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智柳 ,张宇轩,王德文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以居民个人身心健康过程的规范和科学的记录,贯穿居民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以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1]。流动人口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都相对薄弱,针对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建立无疑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早已被列为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重要服务之一[2]。建立健康档案有助于降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成本和预防传染性疾病[3]。尽管目前学界对流动人口健康档案问题已经开展了不少研究,但在研究内容上大部分都将“不清楚是否建立健康档案”纳入“未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分析[4-6]。同时,从各地方健康档案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如何正确建立健康档案和有针对性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7-8],因此,有必要从各地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了解差异。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也提出各地要充分认识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重要性,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与各地适宜的健康档案管理机制。截止2017年末,流动人口仍占总人口的17.6%(共2.44亿人)[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人口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福建省作为东部沿海省份,也是我国人口流入的重点区域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源源不断的流入。截止2016年9月30日,福建省流动人口总量为590.72万人[10]。准确把握该地区人口流动健康档案建立状况对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基于2018年福建省6020名流动人口的随机抽样样本,对健康档案建档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国家基本卫生公共服务相关政策以及“健康福建2030”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本研究选取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2018年调查中福建省流入人口数据。此项调查采取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概率抽样方法进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抽样。于2018年5月随机抽取福建省9地区市1个特别行政区、共46个区(市、县)、85个居委会和72个村委会,非本区(市、县)户口且年龄≥15岁的流动人口,共7000名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选取的是在福建省居住≥6个月的流动人口,有效样本数为6020人。
通过选拔基层业务骨干作为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以确保能够准确和统一的理解调查内容。调查员直接访问被调查对象并填写个人问卷。调查员负责对所填问卷进行自查,调查指导员负责审核以保证问卷的完整性和逻辑关系。本次调查问卷使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2018年调查问卷中的个人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家庭月总收入、是否签约家庭医生、调查点类型等。被访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将问卷中健康档案分为未建立健康档案、不清楚是否建立健康档案和已建立健康档案,并分别赋值为0、1、2。
本研究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回归等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 <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福建省6020名流动人口中,男性3221人(53.5%),女性2799人(46.5%);年龄15~80岁,平均年龄为(36.8±10.20)岁,其中15~34岁2795人(46.4 %),35~49岁2530人(42.0%),≥50岁695人(11.5 %);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214人(20.2%),初中2904人(48.2%),高中或中专1171人(19.5%),大专及以上731人(12.1%);户口类型为非农业2893人(48.1%),农业3127人(51.9%);家庭月总收入≤5000元1482例(24.6%),5001~10000元3474例(57.7 %),≥10001元1064例(17.7%);未签约家庭医生5129人(85.2%),不清楚是否签约674人(11.2%);调查点类型为居委会3558人(59.1%),村委会2462人(40.9%);流动范围为跨省3304人(54.9%),省内跨市1789人(29.7%),市内跨县927人(15.4%)。
6020名流动人口中,建立健康档案者1228人,建档率为20.4%,未建立健康档案者4022人(66.8%),不清楚是否建立健康档案者为770人(12.8%)。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家庭月总收入、是否签约家庭医生、调查点类型、流动范围的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建档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的特征显示,女性、年龄35~49岁,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户口类型为非农业、家庭月总收入≥10001元、签约过家庭医生、调查点类型为居委会、流动范围为省内跨市的福建省流动人口的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较高,随着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月总收入的上升,建档率也相应增加。
表1 福建省不同特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状况比较
