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熙 刘泽瑶 马爱霞 李洪超*
2009年新医改方案中指出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学评价制度[1]。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明确了药物经济学证据是新药、专利药、创新类药物强制提交的重要定价依据[2]。十年变迁见证了我国卫生决策走入循证时代,药物经济学被引入了医保控费,成为能够指导医疗行业生态资源分配的利器[3],现阶段对药物经济学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但国内药物经济学应用和人才培养方面却存在较大的缺口。为更清楚地了解现阶段我国药物经济学人才培养情况,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中心在调研我国高校药物经济学评价相关硕士和博士项目研究生课程开设情况的基础上,探讨药物经济学主要人才输出国高校药物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从中总结出该领域研究生培养所必需的主要知识模块,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药物经济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本调研针对国内外药物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要高校,国内高校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国外高校包括:美国田纳西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调查方式为在线问卷结合邮件调查。高校共发放问卷25份,回收21份。调查内容包括高校药物经济学学科归属学院、培养模式、药物经济学相关课程开设情况、应开设未开设课程、本科阶段开设课程模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硕士研究生能力要求及现状等。调查时间为2019年6月12—19日。
2.1.1 归属学院 参与问卷调查的国内外高校中,52.4%高校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方向设置在药学院,28.6%高校设置在经济、管理、商学院,19.0%高校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或医学院。见表1。
表1 国内外21个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方向所在学院
2.1.2 培养模式 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为未开设独立学位点或方向,而是根据导师个人研究方向(n=12,57.1%)决定。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共12所国内外高校无独立学位点及方向,根据导师个人研究方向决定。仅有中国药科大学同时设有独立硕士点和独立博士点,另暨南大学、南卡罗莱纳大学开设有独立博士点。有硕士培养方向的高校有5所,有博士培养方向的高校有4所。复旦大学有硕士和博士培养方向,其中复旦大学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之下培养。见表2。
表2 7所高校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开设情况
2.2.1 课程设置情况 按学科与研究领域划分,各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大致可以分为6类,国内各高校独立开设的药物经济学和卫生技术评估相关的主要课程排名前5位的课程依次为药物经济学(入门)、卫生统计/计量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卫生/药物政策和生物/医学统计。开设较少的课程为卫生技术评估(高阶)、社会学、健康测量/PRO和模型课程等。见表3。
表3 国内高校药物经济学研究生课程设置
续表3
2.2.2 药物经济学课程学时情况 本团队对国内高校的主要药物经济学课程(药物经济学、卫生/药物政策、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计量经济学、生物/医学统计)按学时不同进行频数统计,具体分布情况如表4。大多数学校的药物经济学、卫生/药物政策、卫生统计/计量经济学课程课时在35~45学时,而卫生经济学课时大多集中在25~35学时。
表4 国内高校主要药物经济学课程学时频数分布情况
2.2.3 国内应开设而未开设课程 各高校认为药物经济学研究生阶段应该开设而未开设的课程排名前5的依次为模型课程(n=10)、药物经济学(高阶)(n=10)、健康测量/PRO(n=9)、系统评价/循证医学(n=9)和卫生技术评估(高阶)(n=9)。而未开设卫生经济学(n=1)、临床医学(n=2)、宏/微观经济学(n=2)等课程的高校较少。见图1。
图1 高校应开设而未开设药物经济学相关课程情况
2.2.4 硕士研究生能力要求及现状 各高校认为药物经济学专业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应该达到能力主要为能够独立设计一项经济学评价研究的能力(n=17)、统计分析能力(n=16)、系统评价能力(n=14)、预算影响分析(n=15)和系统评价能力(n=15);其他能力均有分布,只是数量较少,被认为应有能力最少的为职业规划和发展能力(n=4)。
各高校认为药物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最缺乏的能力主要是政策解读能力(n=8)、能够独立设计一项经济学评价研究的能力(n=7)、统计分析能力(n=6)及定价能力(n=5);而具备伦理、法律责任感和尊重的态度(n=1)和在机构中能够承担研究角色能力(n=1)等被较少看成毕业生缺乏的能力。见图2。
图2 药物经济学专业硕士生毕业应达到能力和仍缺乏能力比较(n=21)
本团队将国外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同样分为了6个主要研究领域。在这6个主要研究领域中,通过对比国内外药物经济学的课程开设情况,发现国外一流高校课程设置的数量和深度,较国内高校更加全面和扎实。相比国外,国内高校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培养中几个应当开设但没有开设的紧缺课程主要包括模型课程(如Markov模型、分区生存模型)、药物经济学(高阶)、健康测量/PRO、系统评价/循证医学和卫生技术评估等。见表5。
表5 国外3所高校研究生学位项目课程设置
