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杰 杨春喜
(赤峰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00)
玉米是赤峰市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年均41万hm2左右。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在赤峰地区,玉米螟1a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等寄主植物的茎杆、穗轴、根茬中越冬。大量玉米秸秆残存田边、村头,导致玉米螟越冬虫量逐年增加,玉米螟发生危害程度加重。田间玉米螟钻蛀率平均为15%~35%;一般发生地块减产率为10%~15%,发生严重地块减产率达30%以上,玉米螟危害已成为影响赤峰市粮食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试验,旨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保护天敌,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供试材料:赤眼蜂(赤峰市国贞生防科技有限公司)。
防治对象:玉米螟。
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始期向田间人工释放赤眼蜂,赤眼蜂在田间能主动寻找玉米螟卵,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使玉米螟卵不能孵化成幼虫,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释放于田间的赤眼蜂在经过10~12d后,子代蜂羽化后,继续寻找新的玉米螟卵寄生,达到控制玉米螟的效果。
1.3.1 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设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双胜镇、喀喇沁旗西桥乡、松山区安庆镇、巴林右旗西拉沐沦苏木。试验地面积均为10hm2,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水方便。
1.3.2 放蜂方法和时间
结合本地气象资料,分析玉米螟化蛹、羽化和产卵进度,使放蜂期与田间玉米螟产卵期相吻合。采用人工释放赤眼蜂,放蜂时将蜂卡插在玉米中部叶片的叶鞘处,放蜂数量22.5万头·hm-2,分2次放蜂,放置30点·hm-2,每点一蜂卡。以不放蜂的田块为对照。2次放蜂时间阿鲁科尔沁分别为6月19日和6月25日、喀喇沁旗为6月19日和6月25日、松山区6月25日和6月30日、巴林右旗为7月2日和7月9日。
1.4.1 调查时间
在7月末、9月末对试验区玉米螟为害情况进行调查。
1.4.2 调查方法和内容
在放蜂田及对照田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40株,各200株;调查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块数,卵粒数;玉米被害株数、百秆活虫数、虫孔数,计算玉米被害株率、玉米螟虫口减退率、虫孔减退率、平均防效及挽回产量损失率;在玉米收获期进行测产。
统计玉米螟幼虫蛀秆的上下折情况、蛀孔数及蛀穗柄数等,计算每667m2挽回产量损失率。
计算统计方法:
产量损失率(%)=穗上部折秆产量损失率系数(11.4%)×穗上部折秆株率+穗下部折秆产量损失率系数(32.1%)×穗下部折秆株率+穗柄受害产量损失率系数(13%)×穗柄受害株率+秆受害产量损失率系数(5.84%)×秆受害株率
挽回产量损失率(%)=对照区产量损失率-防治区产量损失率
田间调查表明,4个放蜂试验田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分别为56%、57.14%、31.03%、58.33%,平均为50.63%;玉米螟卵粒寄生率为别为66.67%、49.24%、48.38%、69.44%,平均为56.33%。对照田中只有松山区试验地发现有玉米螟卵块、卵粒被寄生现象,卵块、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17%、4.08%。说明赤眼蜂成虫在田间能主动寻找玉米螟卵,并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
表1 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情况调查
从表2可看出,与对照田相比较,在放蜂田,百株活虫量平均减少32头,虫孔数减少63个,虫孔率降低了23.13%;阿鲁科尔沁旗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58.87%,虫口减退率为66.18%,虫孔减退率为64.23%,平均防效为63.09%;喀喇沁旗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50.00%,虫口减退率为57.43%,虫孔减退率为60.77%,平均防效为56.07%;松山区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64.29%,虫口减退率为63.08%,虫孔减退率为30.51%,平均防效为54.29%;巴林右旗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61.04%,虫口减退率为52.34%,虫孔减退率为48.55%,平均防效为53.98%。4个试验地平均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58.61%,虫口减退率为59.53%,虫孔减退率为54.31%,防效为57.48%。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阿鲁科尔沁旗、喀喇沁旗、松山区、巴林右旗的放蜂田产量损失率分别为4.12%、3.58%、2.16%、4.24%;而对照田产量损失率为别为10.36%、8.73%、8.19%、10.83%。放蜂田挽回产量损失率分别6.24%、5.15%、6.03%、6.59%;平均挽回产量损失率为6.00%。
2.4.1 经济效益
通过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平均挽回产量损失率6.0%,平均挽回产量712.5kg·hm-2,玉米按2.6元·kg-1计算,挽回产值1852.5元·hm-2,投入67.5元·hm-2(包括人工费),投入产出比1∶27.4。
2.4.2 社会效益
促进了农民群众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式的转变,由过去单一的使用化学防治转变为使用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治技术,防治方式上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
2.4.3 生态效益
降低了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减轻了农业污染,不伤害天敌和其它有益生物,有效地保护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化,对促进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表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调查
表3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挽回产量损失率调查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田释放赤眼蜂后,赤眼蜂成虫在田间能主动寻找玉米螟卵,并将卵产在玉米螟卵内,玉米螟卵块、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17%、4.08%,降低了玉米螟卵的孵化率,使玉米螟卵不能卵化为幼虫,从而降低了对玉米的危害。试验田百株活虫量、虫孔数、虫孔率明显降低。平均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58.61%,虫口减退率为59.53%,虫孔减退率为54.31%,防效为57.48%。放蜂田平均挽回产量损失率6.00%,投入产出比1∶27.4。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一种绿色防控技术,对环境无污染、不杀伤天敌、对人畜无害,操作简便、成本低,效益明显,容易被农民接受,从而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赤眼蜂属于卵寄生蜂,蜂放过早,田间玉米螟卵量少,大量的赤眼蜂找不到寄主,2~3d后即死亡,造成浪费。而放蜂放晚了,田间玉米螟卵已经孵化,防治无效果。放蜂时应结合当地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工作,分析掌握玉米螟化蛹、羽化和产卵进度,使放蜂期与田间玉米螟产卵期相吻合。当玉米百株累计玉米螟卵量达到1~2块时,即为产卵初期。在赤峰地区,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当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d或田间达到产卵初期时,为第1次放蜂时间,间隔5~7d为第2次放蜂时间[1,2]。
放蜂时避开不利天气,干旱天气或田间湿度低,风速大,影响防治效果。据曹锦丽等人研究,选择睛天放蜂,有利于赤眼蜂飞行,扩大寄生范围,提高玉米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3]。
赤眼蜂在田间的飞翔能力,由赤眼蜂生活力所决定,赤眼蜂生活力强弱,直接影响防治效果。在防治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当地的优势蜂种[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