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军, 秦彩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精准做好高等学校高龄空巢教职工服务保障、满足其心理需求是政府、高校、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调研分析可知,我国西南地区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在交往方面盼望社会交流和文娱活动,依存方面渴盼亲情关爱和家邻和睦,尊重方面渴盼发挥余热和自我实现。借鉴有关高校的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高校应精准做好服务保障,鼓励高龄空巢教职工适度发挥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爱项目,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关键词:西南地区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需求;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收稿日期:2021-11-06
基金项目: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需求及介入研究”(XLJKJY202141B)
作者简介:廖军,西南交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主要从事人口老龄化与公共政策研究,E-mail:46999056@qq.com;秦彩,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2016年初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3号〕,2019年11月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离退休管理工作、树立健康老龄观、积极应对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总体安排。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2.6亿,“十四五”期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80岁及以上且子女不在同城居住的高等学校离退休教职工,即本研究所指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规模日益扩大。这一高知群体收入较高,在社会中有一定影响力,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心理问题呈现出易发多发趋势。做好这一群体工作,把握其心理健康及应对工作规律,是政府、高校和社会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康中国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学者对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老人心理健康与行为〔1〕、城市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2〕、失能老人心理需求〔3〕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析,缺乏对高校高龄空巢老人的针对性研究,同时也鲜见有关的介入实证研究和相关对策研究。本文从调研分析我国西南地区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需求的现状入手,总结借鉴有关高校的探索实践,提出针对性的应对举措。
一、西南地区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需求现状
从社会学角度看,空巢老人一般指最后一個孩子离开原生家庭、独自居住和生活的老年人。为准确把握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需求,本研究将“空巢”界定为子女长期不在同城居住的独居状态,“高龄”界定为80岁及以上。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与其他类别高龄老人相比,因其退休前的工作性质、所处环境、心理状态不同,具有其自身特点:(1)经济方面比较优渥和稳定,有国家退休养老金和各种老年补贴,以及所在学校提供不等的生活补贴,部分离休干部还有其他更高的经济待遇;(2)文化层次较高,大学以上学历占绝大部分,整体综合素质较高;(3)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极少部分选择在养老服务机构,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缺乏家人的贴身照顾,普遍存在孤独感、失落感;(4)对于新鲜事物接受度相对较高,乐于参与老龄文娱活动,与曾经的老同事、老熟人交流的愿望强烈;(5)居住地区相对集中,大部分居家环境依托于学校家属区,对于学校和组织的依赖性较强。鉴于以上特点,现阶段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的心理需求,在自身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已经明显偏向于高层次的社交需要与自我价值实现。为了更加精准掌握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需求现状,本研究对我国西南地区三所高校的高龄空巢教职工进行了问卷调研和统计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廖军西南地区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需求及对策研究第一,样本选择。课题组分别从我国西南地区遴选了综合型、理工类、文史类各一所大学,三所大学的退休教职工数量均在2000人以上,在学校教职工中占比均超过30%,多元的学校类型和较大的人员规模可以使抽取的样本更加符合实际,以确保调研对象的代表性。课题组从三所学校的高龄空巢教职工中按30%的比例随机抽取了573名高龄空巢教职工代表作为问卷调研对象,其中A学校235名,B学校198名,C学校140名。为确保调研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课题组组织了若干调研组通过集中填写问卷和上门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研。调研中,有28名教职工因为重病等身体原因和无法联系等客观原因没有参与调研,不纳入调研有效统计人数。545份调研样本中,年龄分布为80-89岁483名,90岁及以上62名。身体状况为重病不能外出的216名,占比约39.6%;常住地分布为校园家属区或学校附近社区的423名,离学校较远社区的122名(含9人在养老机构)。从以上年龄分布、身体状况和居住情况的数据看,比较符合西南地区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实际,调研样本具有较强代表性。
