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姣 韩 波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肝脏衰竭疾病,是肝衰竭中常见的类型,多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其进展迅速,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治疗ACLF的特效药和方法,现临床上多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传统疗法,但病毒的耐药性等因素使治疗效果不能让人满意,临床上虽有肝移植、人工肝替代治疗等新型技术,但存在供体短缺、价格昂贵、并发症多等弊端[1]。该疾病受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目前研究发现,STING-IRF3信号通路对ACLF的发生[2]、进展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核因子κB和IKK是STING-IRF3信号通路中重要的转录因子[3-4],两者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转录后的反应修饰(post-transcriptional modification, PTM),通过磷酸化的修饰使蛋白具有活性进而发挥生物学功能[5-7]。本研究就核因子κB和IKK蛋白在ACLF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144例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0例,女44例,年龄20~62岁,平均(40±6.32岁)。
纳入标准:1)符合ACLF诊断标准[8];2)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3)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除ACLF外还存在其他肝功能障碍;2)临床以及随访资料不完整。
收集144例ACLF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手术过程中收集的肝组织标本和日常的血液、尿液作为试验组。同时收集144例正常人的血液、尿液以及肝脏组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核因子κB和IK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及表达量,分析核因子κB和IK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和表达量与ACLF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144例ACLF患者进行为期4年的回访,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微信随访、回院复查等,比较核因子κB和IKK蛋白不同表达水平4年的生存率。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ACLF患者预后死亡的相关因素。
鼠抗人的核因子κB多克隆抗体、鼠抗人的p-核因子κB多克隆抗体、兔抗人的IKK多克隆抗体、兔抗人的p-IKK多克隆抗体和鼠抗人的actin多克隆抗体均购自于美国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蛋白裂解液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跑胶仪、转膜仪和化学发光仪购自广州天能公司,ECL-化学发光液购自美国密理博公司,对不同试验组的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的蛋白条带的灰度进行量化,当试验组中核因子κB和IKK蛋白的灰度值高于对照组,则判定结果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不同试验组中的内参蛋白actin的灰度值为一致),严格按照试剂盒中的说明书与试验规范手册进行相关试验操作。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ACLF患者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与试验组比较,核因子κB蛋白表达量不变(P>0.05),而p-核因子κB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见图1,表1。且在144例ACLF患者中,肝组织p-核因子κB蛋白阳性95例,表达率为65.9%高于对照组中仅存的5例(χ2=24.759,P<0.05),血清p-核因子κB蛋白阳性102例,表达率为70.8%高于对照组中的8例(χ2=36.191,P<0.001),尿液中p-核因子κB蛋白阳性96例,表达率为66.7%高于对照组中的6例(χ2=29.178,P<0.001)。
表1 两组各样本中核因子κB蛋白表达量与磷酸化水平比较
图1 两组各样本中核因子κB蛋白表达量与磷酸化电泳结果
无论在肝脏、血液还是尿液中,试验组中IKK与p-IKK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图2,表2。在144例ACLF患者中,肝组织IKK蛋白阳性84例,表达率为58.3%高于对照组中的6例(χ2=33.075,P<0.001),血清IKK蛋白阳性96例,表达率为66.7%高于对照组中的8例(χ2=38.284,P<0.01),尿液中IKK蛋白阳性91例,表达率为63.2%高于对照组中的5例(χ2=25.793,P<0.01);肝组织p-IKK蛋白阳性112例,表达率为77.8%高于对照组中的4例(χ2=17.043,P<0.05),血清p-IKK蛋白阳性89例,表达率为61.8%高于对照组中的5例(χ2=26.342,P<0.05),尿液中p-IKK蛋白阳性100例,表 达率为69.4%高于对照组中的6例(χ2=19.012,P<0.05)。
表2 两组各样本IKK表达量与磷酸化水平
图2 两组各样本IKK蛋白表达量与磷酸化水平电泳结果
随访4年结束后,核因子κB和IKK蛋白表达均为阳性患者4年生存率为5.89%(5/80);核因子κB蛋白表达为阳性,IKK蛋白表达为阴性的患者,其4年的生存率为20.12%(18/92);核因子κB蛋白表达为阴性,IKK蛋白表达为阳性的患者,其4年的生存率为25.18%(14/52)。不同核因子κB和IKK蛋白表达水平的ACLF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核因子κB蛋白(阳性)、IKK蛋白(阳性)以及病理学Ⅲ期为影响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见表3。
表3 影响ACLF患者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STING-IRF3作为一类常见的信号通路,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STING能识别机体的外源性DNA,识别后通过招募TANK结合激酶1(TANK binding kinase 1, TBK1)和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IRF)-3形成复合物后,该复合物由细胞质转移到细胞核中,与细胞核中能识别IRF-3的目的基因的反应元件结合,促进炎症基因的表达,如核因子κB蛋白、IKK蛋白[9-11]。本研究中通过检测144例ACLF患者的肝组织、血液和尿液中STING-IRF3通路的下游转录因子核因子κB蛋白、IK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发现,患者体内核因子κB蛋白、IK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上升,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减弱,无法正常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核因子κB蛋白、IKK蛋白作为炎症介质,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转导。核因子κB蛋白最早由David Baltimore发现[12],当机体受到刺激后,外部的刺激因子与膜受体结合进而激活IKK,活化后的IKK自身发生磷酸化修饰,使得其被泛素小体降解,最终释放核因子κB二聚体,核因子κB自由进入细胞核,结合在目的基因的反应元件区域,启动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13]。刘巧红等[14]的研究发现,通过解毒化瘀通腑颗粒可有效缓解ACLF患者的症状,且患者体内的核因子κB等磷酸化蛋白水平有所下降,其结果从侧面证明了本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STING-IRF3通路可通过炎症介质核因子κB、IKK来影响ACLF患者的病情,该蛋白在ACLF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本研究中发现,ACLF患者体内的IKK蛋白表达量与其磷酸化形式均有所增高,这可能是部分IKK蛋白转化为其自身磷酸化形式,进而行使其生物学功能,其具体的转化机制可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