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创作与平民英雄塑造
——以新编现代京剧《挂云山》为例

2022-11-09 05:40:16赵倩
剧影月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秀兰音乐创作唱腔

■赵倩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作为“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演剧目之一,由石家庄市京剧团创排的新编现代京剧《挂云山》,讲述了抗战时期河北井陉“挂云山六壮士”之一吕秀兰从一个“童养媳”成长为一名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该剧通过“救助伤员”“立志参军”“发动群众”“乔装锄奸”等情节的塑造,将平民英雄思想与行为的转变及其与时代的互动呈现在了舞台上,讴歌了抗日英雄的崇高形象及其体现出的伟大抗战精神。

该剧由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王青执导,王景恒编剧,唱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等均为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知名业内专家。该剧担纲主演的为石家庄市京剧团的优秀演员张伟欣、吴佳明、范闪闪、王亚东、李坤珊和张盛超等,可谓阵容强大、实力不容小觑,也让该剧的艺术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

戏曲作品的成功,离不开编剧、导演、音乐及舞美等多方因素的共同努力。其中,戏曲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标识剧种特点、建构审美体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衡量戏曲作品艺术水准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认为,此次《挂云山》的戏曲音乐创作,在以下几方面推动了该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

首先是唱腔设计。毋庸置疑,唱腔是戏曲音乐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该剧从生活、救人、抗日等多个角度为秀兰设计的唱腔,以其或细腻深情、或慷慨激扬的风格,通过演员扎实、全面的演唱,充分再现了秀兰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高度。许多唱段,都让观众为之动容。如第四场,在栓柱娘同意她参见八路军之后,唱腔音乐的设计节奏明快、高亢明亮,十分恰当地表达了秀兰对未来的憧憬与全心全意保家卫国、抗击敌人的信心。正如她所唱:“千里太行春雷吼,救危亡驱敌寇,挂云山战地黄花竞风流……”,正是此时她心情的写照。另外,在唱腔形式的呈现上,“二重唱”的唱腔设计也是该剧的亮点,这种演唱形式来自于西方的歌剧艺术,这种两个声部的唱腔写作,能够很好地将不同角色的内心活动并置,让人物的演唱和表演,更具戏剧性。如在第三场,王区长来到家中劝说栓柱娘同意秀兰参军时,栓柱与娘的二重唱也很好地呈现了二人此刻的心理活动:不希望秀兰去参军,生怕她一去不复还使得家族断了血脉,但是面对区长的亲自求情又不知如何是好。同样,在“锄奸”一场,栓柱因一时着急而险些把“锄奸计”说漏嘴,此时秀兰和栓柱的二重唱设计,很好地表现了两位人物的心理活动:栓柱惊慌失措、后悔莫及,秀兰暗自想办法化解危机。此外,栓柱娘和栓柱的角色也有不错的唱腔设计,不仅发挥了演员的自身特点,也符合剧中人物的形象:栓柱,一个唯唯诺诺、缺乏主见的青年人,什么事儿都要“听娘的”,但是在秀兰的感召下,同样做出了超越自己的改变,成为一名抗日的积极超分子,助力八路军惩处了叛徒;栓柱娘,虽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家长,但是在关键时刻却能表现出深明大义的气度,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农村老妪形象。

其次是伴奏写作。该剧的唱腔伴奏设计,同样使用了京剧文武场与西洋交响乐队合作的伴奏形式,这是近年来中国戏曲音乐创作的大趋势,尽管不少专家学者不赞成戏曲音乐的“交响化”写作,认为它破坏了戏曲音乐的戏曲性特征,但笔者认为,中西乐队并不是不能融合,而在于音乐设计和作曲家们艺术水准及其配合是否得当。且不说京剧音乐家朱绍玉多年来为京剧及各地方剧种所做的成功音乐创作,就是笔者近期所观看的锡剧《董存瑞》《云水谣》等,在音乐设计上同样把中西音乐的融合做得可圈可点,给观众带来了不限于传统唱腔的、文武场的、更为多元的听觉体验。总得说来,较好的中西乐队融合,其音乐层次丰富、音色饱满,各声部音色、音量配置达到合理与均衡:或主奏乐器“独白”,或某一类乐器“和鸣”,或是不同声部“你进我出”“你繁我简”(这是中国传统器乐合奏的艺术特点),或是文武场的“大合唱”(合唱与齐唱不同),从而能够从更为立体、饱满地服务于“拖腔保调”、人物塑造、情节烘托等基本需求。同时,从观众的层面来看,还能让其审美体验因丰富的音乐听觉而获得而进一步深化,因多元风格和场景化的音乐设计而使心理活动紧紧合于戏剧结构的进行和情节的铺陈,不至于因某些场景的突然“无声”而“跳戏”,产生心理体验上的落差。