第二,问卷设计。调查问卷设计科学与否是本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问卷重点从调查对象的心理需求现状和可能的介入方式出发,结合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的特点和实际,采用直接问题和间接问题相结合、客观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的方式进行设计。主要问题有: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参与文娱活动的情况和意愿、最大的心愿、最烦的心事、老有所为的有关情况、继续发挥余热的意愿等。
第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问卷法和文献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调研问卷分析我国西南地区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的心理需求以及部分先行高校的探索实践,并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针对性提出高校的应对措施。
第四,数据处理。课题组剔除无法联系或不便调研的样本,对54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清理校核,对于个别辨识不清的问卷课题组专门再次联系被访者进行确认,在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基础上进行逐项加总统计。
经过对545份有效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西南地区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需求主要体现在交往、依存和尊重等方面。
1.交往的需求——渴盼社会交流和文娱活动
调研显示,对于高校组织的老龄文化活动参与意愿问题,回答“渴望参加”的有518人,占比高达95%;当问及参与活动的频度和感受时,一年参加5次以上的高龄空巢教职工约占10%,但其满意度最高,“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比90.9%;一年参加2~4次和一年1次的高龄空巢教职工满意度稍减,感到“满意”及以上的占比分别为86.4%和68.5%;一年中没有参加过的高龄空巢教职工有291人,占有效总人数的53.4%,其中感到“不清楚”和“不满意”的占比达85.2%。见表1。对于没有参加学校组织文娱活动的原因,回答“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的有183人,占比约63%,“因住校外不便参与校内组织活动”的约占18.2%,没有收到社区或学校有关活动信息的约占13.7%,见图1。可以看出,参加适老文娱活动是高龄空巢教职工的普遍需求,文娱活动的参与度与满意度成正比,身体原因、居住在校外和未收到有关信息是不能参加文娱活动的主要因素。社会交往的缺乏、文娱活动参与不足,直接导致了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的失落、孤寂、抑郁、愤懑等不良情绪孳生,显示出高龄空巢教职工对于广泛的社会交往和更便捷丰富的文娱活动的高需求。
2.依存的需求——渴盼亲情关爱和家邻和睦
调研数据中,被访者“最大的心愿”和“最烦的心事”两个问题都指向子女,前者选“儿女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占比43.3%,后者选“长期见不到子女”占比57.4%;而“最大的心愿”选“睦邻友爱”甚至超越了“身体健康”,占比27.5%,仅次于“儿女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最烦的心事”中选“邻里关系不好”也仅次于“长期见不到子女”,占比21.5%。具体见图2、图3。从以上数据看,两项调研结果显示出强烈的逻辑关联,也印证了调研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在高校长期的工作生活,高龄空巢教职工在学校家属区或所在社区建立起了相对固定的邻居关系网,在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除了老伴、保姆,邻里就是高龄空巢教职工最常联系和互帮互助的人,邻里和睦、关系密切,有助于高龄老人身心愉悦,反之邻里关系紧张,甚至发生矛盾,会对高龄老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亲情关爱与和睦的邻里关系是西南地区高校高龄空巢老人最迫切的心理需求。
3.尊重的需求——渴盼发挥余热和自我实现
调研显示,被访者中继续在从事教学科研的老人占比13.6%;有意愿继续发挥作用的占比46.8%,选择“不愿意”和“其他”的290人中,重病不能外出的占比超过了74%。具体见图4、图5。数据表明,在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继续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服务等工作,为学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创造价值,得到学校和社会应有的尊重,是高龄空巢教职工的又一突出心理需求。同时也说明,高校在发挥高龄空巢教职工作用方面的平台、渠道或体制机制存在不足,导致近半数愿意继续发挥作用的老人只有少量参与到了教学科研或管理服务中,难以较好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得到尊重的愿望。
二、成因分析
高校教职工退休后,其人际交往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渐发生转变,在交流对象上从教职工、学生、政府和社会组织等相关人员为主转向家庭成员为主,在交流范围上从学校、社会为主转向家庭为主,在交流的内容上从工作、时事为主转向生活琐事为主,交流的对象范围和内容从多元多变逐渐向单一稳定转变。这种社交的转变,对退休教职工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日益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高龄教职工,因为不能及时便捷地与子女倾诉交流,他们交流的范围、对象和话题比一般的高龄老人更少。而文娱活动作为社交的重要载体,是愉悦身心的重要途径,高龄空巢教职工因为身体等方面的原因,也相较其他健康活力老人参与更少。同时,由于受社交场域的限制,高龄空巢教职工在欣慰于子女成长发展的同时,又苦于长时间见不到子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身体的病痛、心中的苦闷等无法向子女倾诉,特别是配偶离世的独居老人,更易产生心理疾病,即便有保姆的照顾,也难以替代自己的配偶和子女。