在国内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培养课程设计上,本研究分析比较了国内外高校在“药物经济学评价”“健康测量”“统计与计量”“经济学相关”“研究方法论”“医学、药学、流行病学、政策”这6个方面课程的开设情况,国内高校在“药物经济学评价”类别上,多数高校仅开设了药物经济学这门课程,而仅有中国药科大学拥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在药物经济学应用及专题基础上,还开设了卫生技术评估、药物经济学评价模型高级方法、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健康测量等课程。在“统计与计量”这类课程的开设上,国内仅6所高校单独开设统计和计量课程,在“健康测量”这类课程,更是仅中国药科大学有所开设。而对比参与调研的3所国外高校,3所高校均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研究生专业技能能力方面,各高校认为药物经济学专业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应该达到能力主要为能够独立设计一项经济学评价研究的能力、统计分析能力、系统评价能力等,但现阶段,我国药物经济学专业硕士较为缺乏政策解读能力、能够独立设计一项经济学评价研究的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及定价能力等。
3.2.1 开设差异化、高阶的药物经济学相关课程 经调查,各高校认为目前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最大不足是课程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高校在药物经济学的6个主要研究领域都有开设相关课程,但其开设的大多为药物经济学、卫生/药物政策、卫生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缺乏药物经济学评价模型高级方法、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及药物经济学评价模型等高阶课程,而这些课程现阶段也仅中国药科大学有所开设。事实上,药物经济学相关课程内容在设置上应该满足知识丰富、涵盖面广、实用性和应用性强等基本要求[4],只有设计了完善的课程,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药物经济学评价等一系列知识,最终才能将药物经济学相关知识更好运用,满足科研或行业的需求。为完善我国药物经济学课程体系,我国有关高校应在提升药物经济学课程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在课程设置上,有关高校可研究国外高校药物经济学的课程设计思路,一方面直接开设更为高阶的药物经济学课程,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研究特长特色、相关研究生培养的项目及研究方向[5],在夯实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差异化课程,并适当增加药物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时,以逐步提升药物经济学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完善的药物经济学课程体系。
3.2.2 增设健康测量研究课程 药物经济学评估技术有两大基本内容,一个是成本,一个是健康产出。合理的界定和测量健康产出,对正确开展评估至关重要。不同于成本测量的明确性,健康测量是指通过医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健康进行主观和客观检测评价[6],鉴于健康检测评价的主客观性,选择合适的健康产出评估指标也会较为复杂,对于专业人而言,开展健康产出测量的相关工作具有一定难度,更何况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该课程,却开展健康测量相关工作者。鉴于没有系统学习该课程,他们在开展工作时不仅将面临健康产出测量指标选择上的困难,而且其最终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存疑。但现阶段,在当今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从需方角度来看,健康测量将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从供方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国内高校,仅有中国药科大学开设健康测量这门课,由此可见,我国在健康测量方面人才存在巨大缺口。因而在本团队看来,国内各大高校开设健康测量这门课程已刻不容缓,培养健康测量方面的人才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成为当下之急。
3.2.3 开设“学做”结合的梯度化系统评价类课程 在参与调查的18所国内高校中,38.8%高校认为药物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独立设计一项经济学评价研究的能力,结合我国高校在系统评价类方面开设的课程情况,发现国内高校仅中国药科大学开设了系统评价类课程。鉴于系统评价能力对于药物经济学研究生开展实际研究的重要性,建议各高校开设药物经济学系统评价类课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药物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知识接受度不高[7],而系统评价这类对于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有着较高要求的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各高校在增设系统评价类课程的同时,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即开设“学做”结合的梯度化教学模式。梯度化系统评价课程的设计,既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又重视课程的综合性[8],学生在梯度化系统评价的学习后,能够扎实掌握系统评价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采用“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促使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这个部分,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教师如何开展系统评价,课下学生会被要求独立完成某一特定主题的系统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研究生将系统评价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评价,从而逐步提升研究生独立设计一项经济学评价的研究能力。
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高校药物经济学课程开设情况,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药物经济学课程的数量和深度相对于国外高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也较为缺乏政策解读能力、独立设计一项经济学评价研究的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及定价能力,鉴于此,建议国内高校在课程开设方面,开设差异化,高阶的药物经济学课程体系,在系统评价课程的开设上,应注重其阶梯性与学生的参与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