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悦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空间;空间构建;保障策略
摘 要:文章分析了智慧图书馆空间构建的重要性,指出了图书馆智慧空间的构建目标、价值、空间形态、维度等,从资源、技术、服务、空间、场景五个维度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空间构建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2)03-0087-05
进入“十四五”新时期,促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实现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成为图书馆发展目标[1]。从外部环境看,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领的智慧时代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从图书馆自身考虑,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改变,图书流通率逐年走低,而用户对空间的需求却呈现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5年,刘宝瑞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空间的概念,认为智慧图书馆空间是物理空间、网络空间、时间空间、地理信息空间、智慧空间的整合体[2],智慧图书馆空间独立研究开始。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概念研究。研究者提出交互说[3]、感知说[4]、自优化系统[5]等多种学说。二是空间再造研究。研究者探索功能空间的智慧化建设,从实体空间到创客空间,从藏书空间到交流空间,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发展[6]。三是基于技术的空间重构研究,应用物联网、数字孪生技术重构智慧图书馆空间[7-8]。综上可见,相关研究大多针对某一功能空间或某项技术,缺乏整体规划,因此,如何构建智慧图书馆空间、激活空间价值成为当前亟须研究的问题。
1 智慧图书馆空间解析
从“书本位”到“人本位”,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出现了新变化,即“以人为本”。空间作为图书馆的基本要素,具备与用户直接交互的天然优势,因此,构建智慧图书馆空间要牢牢把握满足用户需求、丰富用户体验这一核心目标。而如何实现目标、激发空间活力,让静态的空间“动”起来,如何在实现空间智慧的同时将其内化为人的智慧就成为空间构建的要点。
1.1 高度感知与互联
图书馆空间从传统走向智慧,高度感知是其首要標志。尽管传统图书馆空间也可以与用户交互,但由于二者处于割裂状态,无法感知交互信息,因此双方的交互毫无意义。而智慧图书馆空间实现了用户与空间的双向感知,即用户对空间要素的智慧性和功能效用的整体感知及空间对用户信息的主动感知[9]。同时,智慧图书馆空间还具备高度互联的特点。传统图书馆空间是相互独立的,这就形成了“信息孤岛”,服务效率难以提升。随着万物互联的实现,智慧图书馆空间不仅可以打破空间界限,也可以实现与用户、资源、设备、空间等多重要素的互联。
1.2 文化创新价值凸显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的职能。一直以来,图书馆利用其空间开展阅读推广、展览等服务,但传播的广度和展示范围有限。而智慧图书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为用户带来立体化、情景化的体验。
1.3 虚实空间融合
纵观图书馆发展过程,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是各自独立、并行发展的。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变并不单纯意味着虚拟空间建设的开始,而是凸显了重心的偏移。两向单一的发展以及重心的转移,使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割裂,实体空间被忽视,逐渐沦为自修室。又因为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限制,虚拟空间不够智能化,导致资源数字化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图书馆空间建设难以上升到新高度,空间价值难以实现。因此,图书馆在建设智慧空间的过程中,应实现物理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通过优势互补打破这一困境。
1.4 四维一景化建设
图书馆空间是一个智慧协同体,以丰富用户体验为核心目标。但不同于传统图书馆致力于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智慧图书馆致力于利用虚实空间带给用户涵盖“资源、技术、服务、空间、场景”的整体体验[10]。过去,资源、技术、服务、空间是分离的,场景也未能形成,图书馆被分成许多要素模块,用户无法获取全面的体验。而智慧图书馆旨在推动“资源、技术、服务、空间、场景”的一体化,即用技术支持服务,将资源嵌入空间,让服务融于场景,从而实现空间资源化、资源技术化、技术服务化、服务场景化,带给用户极致的空间体验[11]。
2 智慧图书馆空间构建
图书馆应紧紧围绕“资源、技术、服务、空间、场景”五个维度开展空间构建工作,同时增加深度、拓展广度,从而解决技术引进、空间资源化、场景构建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1 自组织资源构建
2.1.1 信息资源。进入智慧时代,图书馆亟须整合、组织及揭示信息资源,提升用户体验,如:注重资源维护,明确其来源并确保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及时更新资源,检查关键知识节点是否有遗漏。
2.1.2 设施资源。智慧图书馆空间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软硬件的支持。首先,除配备桌椅、书架、计算机、打印机等常规设备外,完成5G网络的配置和调试对图书馆也十分重要。其次,图书馆需要配置大量的传感器以及智能识别和控制设备。一方面,图书馆需要感知用户数据构建用户模型;另一方面,图书馆需要感知实体空间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信息建立动态空间模型,再通过关联模型实现人馆互动,完成空间的智慧调节和管理,营造智慧化的图书馆空间环境。再次,图书馆应结合用户实际需求增添智能化设备,如在创新体验空间配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
2.1.3 人力资源。智慧图书馆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融合资源、技术、场景等多种要素,需要专业的团队和人员参与建设、管理并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需要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对空间内各种设备和系统进行专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
2.1.4 空间资源。空间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在智慧图书馆空间构建过程中,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实现资源与空间的一体化,改变过去资源和空间分离的现象。图书馆可以借助智能技术和智能设备将资源嵌入空间中,打造智慧化空间。
2.2 支撑技术体系构建
由于服务承载能力不足、系统间缺乏互联等局限,图书馆空间提供的智慧服务效果不佳。因此,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探索了构建智慧图书馆技术支撑体系的路径。
