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爱菊
田林县人民医院 广西 百色 533300
2020年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数据显示[1],目前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高达14.9%,终末肾脏疾病的患病率为0.1%,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维持性血液透析仍是终末肾脏疾病患者的主要透析方式。为此,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线”的血管通路极为重要,血管通路的循证对透析效果和患者长期存活有重要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挽救生命﹑延续生命的主要方式,血管通路是患者开展血液透析的主要条件,在血液透析中预防和控制血管通路不良事件的发生极为重要[2]。为此,临床需对患者开展有效的管理尤为关键。常规护理作为临床较常见的护理方式,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及专业性,难以保障护理效果,需极易更先进的护理干预措施。全程跟踪护理是临床上一项新颖的护理模式,具有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且具有人性化特点,能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异常状况,降低并发症风险,促使其快速康复,提升生活质量[3-4]。鉴于此,本文就全程跟踪护理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对血管通路血栓形成的预防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纳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6例,均源自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田林县人民医院收入,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13~92岁,平均(48.73±7.74)岁,透析时间5~20个月,平均(14.94±3.28)个月。研究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13~92岁,平均(48.82±7.52)岁,透析时间5~21个月,平均(14.98±3.27)个月。患者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待患者入院后与患者建立交流,向其常规发放健康宣教手册,指导患者自行阅读,并做好基础护理,开展出院指导,叮嘱患者定时复查,预防血液透析相关并发症等。研究组基于此接受全程跟踪护理,具体如下:
(1)首先建立全程跟踪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含主治医师﹑护士长﹑护理人员。主治医师负责修订护理方案,成员培训等;护士长负责指导﹑监督实施护理方案;护理人员负责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
(2)透析前护理:①健康宣教,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文化程度及认知功能给予不同的宣教措施。可为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发放血液透析相关知识宣传手册,指导其自行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操作流程,若存在无法理解的内容,由护理人员进行讲解;对于文化程度较差,认知功能低的患者,可采取PPT﹑短视频等方式介绍维持血液透析的流程,而后可开展情景模拟训练。②熟悉治疗环境,待患者娴熟掌握维持性血液透析流程后,带领其参观透析治疗室,介绍透析设备﹑抢救措施等,有效缓解或消除其不良情绪,提升其遵医行为。
(3)透析期间护理:①隐私保护,因中心静脉透析导管留置部位通常选择前胸部﹑颈部及腹股沟区域,与患者机体私密部位接近,为此,尽快完成导管留置及上下机操作,治疗期间避免闲杂人等进入;同时在机位﹑床位间添加隔挡等,有助于保护患者隐私。②不良事件干预,造瘘前指导患者每日于拟行造瘘侧手开展握橡皮健身球运动,有助于提升造瘘成功率,注意造瘘尽可能避免使用患者惯用手;对患者体重进行评估,保障患者血液透析期间体重增加≤1kg/d,每次超滤量不可超过体重的4~5%;使用钠超滤梯度透析法或低温透析;及时补充高渗葡萄糖,必要时给予升压药物,严格控制治疗期间水﹑钠盐的摄入,将透析钠浓度控制在138mmol左右,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4)透析后护理:①饮食指导,强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日常饮食管理,控制其每日摄入总热量为138.07~146.44kJ/kg·d,蛋白质摄入量为1.0~1.2g/kg·d,控制磷每日摄入量为800~1000mg/d;定时开展饮食相关知识讲座,并邀请既往饮食控制良好的患者讲解饮食管理经验,鼓励患者间相关沟通,分享应用管理体会;②不良事件管理,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穿刺,拔针时正确的压迫止血,静脉按压时间不可低于10min,动脉不可低于15min,确认止血后使用弹力带持续压迫止血;严格掌握内瘘使用时间,通常内瘘成熟为术后3~4周;保障局部切口清洁﹑干燥,若创口渗血较多,及时更换敷料,3~5d/次;使用四步按摩法避免血栓形成,即双手拇指横向重叠,螺纹面放置于血栓部位,其余手指置于对策相应位置助力,给予横向剪切力,拇指及前臂部主动用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凝血指标水平及生活质量。①不良事件包含:血管通路阻塞﹑伤口感染﹑血栓形成。②凝血指标水平包含: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③生活质量使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36)进行评估[5],包含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条目,分值与生活质量水平呈正相关。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后PT﹑aPTT指标均升高,且Fbg指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组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组间比较(±s)
组别 n PT(s) aPTT(s) Fbg(g/L)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28 11.43±2.23 12.53±1.96 30.78±4.25 31.73±3.54 3.36±0.72 3.09±0.79研究组 28 11.48±2.27 14.04±1.17 30.72±4.26 37.32±2.81 3.34±0.74 2.57±0.93 tχ2 0.083 3.500 0.053 6.545 0.103 2.255 P 0.934 0.001 0.958 0.001 0.919 0.028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组间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组间比较(±s)
组别 n 生理机能 躯体疼痛 精神健康 生理职能 精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对照组 28 19.87±1.68 6.24±0.62 13.79±1.16 5.89±0.56 12.06±1.13 5.43±0.49 4.59±0.42研究组 28 23.52±1.87 8.53±0.78 16.71±1.47 6.81±0.62 16.42±1.43 6.51±0.54 5.26±0.49 t 7.683 12.161 8.251 5.827 12.658 7.837 5.493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的改变,且压力也在不断增加,造成肾脏疾病风险呈逐年上涨的发生生长[6]。但患者的肾脏疾病处于终末期时,肾脏功能受损严重,甚至失去功能,进而导致机体内代谢的有毒物质难以排出体位,对机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血液透析是临床中较安全﹑简便的血液净化措施,其中维持性血液透析逐渐成为临床中挽救患者生命的常用方案[7-8]。该治疗方式能有效代替肾脏功能,将体内多余的电解质与有毒溶解清除,有效纠正肾脏衰竭所导致的代谢紊乱,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9]。但血液透析是一项动态变化过程,极易出现内瘘堵塞﹑感染等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同时长时间血液透析,会导致凝血功能该病,进而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再加之长时间透析患者极易出现不良情绪,导致生活质量降低[10]。
以往临床主要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虽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认知程度,改善心理状况,但这种护理缺乏针对性﹑专业性,并不能减少血管通路发生异常情况的风险[11]。全程跟踪护理是一项从生理﹑心理等方面对患者开展全面﹑全程干预的护理干预措施,其根据患者的临床需求﹑心理状况等因素,制定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协助患者掌握疾病知识,强化其自我管理意识,有助于提升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Fbg指标均降低,且PT﹑aPTT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详于透析前给予有效的健康宣教,促使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熟悉治疗环境,减少应激风险,保障治疗的顺利开展。透析中与透析后积极针对并发症给予针对性干预,降低血栓形成及相关并发症风险,同时给予饮食干预,加强营养供给,提升机体抵抗力,有助于提升生活质量。除此之外,全程跟踪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提升其自身职业能力,不但能对患者开展全程﹑全面的护理措施,还能根据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状况及不良事件风险,及时给予控制与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血管通路血栓形成的风险[12]。
总而言之,将全程跟踪护理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能有效降低其血栓形成风险,改善凝血指标,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