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之国 赵男兵 王甜 郝冲 孙闪华
目前在医院工作开展过程中,重点需要关注的便是安全问题,尤其是关于感染事件的预防和控制。通常情况下,通过手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形式极易导致感染事件的发生[1]。不但会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更会使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进一步延长,无论是对患者自身机体健康来讲,还是对其身心健康来讲,都会产生严重威胁。根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发现,通过增强手卫生管理和控制力度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从而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还能对医务人员的生命健康起到保护作用[2]。但是现阶段我国临床医疗工作中缺少良好的手卫生执行力度,同时在手卫生方法上的处理也不够理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无疑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为了进一步提升手卫生管理依从性,使医院感染发生率得到降低,本调查研究展开针对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所门诊部及中心实验室医务人员共计50名,将2019年1—6月实施手卫生干预前作为对照组,2019年7—12月实施手卫生干预后作为干预组;干预前后两组医务人员为同一批次人员。其中男4名,女46名,年龄25~50岁,平均(40.2±3.4)岁,工龄1~25年,平均(15.3±1.6)年。医务人员均属于我所正式注册职工,并已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纳入标准:(1)愿意接受本研究并且能够提供相关个人资料;(2)在此之前未接受过系统的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3)能正常沟通,无行为和认知障碍;(4)所内各项考核均合格者。排除标准:(1)不能全程参加的人员;(2)所内各项考核不合格者;(3)不能服从研究安排人员。
对照组统计开展手卫生管理之前的调查数据。干预组实施手卫生管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提升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水平。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开展统一培训工作,例如可通过讲座的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并对其在工作过程中的错误意识加以纠正,使其逐渐形成更加正确的医护理念,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正确洗手认识程度,进而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概率。此外,需加强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以避免感染事件的发生。(2)加强标准化工作流程模拟实践练习,掌握正确的手卫生知识和手卫生方法。在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可为其演示相关正确操作以及相关指导,必要时可带领医务人员开展模拟实践练习,将实际工作内容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训练,从而在训练过程中及时发现错误操作,并对其进行及时纠正,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操作水平以及工作质量。(3)制订完善的手卫生管理制度,增强奖励机制,建立考核制度。针对日常工作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医务人员,可在定期召开的培训或会议中予以表扬,同时针对表现不够理想的医务人员给予鼓励,并帮助其分析原因,使手卫生管理依从性得到有效提升。(4)提高手卫生管理宣传力度。在院内醒目位置进行相关知识的张贴和宣传,内容包括正确洗手的步骤以及时间,促进医务人员正确洗手意识的提升。(5)加强手卫生基础设置建设,配备方便、有效、适宜的手卫生设施。设置感应水龙头及一次性擦手纸、手部烘干机,加大消毒用品的投放力度,结合本所实际工作开展情况,摆放快速手消毒液,例如干手设备、护理车、洗手池、治疗车、诊室入口等地点。方便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始之前以及完成之后及时消毒。从而提升手卫生依从性,降低感染事件发生概率。
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手卫生合格率和依从性(包括手卫生知识掌握度、手卫生执行率、七步洗手法正确率)。
1.3.1 手卫生合格率检测方法 (1)手卫生采样方法:采样遵循《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规定方法进行[3]。将1支浸有无菌0.03 mol/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跟到指端来回涂擦各2次(1只手涂擦面积约30 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 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2)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充分振荡后,取不同稀释倍数的洗脱液1 mL接种营养琼脂培养基,(36±1)℃恒温孵育48 h,计数菌落数。(3)结果计算:医务人员手菌落总数(cfu/m2)=平均每皿菌落数×采集液稀释倍数/30×2。(4)消毒效果判定标准:合格卫生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10 cfu/m2。
1.3.2 手卫生依从性评价标准 手卫生知识掌握度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内容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掌握、影响手卫生的因素、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将调查问卷发放给被研究人员进行填写,本研究共发放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0份,问卷有效应答率为100%;手卫生执行率以及七步洗手法正确率,根据评价手卫生依从性的需要,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观察人员,选择观察区域和时间段;持续观察时间不超过20 min,记录手卫生时机、是否执行手卫生、手卫生方法以及该方法使用是否正确。
将本研究所有数据全部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手卫生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实施干预后,手卫生合格率从56.0%提高到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卫生合格率比较[名(%)]
干预组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度、手卫生执行率以及七步洗手法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即实施干预后,手卫生知识掌握度从72.0%提高到96.0%,手卫生执行率从70.0%提高到92.0%,七步洗手法正确率从76.0%提高到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比较[名(%)]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医护工作的要求也在逐年提升,特别是在我国医疗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手感染是医院疾病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目前已经成为医院重点关注的问题,医院在感染预防过程中应当切实加强手部卫生管理,预防手感染[4]。
2019年《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对医疗机构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医疗管理、护理管理以及后勤保障等部门在手卫生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将手卫生纳入医疗质量考核,提高依从性[5]。
在临床工作中,导致医务人员手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有:(1)手卫生依从率较低。大量资料显示,我国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存在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较低的问题,谢首佳等[6]对重庆某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49.85%(681/1 366)、正确率为61.53%(419/681)。芜湖市中医院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现况研究结果也显示,管控前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分别为46.52%、56.94%[7]。在与患者密切接触过程中,医务人员不可避免地触碰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伤口等,容易发生职业暴露,而在与患者接触后未及时洗手,易引发引发感染[8]。(2)手卫生合格率较低。部分医务人员虽然具备手卫生的意识,但是由于工作紧张等因素导致不能完全按照七步法洗手步骤完成手卫生的消毒,从而造成再次感染[9]。杜文娟等[10]对64名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其手卫生依从率为56.3%(18/32)、手卫生消毒合格率为62.5%(20/32)、细菌菌落数为(10.3±3.2)cfu/m2,干预前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仅为56.7%。医院往往会处于人员较为密集的状态,进而为病原体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应当进一步提升手卫生管理工作,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感染事件的发生概率[11]。在医院的培训中,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医务人员认识到保护患者的同时也是保护自己,对于手卫生不符合标准所引起的隐患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医院内的防控感染意识,加强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避免因人为因素引发的感染,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
众多研究早已证明医务人员提高手消毒的执行率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1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手卫生管理后,手卫生合格率从56.0%提高到90.0%,手卫生知识掌握度从72.0%提高到96.0%,手卫生执行率从70.0%提高到92.0%,七步洗手法正确率从76.0%提高到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医务人员加强手卫生管理,不但能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医务人员的认知程度和自我防护意识,同时还能及时将工作中的误区以及不规范的工作方式加以改正,使手卫生管理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以及增设消毒用品、完善手卫生设施等措施,同样可以进一步助推医护质量的提升以及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大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13]。同时,应加强监管、监控,定期强化培训,将日常工作中的规范、规程纳入考核,提高洗手的执行率,提高医务人员依从性。
保持手卫生是有效预防、控制病原体传播,减少院内感染最基本、最行之有效的手段[14],因此重视并有效控制手卫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加强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本研究以日常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为突破口,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规范指导,用数据说话,转变了受试者对于手卫生的观念,建立了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形成了保持手卫生的自觉行为。研究证明[15],洗手时间、洗手方法都会影响洗手的效果,加强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防控越来越受到重视,手卫生是目前公认的简单有效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之一,实施医院手卫生管理,从完善设施、加强手卫生教育与培训、积极开展监测与反馈等方面进行推进,可以有效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与合格率,对手卫生的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