2.2.1 移动通信技术。5G作为最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4G的缺陷。图书馆内人员密集,对通信和网络的要求很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的构建也需要系统与终端之间快速响应。5G技术设计的三大需求应用场景,即增强型移动宽带、海量机器类通信及低时延高可靠通信[12],恰好适配于智慧图书馆空间的网络需求。
2.2.2 物联网。物联网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它能够将图书馆空间内的所有资源和设施连接起来,实现人与图书馆的互动,为智慧图书馆空间的各项活动提供数据支持,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13]。例如,物联网通过资源和设施的使用情况自动感知用户并获取数据,帮助馆员决策从而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
2.2.3 人工智能。现阶段,图书馆可以运用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检索等AI技术对海量异构数据进行智能组织、分析和深度揭示[14]。反映到应用层面,即图书馆利用智能机器人和程序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导航、智能检索等服务。
2.2.4 云计算。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15],支持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和云端备份。用户接入网络即可参与资源建设,从而享受信息一体化检索和个性化咨询等服务。
2.2.5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技术的融合,能够联通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实现虚拟物体和现实场景的叠加,创造一个三维可视化环境[16]。因此,图书馆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平面资源以及隐性知识展现出来,带给用户全方位、沉浸式的体验。
2.2.6 区块链。区块链是一种以时间先后顺序链接而成的块式结构数据库[17],其特点是将数据进行分布式计算和存储,不设置中心节点并在每个节点同步复制全部数据,所以每个节点的数据和地位都相同,当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出错时,整个系统仍会正常运转,这一系列机制有助于保护用户隐私,提升图书馆智慧空间系统的安全等级。
2.3 服务方式升级
隨着技术和资源升级,智慧图书馆的空间服务也需进行完善,向泛在化、精准化、知识化、场景化的方向发展。
2.3.1 全域化服务。智慧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泛在化首先体现在服务范围的拓展方面。首先,图书馆应依托支撑技术体系完成用户在实体场馆的全生命周期虚拟映射,打通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人—机—物—环境”的多维度互联。其次,中央管理系统应根据获取的信息及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提供智慧管理方案。再次,智能终端应对图书馆业务、场馆环境及安全等需求做出实时响应,提供包括人脸识别认证、座位关联预定、智能检索、机器人导航、参考咨询、安全监测在内的各项服务。
2.3.2 知识化服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目的是为读者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建构创设情境[18]。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显性知识呈现出高度泛在化的特征。而隐性知识是在与大脑的耦合关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决定了用户对显性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能力[19],其价值更高。因此,图书馆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依托先进技术和专业人员构建知识共享与创新平台,提供主动式、交互式、深层次的知识服务,改变过去以藏阅为主的服务方式,激发用户的主观能动性,挖掘用户的知识需求,帮助其获取隐性知识。
2.3.3 精准化服务。智慧时代,图书馆应改变过去被动的服务模式,主动感知用户需求,为其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人机协同主动感知用户特征、偏好和场景需求等,同时挖掘用户隐性需求,再结合实时交互明确用户间的需求差异,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检索、精准推荐、参考决策等服务[20]。
2.3.4 场景化服务。智慧图书馆空间服务不能停留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层面,还需要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和接受信息的愉悦度,这就需要开展场景化服务。场景化服务是指依托空间技术体系挖掘用户对不同场景的信息期望,为其提供诸如休闲场景、娱乐场景、阅读场景等不同场景的深度服务[21]。场景化服务可以将用户与空间联系起来,使用户在立体化的场景中获得深度体验,从而提升用户黏性。
2.4 智慧空间构建
2.4.1 创造体验空间。创造体验空间是指可以进行实验、创造、展示和新技术体验的空间,它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工具、材料及资源、技术、馆员,其将空间从馆内延伸至馆外,可以通过与学校、社会机构的合作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创客空间服务,如:针对不同用户群的需求提供专题创新服务,指导用户进行协同创造,从而将创意变为现实。
2.4.2 文化创新空间。文化创新空间是指运用VR/AR、3D全息图像等虚拟情景呈现技术和设备,将文字、书画等平面信息以立体化、可交互的方式呈现出来,为用户提供沉浸式阅读服务,帮助用户加深理解,它不仅弥补了平面信息服务的不足,同时也为视障等弱势群体提供了新的阅读方式。
2.4.3 知识共享空间。知识共享空间主要包括承载知识载体的知识空间和履行知识共享职能的共享空间,同时包含实体和虚拟两种空间形态[22]。因此,构建知识共享空间要对传统实体空间进行改造,如:合理分类资源、完善设施配置,依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开放用于交流、汇报和休闲的共享空间,最好能实现不同功能的融合。
2.5 空间场景构建
场景体验是指用户在利用智慧图书馆虚实空间过程中形成的整体体验[23]。因此,图书馆应将焦点放在虚拟与实体场景的融通方面,构建全域空间场景。
2.5.1 实体场景。智慧图书馆空间实体场景既包括图书馆物理建筑空间、电子设备、声光电温度湿度等物理环境,也包括人力资源等要素[24]。随着“以人文本”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在构建实体空间过程中考虑到用户这一要素,如有些图书馆设立了体验空间。然而,许多图书馆对用户需求的考虑是不全面的,导致投入大量精力建设的新功能空间利用率不高,空间配置的专业性也不强,趋同性明显,服务效果不佳。因此,在构建实体场景时,图书馆需考虑用户的实际需求,对各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不仅要建设体验空间,而且要实现整体空间的场景化。
