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东进 钱志强
人物溯源法旨在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解读,建立起自我和人物的情感衔接平台,深入挖掘情感触发点,追寻探究作者情感之源,思考作者写作旨意,促进作品情感解读。本文就以苏教版必修四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借助人物溯源法,衔接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情感传递,呈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培育的优化路径。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节选部分,主要叙述了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鞭刑和受刑后的场面,以及他的养父克洛德、爱斯梅拉达及观刑群众等对他的态度。塑造怎样的人物,怎样塑造人物,这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塑造小说主要人物时,雨果遵循美丑对照原则,形成极大的反差,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本文人物教学溯源法导读模型图如下:
图1
通过“美丑看台”对人物进行分析,可以明辨善恶两极,以爱斯美拉达为核心的善的代表,通过喂水的举动感化了伽西莫多,从而促使了个体到看客群体的人性复苏;另一方是以神甫为代表,通过对养子伽西莫多的教化,让其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看客们是受神甫教化的群体,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安于现状,便于管理统治,形成他们眼中乐见的社会常态。这一看台上,体现雨果人道主义理想的外美内美的爱斯美拉达,感化了外丑内丑的伽西莫多,使其走向了人性的复苏。
1.伽西莫多的心路历程——情感密码源
教师要进行思维引导:伽西莫多是怎样一个人?他如何会成为这样的人?他怎样完成自我救赎?伽西莫多的思想从蒙昧到苏醒是有迹可循的:从起初被推举为“愚人王”“被簇拥着上台”并“不知怎么回事”;到现在被抓并押上刑台仍“不知怎么回事”;直至鞭刑才似乎明白怎么回事,而开始扭曲身体来反抗;面对观众的咒骂还“不知怎么回事”;当他看到“救星”克洛德出现时,心理有说不出的欢喜,但随着神甫的离去,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在接受鞭刑干渴讨水喝,受尽了嘲笑,他的内心似乎苏醒了;直到爱斯美拉达走上刑台,他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接受来自受害者的“报复”,他别无选择!但是他错了,那个最不可能给他水喝的人恰恰在众人的不解中走向刑台,喂他水喝!至此伽西莫多心灵的感化水到渠成,“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从“一滴水”到“一滴眼泪”,伽西莫多从蒙昧状态到落下眼泪,人性在那一刻苏醒,他彻底明白了是非善恶,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2.伽西莫多的性格成因——社会密码源
人的蒙昧源于时代的教化,还有人物悲惨的际遇,伽西莫多也不例外。伽西莫多是神甫收养的孤儿,是离神甫最近的人,从小深受神甫的思想影响,是神甫教化最为“成功”的人!伽西莫多所有的认知和蒙昧均来自神甫,他起初的样子是神甫希望他成为的样子——神甫利用这一点让伽西莫多去完成他所不能完成的意愿——他光鲜的外表下的邪恶念想,比如挟持爱斯美拉达。当劫持爱斯梅拉达的事情败露后,作为伽西莫多的养父、背后主谋的他却让伽西莫多承担了所有的罪名,让我们看到了其虚伪阴险、道貌岸然的一面;在看到伽西莫多接受笞刑却无动于衷,又看到了他狡诈狠毒、冷漠无情的一面。这些与他神甫的身份完全不相符,简直可以说是人性丑恶的标本。伽西莫多的人性所表达出的力量,在于经历了神甫的“背叛”和爱斯美拉达喂水事件后,他的“眼泪”传递出了人性复苏,同时看清了神甫的真面目,并从神甫想让他成为的样子里挣脱出来,这是难能可贵的。
3.伽西莫多的苏醒元素——人性密码源
伽西莫多从蒙昧挣脱出来的标志是他“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伽西莫多流下眼泪的时机很关键,是在他最亲近最信任的人抛弃他之际,他已经彻底绝望之时,由一个让所有人意外、最不可能来的人完成“救赎”,反映了关爱的力量,善良带来的震撼力量:严酷笞刑他没有落泪,看客咒骂他没有落泪,甚至被神甫抛弃也没有落泪,所有的经历与影响都未让他落泪。这些强硬的方式,没有使伽西莫多屈服。而在爱斯美拉达给他水喝的一瞬间,他落泪了,他的眼泪反映了什么?是情感的复苏!与其说是爱斯梅拉达喂水的善举,感化了伽西莫多,促使他人性复苏,不如说是行刑过程,伽西莫多逐渐认清周围人的面目,在这强烈的反差之中形成冲击,触发了最本真的情感反应。在小说中,当爱斯梅拉达被人陷害要实行绞刑时,他奋不顾身救爱斯梅拉达;当他看透了克洛德的虚伪狡诈、阴险狠毒时,把克洛德从钟塔的塔顶推了下来。这些说明他内心具有了真实的是非善恶之分。
雨果笔下的观众是极具代表性的,把中世纪人们的劣根性和从众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群人愚昧无知、无聊庸俗、麻木冷酷、缺乏同情心。在中世纪,人性善的一面被遮蔽,人类的劣根性暴露无疑。这种无知和缺乏应有的善良,已经在童真无邪的孩子心中种下了邪恶的种子。课文第16段、第29段描写妇女、姑娘与孩子的笑与报复就是很好的体现,作者借助这一原本是弱势群体的表现,有力地刻画出“中世纪人民”的无知和缺少悲悯情怀,“观众”的无端哄笑、咒骂、憎恨,把别人的受罪当作娱乐、嘲笑怒骂别人的痛苦、落井下石的变态心理,这些都源于从众心理的外化,构成社会转变和前进的惰性力量。
而后由爱斯美拉达所喂一滴水的善举,加上部分看客良知未完全泯灭的推动,在美和善氛围的感召下也被唤醒,选文文末:“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使得人们善的一面呈现出来,便有了现实意义,从伽西莫多的个体意识苏醒延伸到群体意识复苏,善良在瞬间得以传递,折射出群体人性光芒,这是社会转变的希望,通过这样的刻画叙述,呈现出作者的美好愿景。这是雨果创作中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见,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运用人物溯源法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师生借助课堂讨论,融入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探寻作者的思维意识流向,追溯文本所表达的“真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探究能力,尤其是拓展了学生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