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平
摘要:随着“发展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理念被提出之后,便直接在学科教育领域引起了重大动荡,各学科教师也全面探究了本学科教学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在核心素养分支下提出了“学科素养”这一新概念。为此,高中化学教师也要全面渗透学科素养教育目标,而本文将基于化学学科素养结构探索具体的化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渗透策略
既然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师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方法,重设教学模式,以便通过丰富的学科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在这一背景之下,高中化学教师也要随之调整化学教育活动,有序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下面,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一、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彰显化学学科的本质
核心素养对于化学学科本质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体现出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深入感知世界,使每个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的本质意义,不断形成正确的化学思维。这样一来,当学生开展化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便不再仅是接受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而是逐步了解改造、认识化学这一改造世界的工具。
(二)体现知识的内在关联
化学主要是对物质及其物质变化进行研究,并且在高中阶段,化学知识联系更为紧密,并且知识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关联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运用综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较为独立,并且部分教师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化学课堂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能够强化每个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他们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三)发挥育人的潜在价值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将化学片面地理解为理论性的课程,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等层面的教育,这样导致化学课程仅仅体现出教学功能,而未能体现出育人功能。而核心素养的提出,一方面有助于教学目标更加完善,不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以及探究方向;另一方面还能够深化化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切实联系人类生活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把握化学学习的方向,切实保证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
二、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多元角度切入,提高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
高中化学现象以宏观的方式呈现出,但与之相对应的则为微观的化学结构。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多元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质的性质以及化学现象来深入把握微观结构,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观察到微观世界的丰富多彩,还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结构决定性质”,进而提高他们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以“乙醇与乙酸”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与化学性质,并初步学习“结构—性质—用途”,研究烃的衍生物的程序与方法,教师首先展示有关酒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对“酒”这一物质产生一定的探究兴趣,随后,教师展示一瓶无水乙醇样品,引导学生讨论乙醇的物理性质。在学生已经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乙醇的物理性质后,教师便转换了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从分子组成与结构这两个方面来思考乙醇这一物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球棍模型”,思考与交流“乙烷分子有几种不同的化学键?在乙烷分子结构中嵌入1个氧原子有几种情况并组装,写出它们的结构式。”等问题,使学生能够顺利分析与理解乙醇结构的确定方法,培养他们对性质结构的认识。由此可见,从“性质、现象、结构”等多角度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还能够深化他们对化学物质本质的理解与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
(二)引入课堂问题,提升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问题是化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推动教学活动开展的导向。通过课堂问题的引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行为,还能够活跃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此外,通过课堂问题的引入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从而真正塑造他们的实验探究意识,以此树立科学观念。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的方法,教师首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不断回忆初中阶段的基本反应类型,随后,结合具体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即“氧化还原反应是否一定存在得失氧?化合价的升降原因是什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还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考与联想,升华他们的创新意识,此外,在分析“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这一反应实验的整个过程,还能够使学生把握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加广泛的认识。可见,以课堂问题为导向,结合已有知识与经验思考探究,不仅能够深化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还能够强化他们的实验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思维,进而促使他们树立科学的观念。
(三)设计生活案例,树立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新物质的不断生成,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建立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对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寻找与化学现象有关的生活案例,并将其引入到课堂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还能够使学生不断树立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以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过程,教师首先结合实际生活,引入案例,如,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因为这些物品都是所学生所熟悉的,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随后,教师便提出导向性问题,如“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来体验电流的产生,以此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科素养教学将是未来化学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关系着学生的可持续进步。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以学科素养理念为中心,自主调控教学方法,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活动结合起来,伴随着多元评价,共同服务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我国21世纪两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化学教学,2018(09):3-11.
[2]杜淑贤.探索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以“氨”的教学设计为例[J].化學教学,2018(09):62-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