因此,对更为广泛的交流交往的希冀,对子女的依恋、家庭亲情的渴盼,是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十分突出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在退休前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在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等方面有所成就,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有着丰富的经验阅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退休后,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仍然会受到在职期间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影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吸收新鲜知识,希望利用自身的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和时空优势,继续在教学科研或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特别是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加之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年龄歧视,更促使高龄空巢教职工愿意在身体条件允许下继续适度的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相关工作,在工作中与青年老师或学生交流,扩大交往面的同时,让自己充实起来、阳光起来、思维活跃起来,避免每天空虚无聊、枯燥乏味的老年生活,以消解他们的失落和孤寂感,打破社会定义的“无用”人设,展示自己积极阳光、老有所为的良好形象。因此,适度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对尊重的渴望,是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的又一强烈心理需求。
三、先行高校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
为切实做好高龄空巢教职工关爱照护,针对其心理需求开展工作,防范和驱散其容易产生的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自卑感等消极情绪,提升高龄空巢教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部分高校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了有益探索,可资参考。
(一)四川某高校建设“晚晴爱心驿站”,针对高龄空巢教职工开展心理慰藉
截至2021年6月,该校80岁以上的离退休教职工682人,在全校离退休教职工中占比29.7%,其中482人的子女居住在异地,占比超过70%。他们绝大部分都居住在校园家属区。该校依托校园内的老年活动中心,打造特色高龄空巢离退休教职工的活动空间——“晚晴爱心驿站”。驿站结合高龄空巢离退休老同志心理需求进行场景布设和活动开展。室内基础色调为暖色,配备电视、沙发、书籍、電脑、心愿墙、演讲台等设施设备,进行了适合沙龙、听读、观影、讲座等不同类别的功能分区,室外设置了露天茶吧。驿站以大学生党员先锋服务队、大学生和老年志愿者队伍为主要工作力量,开展针对性心理慰藉活动。同时还引入优质社会养老机构的理发、理疗、手工等无偿特色服务项目。该校针对不同类别高龄空巢教职工,通过定期上门走访慰问和电话联系慰问,向老同志赠送“爱心服务卡”,并针对其特点量身定制“每周快乐时光”,帮助不能出门的老人解决生活小困难,引导活力老人积极进站参加快乐时光活动,为高龄空巢教职工提供有针对性的报刊听读、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手机电脑操作学习等站内与居家相结合的“驿站+”关爱服务,得到了高龄空巢教职工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广东某高校建设“幸福e区”,网上网下结合精准服务高龄空巢教职工
该高校80岁以上离退休教职工约1240人,约占全校离退休教职工的36.5%,其中空巢率也较高。为做好高龄空巢教职工服务保障工作,该校加强与所在街道社区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地方政府惠老助老政策资源,建设了“幸福e区”智慧养老网络和实体平台,方便老同志信息查询、线下交流和文娱活动。网络平台依托“幸福e区”手机端APP,内设老同志医、教、为、乐、学、行、食、居、查九大版块和功能,分别链接到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三方提供的各类服务。对于不会使用手机APP的老同志,该校依托街道社区,建设了“幸福e区”线下服务站,为高龄空巢教职工提供所在地市“长者配餐”提餐、文娱活动等服务。同时,该校依托服务站,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建立了“念师恩志愿服务队”,重点向高龄空巢教职工提供多对一的上门关爱服务,包括帮助就医陪护、聊天陪伴、手机教学、药房取药、取送快递等。该校还引入由社区免费提供的心理咨询、法律咨询、困难帮扶、日间照料托管等服务,重点向高龄空巢教职工开展。同时主动对接养老服务市场,针对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需求,甄别遴选优质的服务项目,如“幸福e区智慧家庭养老”系统等,对空巢老人进行24小时智能监测,专业社工定期开展精神慰藉和文化娱乐服务,护理人员、家政人员定期上门服务,满足高龄空巢教职工个性化精准化养老需求。
(三)北京某高校实施“银龄工程”,搭建高龄空巢教职工自我实现平台
该校把离退休教职工作用发挥作为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重要组成,通过实施“银龄工程”,在体制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推动离退休教职工发挥余热,让老同志得到自我实现的同时也让学生受益,取得良好效果。该校以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主要工作载体,学校主要领导担任关工委主任,把秘书处设置在离退休工作部门,每年安排不少于50万的经费预算,从全校离退休教职工中遴选关工委委员和“银龄教师”,面向学生、青年教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爱校教育、教学督导、师资培训、党建工作等品牌项目,以健全的机制、充实的队伍和品牌活动推进“银龄工程”。该校遴选的“银龄教师”中,80岁以上的高龄空巢教职工有15位,参与的项目包括“初心讲堂”,结合党内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向全校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报告;“口述访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向学生口述历史并集结成书扩大教育范围和影响;“导学热线”,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通过线下集体备课、线上及时沟通等方式开展青年教师传帮带工作等等。一位85岁的老教授谈到自己参与“银龄工程”的感慨:“现在脑子里天天想的都是如何把我的那个讲座讲得更好,另外天天跟学生在一起,跟青年教师在一起,感觉自己非常充实,身心状态也更好了。”
