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错管理对血站管理水平及血液质量的影响评价研究

2022-04-20 10:18邹丽云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采供血血站献血者

邹丽云

血站是负责采集、制备、储存血液并向临床提供血液的公益性卫生机构。血液采集至发放全周期必须加强质控,保证血液无污染,预防血液传染病,促进安全供血。检验科是监控血液质量的重要科室,与血液使用安全密切相关[1]。差错管理是以降低差错率为核心目标的管理模式,应用于血站可提高对血液质量的有效监督,减少血液质量问题引起的意外事故[2]。差错管理是从采供血环节着手,构建差错管理体系,明确岗位管理规范,对采供血质控流程加以合理规划,增强血液质控宣传,使差错防控意识融入血站文化,全员增强血液质控意识,调整管理方式。差错防控中经验总结融合技能强化,分析既往差错,总结具体诱因,从差错风险源头开展质控工作。本研选取血站2020年1月—2021年2月采供血人员35名,观察差错管理的实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血站采供血人员35名,根据管理模式分组,A组17名(2020年9月—2021年2月,采用差错管理),年龄25~36岁,平均(31.24±3.61)岁;献血者1 147名,年龄21~44岁,平均(28.50±2.96)岁。B组18名(2020年1—8月,采用常规管理),年龄24~38岁,平均(31.25±3.65)岁;献血者1 156名,年龄22~45岁,平均(28.49±3.01)岁。两组采血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献血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

(1)采供血人员。纳入标准:持续在岗,工龄≥1年,正式入职>3个月;排除标准:近期有重大生活变故者,妊娠哺乳期者。(2)献血者。纳入标准:身体健康,年龄18~60岁,精神、智力正常者;排除标准:有血液疾病、传染病者。

1.2 方法

A组行差错管理:(1)体系完善。血液质控部门研究既往差错事件,了解差错原因,归类信息并制订对策。根据研究结果完善管理体系,开展整改工作。(2)强化质控监督。增强质控意识与思想教育,针对采供血事务加强调查,落实质控监督,以PDCA模式持续完善质控。(3)岗位管理。明确管理职责,细化工作要求,提高管理精度。落实严格追责,人为差错直接影响绩效。(4)技能培训。开展检验技术和质控培训,总结常见差错,分析诱因,弥补管理漏洞和专业技能缺陷,降低差错率。(5)流程规范。科学规划采血检验工作流程,结合血站实际调整血站管理模式,防控重复性差错。(6)防差错文化建设。加强管理沟通,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组织讨论会,加设意见箱,促进群策群力,从质控管理者到采供血人员,全员践行血液采集检验质控规定。

B组行常规管理:根据管理规定开展采供血事务,进行采血和血样检验,监督管理采血质量。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管理质量:质控管理组自制问卷(信度系数Cronbach's α=0.973),分设专业态度、理论水平、操作技能、规范流程4项,25分/项,总分0~100分,评分与检验质控水平正相关。

血液报废率:(1)正常报废。经检验,血液样本不合格,非采供血人员责任,视为正常报废。(2)异常报废。采供血人员责任导致血液报废,包括运输不当、离心处理问题、血液凝结等问题。总报废率=(正常报废+异常报废)/本组人数×100%。

差错事件:采供血中无效沟通、意外伤害、血液渗漏以及脂肪血等为差错事件,统计差错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采供血人员、献血者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管理质量比较

A组管理质量总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管理质量比较(分,±s)

表1 两组管理质量比较(分,±s)

组别 人数 专业态度 理论水平 操作技能 规范流程 总评分A组 17 24.84±0.13 23.89±0.91 24.72±0.27 24.67±0.21 98.13±0.52 B组 18 20.37±0.65 20.24±0.83 21.35±1.33 20.41±0.76 82.39±0.81 t值 - 8.614 8.504 7.445 8.457 7.267 P值 - 0.012 0.014 0.019 0.016 0.022

2.2 两组血液报废情况比较

A组总报废率低于B组,且A组异常报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报废情况比较(%)

2.3 两组差错事件情况比较

A组差错事件总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差错事件情况比较(%)

3 讨论

血站的主要任务在于向临床提供血液,为保证供血安全,应加强血站质控。差错管理是血站质控的常用手段,通过减少血液渗漏、脂肪血等差错,实现对血液质量的控制,从而提升临床供血的安全性。管理的主要内容在于针对血站开展全周期、全维度管理,规范采集、安全运输、科学检验,此外还应按标准执行血液制备和血液存储。在血站中开展差错管理,目的是加强差错防范,提升管理完善性,促进采供血服务优质完成[3]。

本血站在差错管理中,主要采用技能培训的方式进行管理,此举有利于提升采供血、检验、运输质量,减少异常报废。而规范采供血流程有助于减少正常报废。通过培训的方式,促使采供血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资质审核和差错质控审核,可有效激发其采供血检验能动性,从而主动防范采供血工作不良事件的发生。本血站在差错管理中,极其重视风险防控宣传,强调血液安全的重要性,分析差错的危害性,完善惩罚措施和追责制度,杜绝松散态度,此举可有效降低主观因素的不良影响。在流程管理中,应详细记录差错信息,及时归档和分析诱因,定期开展会议探讨,积极弥补缺陷。完善管理文化,改善血站工作氛围。畅通差错上报路径,确保差错及时解决,降低差错损失。

