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玉微 王俊爱
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主要特征为不可逆气流受限[1]。患者在发病之后会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等各种临床症状,在病情不断进展的同时,还会危害患者的呼吸道、肺泡和肺部血管等组织,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极大地损害患者的骨骼、肌肉和心脏等,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3]。慢阻肺患者的病情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外界的刺激下慢阻肺患者很有可能会出现急性发作,甚至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极大地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传统的慢阻肺治疗方法主要为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水电解平衡以及控制并发症等,但是整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4-5]。目前,在慢阻肺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开始较多地应用有创机械通气,其能够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相关病例,分析采用早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
选择本院2018年8月—2020年9月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发作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104例,通过随机盲选的方式将其划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52例。甲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45~79岁,平均(61.1±6.2)岁,病程2~15年,平均(8.3±1.4)年;乙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46~78岁,平均(61.2±6.0)岁,病程3~15年,平均(8.4±1.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1)符合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6];(2)认真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字确认。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2)合并白血病或者肿瘤疾病;(3)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者意识障碍;(4)不能配合完成研究[7]。
对所有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包括常规抗感染、解痉、水电解质紊乱纠正以及营养支持治疗[8-9]。
甲组患者在确诊为重度呼吸衰竭的6 h内接受有创通气治疗,乙组患者在确诊为重度呼吸衰竭的6 h后接受有创通气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通过压力支持通气模式以及同步间歇指令模式,潮气量参数设置为8 mL/kg,吸入氧浓度参数设置为30%~40%,呼吸比参数设置为1∶2~1∶3,PaO2参数设置为60~80 mmHg[10]。以患者的具体症状和效果为依据对其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患者的症状出现明显好转之后,对呼吸机模式进行调整,采用支持通气和间歇强制通气,然后过渡到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11]。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的血气指标,主要包括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比较两组的通气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口干咽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道感染。
本研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甲组和乙组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的动脉血氧分压为(70.8±8.9)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为分压为(54.6±5.7)mmHg,明显优于乙组的(52.1±8.2)、(68.1±8.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血气指标比较(mmHg,±s)
表1 血气指标比较(mmHg,±s)
组别 动脉血氧分压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n=52) 43.1±8.1 70.8±8.9 78.2±13.7 54.6±5.7乙组(n=52) 42.7±8.3 52.1±8.2 78.5±13.5 68.1±8.2 t值 0.324 8.907 0.237 2.570 P值 >0.05 <0.05 >0.05 <0.05
甲组的通气治疗时间为(142.7±12.6)h、住院时间为(9.3±1.8)d,明显短于乙组的(181.3±18.5)h、(14.8±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通气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通气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通气治疗时间(h) 住院时间(d)甲组(n=52) 142.7±12.6 9.3±1.8乙组(n=52) 181.3±18.5 14.8±2.1 t值 5.825 7.913 P值 <0.05 <0.05
甲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2%,甲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慢阻肺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而且由于环境污染的加重,再加上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加快,慢阻肺的发病率正逐年提高。相关研究显示[12],慢阻肺的发病原因与α1-抗胰蛋白酶含量缺乏有关,作为机体肝脏合成的一种重要物质,α1-抗胰蛋白酶会在机体发生炎症时从病区进入,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的缓解,但慢阻肺患者机体中缺乏α1-抗胰蛋白酶,因此会造成其病情不断加重,炎症因子水平升高。
慢阻肺患者在急性发作时会出现较高的气道阻力,同时还会发生严重的体内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的情况,且患者的呼吸肌负荷会明显增高[13]。慢阻肺急性发作时易合并重度呼吸衰竭,一旦合并重度呼吸衰竭,就会极大地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14]。现阶段临床上在对慢阻肺进行治疗时,主要的方法为对症治疗,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有效缓解患者的炎症反应,对其肺部感染情况进行控制,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为药物治疗,比如左氧氟沙星、多索茶碱等,但常规方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效果并不理想,且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易出现耐药性,还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影响其治疗效果及预后。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治疗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可以使患者的换气功能和通气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可以较好地纠正患者体内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情况,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15]。
但目前临床上在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关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时机有所争议[16]。本研究中,甲组患者在确诊为重度呼吸衰竭的6 h内接受有创通气治疗,乙组患者在确诊为重度呼吸衰竭的6 h后接受有创通气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甲组和乙组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优于乙组(P<0.05)。提示在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治疗中早期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这主要是由于早期有创机械通气能够更好地清除患者呼吸道当中的分泌物,改善其呼吸功能,还可以较好地纠正患者的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17]。本研究结果显示,甲组的通气治疗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乙组(P<0.05),该结果符合章淼等[18]的文献报道,提示早期有创机械通气可以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缩短其住院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在患者确诊重度呼吸衰竭6 h后再对患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会导致患者的病情被延误,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最终导致预后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甲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P<0.05),提示早期有创机械通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治疗中,采用早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而且并发症少,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