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因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存在的种种问题所致。构建《红楼梦》的教学内容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由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向《红楼梦》全书拓展,以设计相关专题、解决专题任务的方式阅读全书;在兼顾具体学情的基础上,挖掘具有揭示性价值的情节;重视小说人物精神世界的闪光点。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策略探析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课题。对《红楼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尝试正以公开课、精品课、课题研究与论文成果等方式推行开来,张心科、詹丹、郑桂华、吴欣歆、吴泓、余党绪等人都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了构思与建议,这对于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具有一定的价值。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自己的研究与设想,开展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反思、修正,强化研究成果,并将其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以期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起到一些的启发作用。
一、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小说提不起兴趣。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快餐化”“碎片化”的阅读使学生追求知识的速成性,很少学生能静下心来读完这样一部长篇巨著;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无法兼顾,也暂时看不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对提升分数的直接价值;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为人处世、价值观念、世俗人情等都远离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种种因素都导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
其次,作品中人物关系模糊。书中的人物关系,即便有专家将其制成了直观呈现的图表,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比较困难。像宝玉和贾蓉,很多学生都认为,从人物关系的亲密程度与志趣投合来看,这两人怎么看都像是平辈,为何贾蓉还要喊宝玉为“叔叔”?黛玉、宝钗,一个是宝玉姑妈的女儿,一个是宝玉姨妈的女儿,这是很清晰的人物关系,但学生往往将两人与宝玉的关系张冠李戴。至于探春与贾环的关系、王熙凤与贾宝玉的关系、三春之间的关系、贾珍和贾琏的关系等,学生也难以厘清。即便暂时强行记住了,时间一久,之前的理解又烟消云散,仍是一头雾水。
最后,小说中的经典细节,学生往往无法深刻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遭王熙凤戏弄,说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此处对众人的情态的描写可谓小说的经典场景之一。但学生看了原著后却无动于衷,且深感困惑:这有什么可笑的?古人的笑点这样低?社会背景的巨大差异,导致学生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无法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内蕴。
时代的隔阂、学生的志趣、现实的困境,导致学生很难完整地阅读《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者——教师,如何在千头万绪的情节中找到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基本思想的情节与场景,并引导学生对其领悟、探析、归纳直至形成相应的学习成果,这是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路探析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前提是要阅读完整本书。面对丰富繁复的内容,从哪里开始引导学生阅读,并由此进入小说的具体情节,让他们深刻理解情节的内涵,发现作品的独特魅力是教师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找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逐层推进的源头,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良好开端。
(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石:《林黛玉进贾府》的有效拓展
先设计相关专题任务,然后让学生围绕任务阅读,分析情节并寻找答案,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通常做法。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没有顾及具体学情和书籍的特性,因而效果通常不太理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学开展的基点。激发阅读兴趣比较理想的方式是立足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依据课文中多个情节的触发点,延伸到阅读《红楼梦》整本书。实践证明,这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全书。虽然统编教材已经删除了经典名篇《林黛玉进贾府》,但在开展《红楼梦》整本书教学的前三个月,笔者还是非常精心地进行了《林黛玉进贾府》的单篇课文教学,并以此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始。笔者通过课文教学设计一些专题,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任务,然后根据专题任务阅读《红楼梦》整本书,最后总结专题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将课文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基石,既联系了课文教学,使学生自然进入《红楼梦》整本书,又使学生兴趣盎然。在对课文内容领悟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入小说内容,体现科学合理的知识深化过程。
笔者围绕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专题任务(见表1)。