以健康档案建立状况为因变量(0=未建立健康档案、1=不清楚是否建立健康档案、2=建立健康档案),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类型、家庭月总收入、是否签约家庭医生、调查点类型、流动范围为自变量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本地已建立健康档案者相比,男性、年龄≥50岁、小学及以下文化、农业户口、家庭月总收入≤5000、未签约家庭医生、调查点类型为村委会、流动范围为跨省的流动人口末在本地建立健康档案的可能性更高;同时,年龄≥50岁、农业户口、家庭月总收入≤5000、未签约家庭医生、调查点类型为村委会、流动范围为跨省的流动人口不清楚是否在本地建立健康档案的可能性更高。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低、年龄≥50岁、农业户口、家庭月总收入≤5000、未签约家庭医生、调查点类型为村委会、跨省流动的男性流动人口是福建地区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设的薄弱人群,应该是今后重点关注与服务对象。另外,研究结果提示,签约家庭医生对健康档案的推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2 福建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情况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的主要内容。本次2018年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流动人口的健康档案建档率较低,仅有20.4%,这显然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提出的到2020年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80%的目标相比有很大的差距[11]。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有45.1%流动人口未建档且未听说过和12.8%流动人口对是否建立健康档案并不清楚,这表明这部分流动人口不了解也不关心健康档案的建立。由此可见,福建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设工作仍有待提高,亟待重点关注。
3.2.1 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点类型、流动范围是福建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的基本影响因素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流动人口中,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建立健康档案,这与尹勤等[12]研究结果相一致。其可能原因是女性普遍比男性有更多的卫生服务需求,因此更倾向于建立健康档案。年龄在35~49岁的群体建档率较高,而年龄≥50岁的群体建档率较低,这与黄倩雯等[13]研究结果相一致。不同的户口类型和调查点类型也对福建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建立有显著影响,户口类型为农业的流动人口建档率要低于非农业流动人口,这可能是因为与非农业户口流动人口相比,农业户口流动人口更容易处于城市中边缘化地位,因而对建立健康档案相对被动有关[14]。调查点类型为居委会建立健康档案的情况好于村委会,与郭显超等[15]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设备和卫生人员的配置方面相对有优势,因而,针对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工作开展情况要好于乡镇卫生院。从流动范围来看,省内跨市的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较高,与刘雪薇等研究结果相一致[16],其可能的原因是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越小,其对流入地的健康相关政策更加熟悉,因而建立健康档案的意愿更高。
3.2.2 社会经济地位和签约家庭医生是福建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的重要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地位方面,与在本地建立健康档案的相比,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流动人口未在本地建立健康档案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大专及以上的流动人口,这与李相荣等[17]研究结果相一致,其可能的原因是低学历的流动人群健康素养较低,因而对建立健康档案的意识相对薄弱。家庭月总收入对福建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建立有正向的作用,随着收入的增加,流动人口建档率越高,其可能的原因在于收入较低者关注更多的是自身的收入问题而忽略疾病风险,而经济水平越高的流动人口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此外,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对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建立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签约过家庭医生的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比例最高,为82.1%。这可能与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成了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一起签约的“三师共管”团队服务链模式有关[18],因而家庭医生更加关注健康档案相关工作内容。
流动人口的健康档案建立是实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障。同时健康档案也是贯穿全人群整个生命周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为加快福建省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建议如下:
3.3.1 福建省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工作
由政府主导和提供财政、政策等方面支持,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参与配合,对受教育程度低、户口类型为农业、家庭月总收入低、未签约家庭医生、调查点类型为村委会、跨省流动的男性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设的薄弱人群予以重点关注,并加大对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资源投入。此外,还建议推进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跨地域间电子健康档案的互认机制,实现“一地建档、多地使用,再次流动、实施转档”,以真正发挥健康档案的利用。
3.3.2 应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中的作用
流动人口的家庭医生签约状况首次纳入了此次问卷中,调查结果也显示流动人口签约家庭医生对建立健康档案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将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将两项工作共同开展以提升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建档率。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的“健康守门人”功能[19],加强家庭医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服务态度的提升,以增强流动人口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家庭医生可根据流动人口的身体状况、卫生服务需求等情况定期向他们发送健康相关的信息,以提升流动人口健康档案服务利用的意愿,从而提高他们的建档率。同时通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企业等场所向未建档以及不清楚建档的流动人口定期举办健康档案以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咨询活动以提升这一人群的建档意识,逐步实现福建省流动人口建档率的提升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