血站是血液采集执行和管理的重要部门,血液质量控制是血站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血液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供血及时性与优质性。虽然血站一直执行严格管理制度,但是受到多方位因素影响,仍然存在差错风险。血站差错管理是针对血站采供血执行中与标准、相关管理法规出现偏差的环节进行问题分析、管理优化、技术优化和追责,全方位控制差错,从而有效降低差错发生率。差错主要分为主观性差错和非主观性差错,前者为有意或故意,后者为非有意行为。前者可通过加强惩罚力度、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筛选要求等方法避免,后者则需要通过科学管理措施降低差错率[4]。

采供血检验中质控应从环境、人员、制度、流程等全维度因素加以分析,消除消极因素。保证采血环境清洁卫生、专业舒适,实施标准消毒。采血设备日常消毒,科学选择消毒剂。在消毒处理前检查消毒剂有效期。血液在产品中具有特殊性,按照规定,血液标本检验是检验科的主要职责,应真实规范地出具检验报告,指导科学用血和安全用血。检验报告应准确、详细,保证献血者利益,降低用血风险。完善质控文件,明确程序文件要求,制订标准操作规程,要求真实提供质控记录,做好差错登记,按规定记录工作日志,实施规范质控[5]。日常质控中应遵循流程,加强样本分析前质控,对检验试剂和仪器加强管理,定期校准。采血环境方面,室内和室间质控评价需加强完善。样本分析后进行科学审核,获取精准结果,质控覆盖全环节,提升准确性。强化科室监督,设置专业质管科,质量评定定期进行,保证制度落实,落实技术规范,进行执行纠偏。质控标准、流程、奖惩制度明确,做到有章可循。职责明确化,标本接受信息、检测报告信息化管理,及时录入更新。检测血液标本操作者不少于2名检验人员。使用不同试剂进行样本初检、复检,操作者在检测报告上签字确认,经主任确认后予以签发。检验日志中明确标本登记信息,记录处理和保存信息,样本销毁明确记录,使用和管理试剂的信息也应在日志中标注说明[6]。还应对样本检验过程与检验结果进行原始记录,说明质控情况。维护或运行设备信息应记录在案。此外,还应登记医疗废物处理情况。血液检验存在疾病传染风险,应完善安全卫生管理,避免职业暴露,保障检验中操作者安全。献血者隐私也是检验科应予保护的内容,需执行保密制度,避免献血者隐私暴露[7]。

在采供血质控中,应从血站人员培训和管理体系完善等多角度予以管理,不仅要提升采供血人员专业技能,还应对其工作态度进行评价,采用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多元化的方法增强人员专业性和职业素质。专业培训应涵盖采血技能和样本质控等专业技能,还应对沟通话术、服务理念等加以培训,全维度提升采供血软指标。定期开展采供血服务调查,加强质控管理,降低差错率,有效控制耗损,做好采血监护,减少无效沟通,促进血站服务质量实质性改进升级。应以质量管理规范为依据,遵循血站管理要求,发挥质控组管理作用,完善质控管理流程,提升培训效果,明确质控职责,保证质控工作无遗漏,全面改善血站工作质量,积极防控采供血风险。采供血护理需要对症护理,应加强采供血团队护理质控培训,促进自检自查,自觉强化护理技能。结合循证护理、预见性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多元化手段,改善采供血护理质量,改善医疗服务[8]。

血站完善采供血质控的核心预期是提高血液质量,采供血质量与临床用血安全密切相关,应重视采供血质控,加强环节管理,优化护理服务。在采血时,部分献血者为初次献血,献血知识不足,易出现不良情绪,例如紧张、恐惧等[9]。献血前应由护理人员开展采血宣教,提升采血穿刺精准度,动作轻柔谨慎,促进顺利采血[10]。部分献血者可见献血反应,如面色异常、呼吸异常或出汗等,影响顺利采血,此种情况会危害献血者身心健康,同时浪费血液资源。应在献血前科学宣教,说明献血者应执行的准备工作,改善献血状态,促进安全献血。采血中应执行规范流程,保证止血钳正确使用,避免留样血液外溢,科学制备血液,避免血袋破裂等。实施无菌采血,及时消毒手部,采血前采血部位规范消毒。采血后正确使用标识,规范留血样,及时送检血样。应保证采血试管按规定置放抗凝剂,科学控制血液注入速度[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差错管理实施后,A组质控成效显著,采供血人员从主观专业态度和客观技能、理论水平全面提升,采供血流程更规范,该组管理阶段正常报废减少,异常报废控制更具实效性,脂肪血或者血液渗漏等差错事件减少,意外伤害防控较好,沟通有效性提升[12]。本研究对血站开展差错管理后,获得较好质控结果,血站人员主观上改变了专业态度,工作技能更精准熟练,理论水平显著改善,完善了采供血流程,管理期间有效减少正常报废血样,科学控制异常报废血样,工作质量较高。管理期间差错事件减少,有效防控脂肪血、血液渗漏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防控意外伤害,增强沟通有效性。提示血站可实施差错管理[13]。

综上,在血站中开展差错管理,对防控差错事件、减少报废率、促进血液质控有积极影响,可促进血站高质高效采供血检验,管理更完善,质控缺陷减少,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采供血血站献血者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试论采供血机构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采供血机构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成效探讨
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分析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与青年献血者沟通技巧研究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
浅析如何做好采供血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采供血机构档案管理工作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