多样化的专题任务,在难易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和梯度性,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在知识层面与阅读兴趣上存在的个体差异的难题。因为学生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总会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并对此进行深入解析与探究。表1中的第1个专题涉及贾雨村。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对贾雨村见风使舵、趋炎附势、过河拆桥的性格特征已经有初步了解。通过解决专题任务的方式,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过程中进一步探析、总结、归纳贾雨村的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对贾雨村就会有一个更加丰富、全面、立体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红楼梦》主題的了解。
笔者通过课文教学设计适切的专题任务,让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依据具体情节来寻找、概括、总结专题任务的答案,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这很好地体现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特征,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读起来”,又突破了阅读的瓶颈,使学生“读进去”。这些专题任务都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能够对教学内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或话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1]。要完整回答这些主问题,仅阅读《红楼梦》的相关回目肯定得不出科学的结论,因为缺少了其他情节在内容、思想、技巧以及情感上的有力辅助与支撑。唯有通读、精读与研读相结合,才能使专题任务的结论显得客观、科学。
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阅读喜好选择哪个或哪些专题任务,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在联系《红楼梦》相关情节解析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要善于观察,要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专长有一个正确的初步了解,进而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研判能力来判断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过程中是否能顺利完成专题任务。需要强调的是,《红楼梦》中含有巨大的信息量,即便学生沿着专题任务的导向阅读整本书,也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心理耐受力,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和定时指导。如此,学生通篇阅读《红楼梦》并解决相关专题任务就不会太困难。笔者围绕黛玉和晴雯性格的相似性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并详细比较这两个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黛玉和晴雯,虽然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大家闺秀,一个是乖巧伶俐的富家丫鬟,身份有别,但有许多相似性,二人不媚俗,不从众,性格傲,性情真,都钟情宝玉,都以死收场,并且死后都对宝玉的人生之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晴雯死后,宝玉悲伤过度,特撰《芙蓉女儿诔》,发出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陇中,卿何薄命”的感叹。这使宝玉看穿了封建大家庭残忍的本质;黛玉死后,宝玉则大彻大悟,最终看破红尘,重返青埂峰下[2]。
(二)挖掘对《红楼梦》主题有揭示性价值的情节:贾宝玉和甄宝玉的有效比较
在解决专题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红楼梦》的整体情节,又很好地锻炼了研究的能力。这为接下来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奠定了基础。
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忌纠缠于细枝末节,二忌问题过大过深,三忌毫无根据的凭空索隐,四忌人物形象的固化与扁平。《红楼梦》思想博大精深,内容复杂浩繁,手法多样别致,如何从千头万绪的情节中找出适切的拓展方向使学生科学研读《红楼梦》,需要教师的精心筹划。围绕小说的基本主题来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就《红楼梦》主题而言,读者可以从多个叙述视角得出不同结论,但揭示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则是小说主题的基本阐释。在完整阅读《红楼梦》整本书之后,如果能在不耽误学生时间、不耗费学生精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他较小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基本主题,既能使学生充分了解《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又能顾及具体学情,那么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贾宝玉和甄宝玉两人的比较则是极为典型的例子。
贾宝玉和甄宝玉同为门户相当的官宦子弟,两人名字相同,相貌完全一样,都深受祖母溺爱,都非常害怕父亲,且两人志趣相投:都对女孩十分尊重。贾宝玉相信“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甄宝玉也认为“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希罕尊贵”。两个宝玉还在梦中相见过,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并且两人都曾在梦中游览过太虚幻境。不同的是,从太虚幻境醒来后,经历了家庭的败落,甄宝玉“痛改前非”,深得“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精髓;贾宝玉仍旧一如既往坚守本心,对甄宝玉的变化感到厌烦与失望。在分析两个宝玉形象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通读相关情节的基础上思考、解答。
思考问题:贾宝玉和甄宝玉游览太虚幻境的叙述方式和侧重点有何不同?曹公为何这样处理?甄宝玉妥协于世俗社会的名缰利鎖,贾宝玉则始终固守自我,为此不惜离家出走。两人截然不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紫鹃初见甄宝玉,想到:“可惜林姑娘死了,若不死时,就将那甄宝玉配了他,只怕也是愿意的。”如果黛玉还活着,紫鹃的想法成立吗?