以上三所学校的探索实践,在网上网下相结合,统筹政府、社会和高校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保障,引导高龄空巢教职工发挥余热等方面,为新形势下高校针对性消解老人较易出现的孤寂、失落、自卑等不良情绪,精准有效开展高龄空巢教职工精神慰藉、做好心理介入、促进身心健康提供了有益借鉴。但是,由于每个高校地域、条件、重视程度和高龄空巢教职工规模、特点存在差别,高校必须结合地区和老人实际,准确把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需求和有效介入规律,加强与地方政府、社会、家庭的联动,统筹各方资源,才能提升老人幸福感,促进学校健康稳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四、对策建议
“以老年人为中心,根据老年人的感知特点,从老年人的具体实际出发,充分尊重老年人感知的特殊性,是老年心理关爱最重要的原则。”〔4〕为满足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需求,促进其身心健康,在分析掌握其心理需求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先行高校已有的一些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精准服务保障、适度作用发挥、引导学生参与、完善体制机制等维度出发制定应对策略,以提高老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一)精准服务,拓宽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健康保障路径
针对高龄空巢教职工在社会交流、亲情关爱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保障,是确保其身心健康的最有效途径。良好的人际交往、丰富的文娱活动、和谐的生活环境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撑。高校、家庭、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可以在平台搭建、服务供给等方面多措并举,不断拓宽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的心理健康保障渠道。
健康的积极的人际交往行为有利于老年人消除退休后的孤独感,促进阳光心态;相反,不健康的消极的人际交往则会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损害,导致封闭、嫉妒、猜忌、愤怒等不良心理反应。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大部分居住在校园家属区内,高校离退休工作部门一般也设置在家属区附近,有相对适配的老龄文化活动场所,为丰富和扩大高龄空巢教职工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条件。高校应充分发挥场所的交流平台作用,加强同社区、医疗机构的合作,积极引入养老机构的服务资源,通过一系列老龄文化活动、老年病诊治咨询等,吸引高龄空巢教职工走出家门、走进场所,与同事、朋友、工作人员交流,及时消解不良的心理反应,促进身心健康。
适度、便捷、丰富、健康的文娱活动也对老年人身心健康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表明,老年人越活跃,社会参与度越高,对自身生活状态越满意。”〔5〕大量的实践研究也证明,活跃、积极锻炼和运动的老人精神更加愉悦、心态更加健康,也更长寿,坚持广场集体舞蹈锻炼可以有效增进与改善老年人心理疾病〔6〕,适度的体育运动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促进心理满足、提高生活质量〔7〕。高校可以组织短距离健身走、趣味游园等文体活动,也可以开设老年大学,教授老人喜爱的合唱、交谊舞、太极等课程,还可以组建适合高龄空巢教职工需要的广场舞、气功、京剧、手工等老年兴趣组织等,丰富其精神生活,愉悦其身心、强健其体魄,健康其心理。
由于子女的親情关爱相对缺失,绝大多数老年人均有老年病,睡眠质量不高,平静有序、和谐友好的生活环境成为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保证。高校应该加强与社区的协同,及时调解邻里纠纷,营建和睦的小区氛围,建设尊重、关爱高龄空巢教职工的和谐小区。加强对高龄空巢教职工的关爱服务,做好生病住院慰问、生日和重阳节慰问等关怀,教育引导其子女履行好赡养义务,多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同时加强与社会养老机构的合作,发挥养老机构在居家照料、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让高龄空巢教职工在家属区、在家中能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温暖和关怀,填补因高龄空巢产生的心理缺失,促进其心理健康。
(二)适度作用发挥,搭建高龄空巢教职工自我价值实现平台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即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核心变量,对颇受社会年龄歧视的老人更是如此。大量的實证研究表明,让老人拥有控制感、责任心、目标感,能让他们感觉良好,自我效能感增强,愿意去追求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动机水平提高,积极行为增多,同时社会适应更好。而丧失控制感则相反,会产生压力,自我效能感下降,导致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和行为。通过内控提升自我效能感的老人自我价值感较高,自我管理能力更强,情绪更倾向外向、积极和坚韧;而外控老人则对生活中的困难挑战选择逃避退缩的态度,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8〕。对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来说,适当拓宽其发挥作用的途径,提升其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以实现其自我价值,既可以助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有利于稳定和改善其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