2.5.2 虚拟场景。虚拟场景建立在虚拟技术的基础上。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全息图像等技术的成熟给虚拟场景构建带来了新的契机,如:国家图书馆新阅读空间的全景展厅可以实现裸眼VR效果,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备终端观看其馆藏典籍、文物古迹等VR资源,使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3 智慧图书馆空间保障策略
3.1 政策导向与经费保障
图书馆智慧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布局,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财政投入,单靠图书馆自身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合作的模式,才能为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和技术支持。
3.2 智慧管理与信息安全保障
智慧管理是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的保障,因此,图书馆应重视管理工作,依托先进的技术实现贯穿场馆、资源、平台、人员、业务的智慧管理,通过互联的方式解决以往管理脱节的问题。由于智慧图书馆空间涉及大量信息和数据,尤其是用户隐私数据,因此,图书馆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3.3 空间效能评估与反馈
智慧图书馆空间的长期运行离不开空间效能的评估和结果反馈。图书馆需要定期进行空间效能评估,从空间的使用率、空间服务的效果、用户的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对智慧图书馆空间效能进行评估,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此外,针对用户主动评价空间的情况,图书馆也要及时予以结果反馈并进行服务跟踪,确保图书馆智慧空间能够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
4 结语
社会和公众不是不需要图书馆,而是需要与传统图书馆不一样的图书馆,换而言之,用户是否需要图书馆取决于图书馆功能是否完备、服务是否可以满足需求。传统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是图书馆当前发展的现实需要,但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空间的研究相对不足。因此,笔者综合考虑智慧图书馆空间的特点、价值、空间形态,以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从“资源、服务、技术、空间、场景”四维一景一体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智慧图书馆空间,然后结合智慧图书馆空间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证空间正常及长效运行的机制。但笔者并未对图书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研究,因此提出的相关策略不够具体,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国图书馆学会关于印发《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10-02].http://www.lsc.org.cn/contents/1299/15358.html.
[2] 刘宝瑞,马院利.基于智慧理念的智慧图书馆空间样貌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26-29.
[3] Hashimoto H. Intelligent Space: Interaction and Intelligence[J].Artificial Life & Robotics,2003(3):79-85.
[4] Lee J H, Hashimoto H. Intelligent Space— Concept and Contents[J].Advanced Robotics,2002(3):265-280.
[5] 单轸,邵波.图书馆智慧空间:内涵、要素、价值[J].图书馆学研究,2018(11):2-8.
[6] 周萍,陈雅.转型期我国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再造研究[J].图书馆,2020(12):48-54.
[7] Dmitry G. Korzun, Eds. Deployment of Smart Spaces inInternet of Things: Overview of the Design Challenges[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13(8):48-59.
[8] 孔繁超.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空间重构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8):146-151.
[9] 杨文建,邓李君.基于用户感知的智慧图书馆空间评价研究[J].图书馆,2021(8):42-48,56.
[10][23] 杨文建,邓李君.人工智能与智慧图书馆空间变革[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8):5-12.
[11] 柯平.图书馆未来2035与“十四五”规划编制[J].图书馆杂志,2020(10):13-17.
[12] 百度百科.5G[EB/OL].[2021-09-10].https://baike.baidu.com/item/5G/29780?fr=Aladdin.
[13] 孫其博,刘杰.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1-9.
[14] 姚雪梅.“5G+AI”技术驱动下的图书馆智能空间再造与服务研究[J].图书馆,2021(6):105-110.
[15] 百度百科.云计算[EB/OL].[2021-09-10].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1%E8%AE%A1%E7%AE%97/9969353?fr=Aladdin.
[16] 游开铿.虚拟现实技术下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与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9):52-57.
[17] 汤尚,柳菁.“5G+”时代图书馆智慧阅读服务新生态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6):17-23.
[18] 刘志国,许静,杨双琪,等.隐性知识、知识情境与图书馆空间建设[J].现代情报,2016(1):15-19.
[19] 王连娟.隐性知识管理文献综述[J].情报科学,2006(4):636-640.
[20] 许鹏程,毕强,张晗,等.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用户画像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9(3):30-37.
[21] 王美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图书馆场景化应用[J].现代情报,2019(9):109-114,159.
[22] 沈清清,石晶,伍玉伟,等.高校图书馆旧馆知识共享空间改造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9(2):126-133.
[24] 张念祥.智慧图书馆生态及场景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编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