第三是配器的写作。戏曲音乐的设计在引入了专业作曲家或作曲技法之后,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整部剧的音乐在器乐艺术化的程度上,更进了一步。也就是说,乐队的演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托腔保调”的基本任务,而是在演奏和织体写作上,使观众的听觉审美更为立体和丰富,甚至一些伴奏可以作为单纯的器乐作品进行欣赏。在本届京剧艺术节上,绝大部分的戏曲音乐创作都体现出很好的配器水平,《挂云山》的音乐创作也不例外。如在开场处,几小节时长是单簧管独奏,旋律悠长、深情婉转,直击观众心脾,随后大乐队进入,音乐轻柔、悠扬,让观众在一种充满了希望的音乐语境中进入到对戏曲表演的期待,同时,也为全剧的音乐风格定下了基调。在唱腔的伴奏形式上,该剧的京胡主要采用了随腔伴奏的形式,而乐队的伴奏并未“抢戏”,只做简洁的节奏性或低音铺垫式演奏。如秀兰痛斥李大奎的汉奸行径及其罪恶时,除了京胡随腔伴奏其唱腔,伴奏乐队中贝斯、大提琴等乐器一直以轻微但有力的持续低音跟随着唱腔,同时在唱段中间或结尾等关键位置以中强的力度断奏处演奏唱腔旋律音符,以起到填充伴奏织体、坚定人物语气、凸显人物形象、烘托故事情节的作用。如此的伴奏形式,一强一弱、一明一暗,张力十足,听之过瘾,令人振奋,印象深刻。

最后是场景音乐的创作。场景音乐在人物形象塑造、剧情的发展中也发挥这重要的作用。该剧在场次切换、人物心理活动及其他行为中还有着丰富的场景音乐设计。如第二场与第三场的连接,便是十分典型的交响乐写作。前场结束的情节是娘坚决不同意秀兰加入八路军,秀兰因此而蹲在地上哭了起来,气氛凝重,此时的音乐是以弦乐组和管乐组合奏而出的舒缓深沉的旋律:小提琴组以中速演奏,旋律起伏不大,音域集中在中音区,但呈略带紧张不安的情绪;大提琴、贝斯及管乐组则在低音区“徘徊”,主要以长时值的和弦音为主,声音厚重,与高音旋律形成了不太和谐的张力,共同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第三场开始,便是栓柱的演唱,他同样是基于对秀兰作为“童养媳”但却不守本分持有不解与质疑,暗含着与栓柱娘相似的态度。因此,这两场戏之间,低音声部分量凸显,其实是以令人不安、焦虑的听觉效果让观众进一步体会封建思想对百姓观念影响,凸显了秀兰的成长之路是多么的艰辛。再如秀兰在党旗面前宣誓时,音乐舒缓辽阔、庄严神圣,让听众也不禁激动万分,十分贴切地表达出经过战火洗礼和生死考验的平民英雄成为中国共产党员那一刻的严肃、感动与幸福。

应该说,该剧通过多元的音乐创作,完成了对吕秀兰这位平民英雄的崇高形象的塑造,也完成了对戏曲音乐功能的表达。希望,该团队能够在今后的演出中,进一步打磨,在唱腔及表演上更上一层楼,使其成为能够长久流传的艺术精品。

廖奔曾说:“戏曲体现的是正向的道德导向,它把历代淘洗积淀而成的传统道德意识作为创作出发点,以之为准选择题材和确定价值评判标准,将其转化为舞台形象,从而进行传统伦理的宣示与传播,使自身成为传播的重要链条,传统伦理道德中有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所体现的崇高精神、爱国情怀、善良人性、优良品格、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该剧以京剧艺术讲述了英雄人物的成长经历与感人故事,正是对其中的中华民族宝贵财富的艺术书写,它向今天的观众再一次重申了这样的主旨:正是因为有了英雄和无数先烈们的倾力付出、舍生忘死,才有了我们今天安定、美好的生活,更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抗战胜利的浴血斗争中的核心地位。

猜你喜欢
秀兰音乐创作唱腔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 06:28:40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黄梅戏艺术(2020年1期)2020-05-14 13:48:54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黄梅戏艺术(2019年4期)2019-12-30 06:11:06
秀 兰(短篇小说)
夜郎文学(2019年1期)2019-11-20 03:57:03
秀兰的爱情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戏曲研究(2019年1期)2019-08-27 02:22:08
秀兰的爱情
小小说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4:50:59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 03:10:30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