习近平指出,老同志“经过风雨、见过世面、受过考验、做过贡献,是一个优势突出、作用明显、值得尊敬的特殊群体”,“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优势和领导经验优势,是一个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宝库”。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大部分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中积累了成熟的政治经验、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专业能力,他们懂教育、爱学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传帮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时空优势和亲情优势,是一支不可多得、极其宝贵的人力智力资源和工作力量。
为高龄空巢教职工搭建适度作用发挥、提高自我效能、助力自我实现的机制和平台,既具备天然优势和良好条件,又能使学校、学生、青年教师和高龄空巢教职工多方受益,是高校应该下大力气做好的工作。一方面,校方可以根据高龄空巢教职工身体条件和专业特长进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对于身体条件较好、擅长教学的,可以组织其为大学生开设讲座、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督导等;擅长科研的,可以组织其为研究生或青年教师开设课题或项目申报辅导讲座、参与科研攻关、助力学科建设等;擅长管理的,可以组织其开展党建督导、围绕学校建设发展建言献策等;对于身体条件欠佳的,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访谈交流等形式协助其著书立说、通过老少共话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立德树人。另一方面,校方还应该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健全高龄空巢教职工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为老人适度发挥作用拓宽渠道并提供相应的条件和保障,让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继续发光发热,不断提升内控力、提高自我效能感,促进其心理健康。
(三)发挥学生优势,丰富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需求满足手段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使命和根本任务。大学生既是高校重点培养和精心塑造的对象,同时也是推动学校建设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年轻、朝气蓬勃,富有活力和创造力,善于学习掌握最新科技手段,针对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在交往、依存和尊重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服务保障老人工作中,在促进老人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使自身得到锻炼和成长。
高校可以组建多个学生团队,开展学生和高龄空巢教职工“多对一”的结对关爱项目。学生团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到老人家中,或在教室、公园,走近老人、倾听老人,共情和深入体验其内心感受,同时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小困难。在春节、中秋、重阳、老人生日等重要时点,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举行节日或生日聚会、趣味游戏、庆祝活动等,满足教职工交往、依存的心理需求。针对德高望重、师德高尚的高龄空巢教职工,学校可以重点遴选和组建相关专业的学生团队,让学生在与老人结对交流中,在学业和品德上得到提升、受到教育,进而满足高龄空巢教职工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高校还可以通过考评激励等手段提升结对关爱项目的质量,比如可以将项目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每年对项目进行评比和奖励,选树典型,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营造全校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四)完善顶层设计,建立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促进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其中首要的是加强和改进党对离退休工作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指出“广大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强调要“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重视发挥老同志作用”,对做好老干部服务保障工作提出了系列重要指示,为高校加强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党委必须高度重视离退休工作,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组织领导,把高龄空巢教职工服务保障放在重要位置,将促进其心理健康作为高校各二级党组织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建立起有效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其次是要建立和完善促进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健康的体制机制。2016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3号〕,各高校应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特别对高龄空巢教职工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举措,促进其心理健康。