信人群,坚持“好人好贷,有德者有得”的原则,对阳光信贷整村授信额度进行年检。通过年检,完善农户经营信息,有效提高农户授信业务的普及性及农户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最终实现农户贷款建档100%,授信面80%,符合授信条件的农户授信面100%,全力提升金融服务三农水平。
依托“社区网格”开展“三反一保一信”宣传活动。利用政府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开展反假、反诈、反洗钱、反集资及存款保险、征信系列宣传活动,实现金融知识宣传地域广覆盖。
(四)围绕金融政策,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水平
稳固金融扶贫成效,加大有效信贷投放,确保贷款增速稳中有升。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继续实行已脱贫县信贷方案单列,扩大“扶贫小额贷款+商业贷款”模式,支持已摘帽贫困户开展生产,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防止因资金投入缺少导致返贫。以充分发挥好重点集镇“农村助农取款点”对金融产品宣传营销的桥头堡作用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切实推动普惠金融产品深入到乡、镇、村,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促使更多农村地区普惠小微企业获得授信支持,助力乡村振兴。
对接“一县一业、一县一品”规划,支持地域特色产业农场式经营、规模化种植。围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功能开发,推广“农家乐贷”产品,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紧跟货币政策要求,不折不扣的传导落实。目前人民银行采用市场化方式对两项直达政策工具进行接续转换,用更可持续的方式做好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工作。要加强政策宣讲、以精准施策为抓手,引导金额机构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和支农支小再贷款,确保对普惠小微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弱、金融服务质效有提升。
二、存在困难及问题
(一)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相对薄弱
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程度、生活水平、金融知识普及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县域金融市场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银行机构动力不足,从而造成小微企业及农户等社会弱势群体金融活动不频繁,再加上相关宣传引导效果不明显和工商税务、居住状况等信息不能及时更新,难以准确获得这类人群的信用记录,导致农村地区信用观念相对薄弱,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二)农村金融功能不够完备,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有待加强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如每万人银行网点数、每万人ATM布放数、每万人POS及电话支付终端布放数,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需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乡镇一级金融服务功能较全的金融机构仅有农业银行、农商行和邮政储蓄银行3家,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融资成本高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地区主要涉农金融机构出于贷款风险收益考虑,农民贷款利率一般高于城镇居民贷款的利率,据调查,目前农户贷款的平均利率在LPR利率的2倍以上。
(四)农村地区抵押担保品较少,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较低
农村贷款因其金额小、笔数多、地域分散、管理复杂,规模效应难以发挥,金融运营成本过高,从而导致融资额度越小、获得融资的成本较高。尤其对于残疾人、妇女、老年人、农村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而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明显。由于现代农业生产需要更大的融资需求,尤其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需要大量资金购买土地、农机具等,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但农业生产资金回流慢、周期长,而且抵押物不足,导致从银行获取大额贷款难度较大,满足率偏低。
三、政策建议
(一)加強货币信贷“窗口”指导,用好用活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支持力度
用足用好再贷款、两项直达政策工具接续转换等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加强差异化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灵活性,建议对涉农贷款投放达一定比例的农村法人金融机构进行定向降准,增加其可用资金的规模。
(二)深化改革,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强化金融机构支农作用,重点深化农商行改革,支持社区银行建设。积极发展“非银”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业担保和保险体系。
(三)突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发展
一是继续做好不良贷款压降工作,不断提升农村金融资产质量;二是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监测预警,增强风险意识,前瞻性地开展重大风险评估和预警,对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早期干预;三是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地方政府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步伐,通过行政、经济、司法等多种手段,加大打击逃废债的力度,持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徐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