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年评弹人才培养策略

2022-04-19 10:29:04柳涛
剧影月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书场高级职称前辈

■柳涛

青年评弹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评弹存亡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评弹事业还是相当重视的,譬如增强了扶持力度,增设了很多乡镇和社区书场,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全市范围内已有一百五六十家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书场,各种节庆和比赛活动如评弹艺术节、中国曲艺牡丹奖及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家的评审等层出不穷,演员的获奖机遇增多了,使我们对评弹事业的前景似乎增添了信心和希望,但同时也使我看到了由此而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有些领导和单位认为只要多开几家书场,多参加一些重大活动和比赛,多获几个奖项,多评一些高级职称的演员就万事大吉了。他们甚至乐观地认为评弹正走出了低谷,甚至认为呈现了一片大好形势。在这种思想和观念的指引下,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大家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面子工程上,以体现领导和单位的政绩。而我们的一些青年演员也热衷于参加这些活动和比赛,认为唱好一只开篇或说好一回书就能中大奖,就有机会申报高级职称。纵观评弹界这些年来获奖人数确实很多,高级职称演员也屡见不鲜,这虽然是好事,但是仔细思量他们的艺术水平和基本功底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和前辈名家的差距有多大?这就很难说了。在这里,我这个小小演员没有资格去评判,更没有水平去分析这些奖项对评弹事业所起的作用。但是我可以直言指出,如果一个演员光凭一回书或一个小节目就获得了荣誉,就感觉自己了不起,似乎认为自己浑身都是艺术、都是本领,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态和表现。我亲眼目睹了某些青年演员为了要获奖,在一个不足二十分钟的节目里花了不少精力,四面请教老师,练习说唱,应该说在这个节目上确实是有了提高,这也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其演出的其他书目水平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这说明一个节目质量的好坏不能说明你的全部。一个演员的艺术水准也绝不是靠一回书或一只开篇就能混迹一生,而是要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实践,才能逐渐积累而获得成功。所以这种喜抄近路、好走捷径、贪图虚荣、名不符实的作为和风气是万万不可有的。一次两次的获奖绝不会成为评弹演员一生满足的资本,因为短期行为是不可能造就出评弹事业的优秀人才。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好一位青年人才呢?评弹演员也只有通过对长篇书目的长期研究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艺术水平,才能在艺术的整体上得以提升和发展而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位前辈名家所形成的流派和唱腔都是在其演出的长篇书目中形成的,他们的说表风格、表演技巧、弹词唱腔都是以书中的情节和人物中衍生出来的。演员只有通过长篇的演出才会真正懂得怎样才能说好书,才能全面地、深入地、正确地发挥评弹艺术特色,这是任何中短篇所达不到的。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甚至是历尽磨难和痛苦的漫长过程。记得评弹大家张鉴庭老师曾对青年演员说过他自己经历的一段往事,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评弹演员要想走红必须要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经受考验。他自认为在江浙各地的书坛已有些名声,也有了立足的资本,进入上海问题不大,虽然心有余悸,但还是有些信心,谁知事与愿违,一次次地走进上海,都没有受到上海听众的认可和欢迎,甚至一次次地“跳槽”。他六进上海,竟“漂走”六次,于是他狠下决心不断地找出自己的问题和失败的种种原因,下苦功、勤磨练,进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实践,终于找到了感觉,当他第七次再度走进上海,竟一炮打响,轰动上海滩,创造了流派唱腔“张调”,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张派艺术,成为一代评弹大家。又如评弹大师蒋月泉老师,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已很有名望,特别在唱腔上已逐渐形成流派。但是他总感觉在说表艺术上还很不够,特别听到了一位评弹名家对他的评价“小人戴大帽子”,使他感到非常震撼,但是他没有气馁,也没有丧志,而是不断地探讨研究说表艺术,虚心向前辈艺人学习,通过一次次地实践,终于找出症结,使他以后的说表让人刮目相看,并与他的蒋调唱腔融为一体,成为最受人喜爱的蒋派艺术。前辈的经验深刻的告诉我们青年演员要成材必须要通过长篇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找出自己的短板,刻苦修练,加强基本功锻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会有所成就而达到理想的目的。这是评弹艺术发展的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法这条规律。

当今评弹界的青年演员成才的固然存在,但是也有某些青年演员对待长篇演出不够重视,热衷于中短篇,总想花少量的精力而获取丰厚的利益。对待长篇书目,既不进行整理,更谈不上创新,把长篇演出仅仅看做是为了吃饭,演出不认真,混日子,三年一本“老大学”,有的甚至十年也没有新的书目,致使长篇演出质量下降,书目贫缺,这样地对待评弹事业能成为青年才俊吗?能攀登艺术高峰吗?显然不能!

有些领导说我们现在强调传承就是说明重视长篇。其实到底重视了多少?青年演员演出长篇你听了多少?有哪一个评弹团体把长篇的整理和创作放在议事日程上?据我所知,有些人把长篇演出只是为了完成场次的指标,能向上有所交代罢了。平时很少有领导到码头上或社区书场去关心演员的演出质量和听取观众反映。对演员在外演出的情况一无所知。对有些演员的不良反应如演出迟到、台上马马虎虎、甚至说一些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语言等等,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错误地认为长篇演出是演员自己的事,节庆比赛才是领导关心的事,他们只爱做锦上添花之事,不愿意做雪中送炭之事,只重视所谓的政绩,只顾眼前而不认真考虑评弹事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还有人说长篇不能参加比赛,无法获奖,这又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长篇为什么不能参加比赛,为什么不能获奖?我曾听我老师说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举办过新长篇书目的比赛,也组织专家看长篇脚本,听长篇演出,或在长篇书目中挑选五回书目进行评审。只有这样才能看得出一个演员真正的艺术水平。如果每次评审只听15 分钟或20 分钟,那是很不够的,也无法真正体现这位演员的真实才华。除此,在抓长篇书目中,为了帮助青年演员提升技艺,也可组织一些专家老师有计划地深入到书场去观摩他们的演出,通过座谈或一对一地辅导,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猜你喜欢
书场高级职称前辈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现代苏州(2021年1期)2021-09-10 07:22:44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黄埔(2020年4期)2020-08-13 03:24:36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看各省职业农民如何拿到高级职称
今日农业(2019年15期)2019-09-03 01:08:58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杭州(2018年43期)2018-11-28 01:17:36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14
中美两国图书馆员高级职称评审机制对比研究
扬州书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与发展前景
上海 率先实施高级职称全行业评审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0
扬州评话书场的模式、运营形态及多重关系
价值工程(2014年30期)2014-11-10 05: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