西南地区某高校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1135晚晴计划”,明确要落实“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三个机制,实施“领航”“阳光”“健康”“幸福”“银发”五大工程,把高龄空巢教职工服务保障作为精准化机制的重要载体,落到每个工程中,有针对性地做好高龄空巢教职工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最后是构建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健康“大保障工作格局”。高龄空巢教职工既是高校的教职工,也是家庭和社区的老人,同时也是养老服务机构最为重要的目标客户群体,保障其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也是社区的责任,更是机构应该着力研究和提供的重要竞争性产品。家庭、学校、社区和机构应该发挥所长、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联动配合,共同构建起保障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健康的工作格局。家庭中子女要履行好赡养义务,孝顺老人,多陪伴和交流;学校要通过发挥心理研究与咨询的专业优势针对性帮助解决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问题,通过老龄文化活动为其提供娱乐和交流渠道,通过关心下一代工作为其提供老有所为的价值实现平台;社区要落实好党和政府关于为老、助老、利老的有关政策,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更好惠及高龄空巢教职工;机构要通过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为其提供更多更好更精准的产品,等等。“大保障工作格局”的构建是促进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健康的顶层要件。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促进高校高龄空巢教职工心理健康,除了依托学校、家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外在力量,通过实施精准服务保障、鼓励其适度的发挥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建立完善顶层设计等方式,满足其普遍存在的交往、依存和尊重等方面的需求外,高龄空巢教职工自身努力做好心理调适是最为重要的,包括建立和谐的夫妻关系、建立相互理解支持和平等信任的亲子关系、发现生活的新兴趣点、努力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等等。只有自身做好心理调试,努力尝试接受新鲜事物,不断提升内控力,才能接纳好来自学校、社会、家人和学生的各种形式的馈赠与美好,健康、优美地生活和老去。
参考文献:
〔1〕栾文敬.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3):75-83.
〔2〕张广利,瞿枭.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特殊需求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7.
〔3〕周跚跚,任鸣,李锋,等.失能老人心理需求研究述评〔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5,13(1):110-112.
〔4〕王伟新,等.老年心理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43.
〔5〕韩布新.老年心理健康〔M〕.北京: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7:57.
〔6〕康钊.广场集体舞蹈对老年自我概念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9):3784-3786.
〔7〕李幸,周乐山.老年人心理健康与运动处方干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3):6957-6959.
〔8〕韩布新.老年心理健康〔M〕.北京: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7:72-80.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lderly Empty Nest Staff of Univers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LIAO Jun, QIN Cai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aging of Chinese population, it is an urgent task for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to accurately provid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empty nest staff in universities and meet their psychological needs. According to our survey and analysis, the elderly empty nest staff in universities of southwest China are looking forward to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looking forward to family love and harmony in terms of dependency, and looking forward to playing a role and self-realization in terms of respect. Drawing o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relevant universities, the effective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intervene is to implement precise service assurance, encourage them to play their roles appropriately, guid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curate service, and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Key words: univers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elderly empty nest faculty; psychological needs; mental health protection system
(責任编辑:闫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