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康
一、课堂因教师主导性而“活”
1.“活”在导入的创新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吸引学生,课题的引入十分关键,如果对课堂的引入不够重视,过于的简单化,一味用“今天我们来讲圆的认识”或者是“今天我们来学习解方程”这样的形式来引出课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自主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活”在课堂中的激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激情,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激情,怎么能鼓舞人?教师的激情决定课堂的气氛,决定课堂的效果,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没有激情,学生也会没有激情,因此也就没有课堂的活跃和生机。
二、课堂因学生主体性而“活”
1.“活”在真实的体验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的背景。
2.“活”在生动的讨论
在课堂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求异,敢于创新。学生在无拘无束争论的课堂氛围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三、课堂因师生互动而“活”
1.“活”在积极的参与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互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在以往传统的课堂,都是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任凭教师摆布,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课堂将变得机械、沉闷。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师生间互动,生生间互动来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2.“活”在另類的激励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的强烈”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虽朴实却深刻。没有一门学科比数学更能让学生这样的体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在数学学习中,如果老师愿意,学生完全在课堂上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后宅小学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