甄宝玉的变化和贾宝玉的不变,必然会牵涉到封建王朝与仕宦大族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改造与影响。上述问题的设计就管中窥豹地透视出小说主题的深刻性。离开了小说主题,学生就无法回答以上问题。紫鹃的想法,则涉及对黛玉思想本质的探索。黛玉追求的是与宝玉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爱情,绝非出于对宝玉空皮囊的爱慕。
甄宝玉在《红楼梦》中出现的篇幅并不大,在学生已经熟悉《红楼梦》全书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把关于甄宝玉事迹的所有回目与情节摘录出来让学生细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情节,如有遗漏则由教师补充,以此来比较两个宝玉。熟悉《红楼梦》情节的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把小说中甄宝玉的故事全部通读一遍并在课后顺利解决以上问题。甄宝玉的妥协、贾宝玉的“顽固”、紫鹃的揣测,都与小说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类似专题的设计,切入点是非常多的,如贾赦和贾政的比较,贾兰和贾环的比较,贾雨村和甄士隐的比较等,都与《红楼梦》主题有着一定的联系。像这类从其他小的层面来反映小说主题的情节,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解决类似性质的问题,既不过分挤占学生时间,又能使学生充分认识《红楼梦》的主题,体会名著的魅力,加深对经典的深刻理解。
(三)重视人物精神世界的闪光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刘姥姥
《红楼梦》的社会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曹公所处的时代。小说虽然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阴暗面,但也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宝钗和湘云姐妹情深、宝玉对金钏虔诚祭奠、晴雯拖着病体为宝玉修补雀金呢、袭人对贾府忠诚不贰、王熙凤对刘姥姥尽心照顾等。《红楼梦》塑造的人物形象处处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像呆霸王薛蟠,一亮相就强买香菱,打死冯渊,以恶棍形象示人;在之后的事态中,他笑话百出,庸俗无聊,但对朋友重情重义,对母亲极尽孝顺,在妹妹面前知错能改。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个人物形象愈加丰满,他身上的闪光点也越来越多。小说中呈现的美好人性,教师在教学时是不能忽视的,因为这涉及学生美好品格的塑造。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一定时间、空间交互的产物,但它的价值又不仅限于其所在的时代[3],《红楼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教师不能仅仅考虑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来教学,寻求背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结合点,带给学生最大的教育收益[4]。
例如,《红楼梦》中最让人感动的故事,就是刘姥姥的知恩图报。刘姥姥初进荣国府受到王熙凤赠银的恩惠,再进大观园时受到贾母和众姐妹的全力赞助与物质支持。在贾府落魄的时候,她也能前来探望王熙凤,哭奠老祖宗。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巧姐儿有难的时候,正是刘姥姥的智慧,才使巧姐儿化险为夷。刘姥姥的故事,说明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对王熙凤而言,又显示出好人有好报的真理。教学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寻找答案。
思考问题:刘姥姥总共几次进入贾府?每次来贾府的目的是什么?小说是如何叙述刘姥姥在贾府的历次活动的?你对刘姥姥哪次进贾府印象最深刻?为什么?王熙凤和刘姥姥交往的结果,深刻说明了什么道理?
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刘姥姥的完整事迹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性格非常鲜明的人物,有关她的事迹在《红楼梦》中所涉的章回也不多,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围绕相关回目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类似问题的设计,富有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人性可贵的正能量。挖掘这些正能量,应当成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突出内容。
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路探析
《红楼梦》可谓是封建世俗社会的鲜明画卷与集大成之作。鉴于具体学情与学生的知识层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当围绕作品的整体特征,在充分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从多个小的角度引导学生仔细窥探,以此达到小中見大的教学效果。系统化的课堂设计与实践应当遵循以下思路。一是阅读引导课,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读起来”;二是任务驱动课,突破阅读瓶颈,让学生“读进去”;三是思考探究课,把握作品价值,让学生“读通透”;四是体验展示课,表述阅读成果,让学生“说出来”[5]。
上述《红楼梦》整本书教学内容的构建就很好地遵循了这一思路:将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作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基石,体现阅读引导课和任务驱动课的鲜明特色,使学生“读起来”并且“读进去”;挖掘对《红楼梦》主题有揭示性价值的情节以及重视小说人物精神世界的闪光点,体现了思考探究课的特点,使学生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将《红楼梦》“读通透”;研究成果的达成与展示,则是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得“说出来”。阅读《红楼梦》可以贯穿学生的一生。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明确指出,整本书阅读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与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6]。但对于《红楼梦》来说,两个学期内的集中使用似乎不太合适。我们不要求学生在《红楼梦》上集中花费过多时间,但高中三年,学生在闲暇之际依据自身情况对《红楼梦》进行泛读、精读、研读或者选择性阅读,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主问题”的教学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1(2):25-27
[2]杨大忠高中生初步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7(3):23-25
[3]郑传银新历史主义“文本历史性”视阈下的文本复译[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6):67-69
[4]沈旭林把握文本价值丰富人文内涵[J]教育科研论坛,2007(6):65-67
[5]孙一灵“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四种课型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34):5-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