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2022-04-20 14:55何蕾李鹏程韩啸李祺祥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新媒体高校

何蕾 李鹏程 韩啸 李祺祥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对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在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为平台开展的“华夏掇菁”传统文化教育实践项目为例,研究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新媒体时代下,各类新媒体平台渐次兴起,它们以更贴近学生的传播方式、更丰富的互动体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高校思政教育的格局也因此大开。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有效开展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值得思考的,也是亟待探索的。

一、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存在于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就是我们党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思想源泉,并从中得到涵养[1]。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2]。

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高校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育,助力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探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修为,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对高校思想素质教育内容的新的补充,也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社会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提炼和梳理、传播方式的遴选和利用愈发重要。高校在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基础上如何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如何利用新媒体工具更有效地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亟待高校探索之事。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这四大传统媒体,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3]。新媒体基于创新的传播媒介,具有独特的传播特性:一是传播主體多元化,交互性较强。用户不再像以往一样仅仅是信息接受者,也拥有了传播者这个双重身份:可以通过多种社交软件自发地参与到传播系统中,发表分享自己的观点感悟;二是便捷的互动和信息共享。互联网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共享性使得信息融合成一个海量信息数据库,且传播速度迅速;三是个性化与主动性较强。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索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基本上不受时空限制,个性化极强。

(二)新媒体时代下开展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在新媒体时代下开展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的互动体验,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1.获取形式更多元更便捷

传统媒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耗时耗力且内容单调,新媒体时代下,学生们能够享受到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从而获得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与享受[4],使传统文化更具感染力。同时,传统文化的获取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更加便捷。

2.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相比单方面信息输出的传统媒体,新媒体时代下,学生们可以与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交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以及自我创作的热情。

3.传播形式扩大宣传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声,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宣传员,扩大宣传影响范围,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一方面激励了热爱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们的声音,也让更广范围的学生们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笔者以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为平台开展的“华夏掇菁”传统文化教育实践项目为例,探索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该项目选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个精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创新采用“学子说节日”,“学子绘节气”,“学子做活动”等形式,对标打造了两个品牌活动:古蕴“自”说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和“自”在四时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项目依托学院新媒体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当代大学教育实践之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濡染青年学子,旨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探索出参与度高、传播性广、易于形成常态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一)古蕴“自”说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和“自”在四时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古蕴“自”说传统节日系列活动每逢佳节必开展。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时,以学生为主体,制作短视频讲述该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文化,在学院新媒体平台推送一期专刊,渲染出传统节日的氛围,带领同学们领略中华传统节日之美,进一步拉近同学们与传统节日间的距离,激发同学们探索传统节日的兴趣与热情,将传统节日铭记于心,进而传承传统文化。迄今,从“中秋璧月圆”“重阳秋风爽”“腊八盼春来”等期刊开始,已推送16期视频专刊,阅读人次达13000余人次,衍生线下活动800人次参加。

“自”在四时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立足于二十四节气,每逢节气必开展。每当节气来临时,通过学院新媒体平台推送一期精美卡签,介绍二十四节气各自的特点,以期让学生感四时之变。迄今,已对全年24节气进行专刊推送,阅读人次达12000余人次,线下活动制作的衍生书签,深受学生喜爱。

(二)经验总结

1.充分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增加活动吸引力和参与度

本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项目充分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形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短视频、精美卡签、抽奖等流行形式,符合学生接受特点;紧密联系学院学子的日常,建立学生日常与传统文化的连结感;内容极具吸引力:循起源、探风俗、鉴诗词、品美食,赠手信;活动多样,且联系网络热梗,增强了参与性、互动性与趣味性,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充分挖掘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网络思政教育中来,形成长效传统文化教育机制。

2.创新方式方法,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本次传统文化教育实践遵循三大思政教育规律,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转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创新采用“学子说节日”——古蕴“自”说,“学子绘节气”——“自”在四时,“学子做活动”——系列衍生線下活动,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感受代代传承下来的优秀人文情怀,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在传承中华文化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朋辈引导性,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随着全社会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提炼和梳理、传播方式的遴选和利用愈发重要。高校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育,进一步挖掘教育的广度、深度、维度,也进一步丰富其与学生成长相契合的时代内涵。

在新媒体时代下,应在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基础上,坚持创新载体,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方式。用好新媒体工具,结合时事热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融入线上线下学生实践活动,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形式,主动采用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进一步增强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黎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J].学术论坛,2014(11):147-151.DOI:10.3969/j.issn.1004-4434.2014.11.030.

[2]王宣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J].社会主义论坛,2018(5):55.DOI:10.3969/j.issn.1003-7454.2018.05.031.

[3]张婕,苗思雨,逯鹏祥,王大荣.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研究[J].城市党报研究,2020(03):90-92.

[4]林昱萱.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途径[J].传媒论坛,2021,4(05):122-123.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新媒体高校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