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龙梅
微型小说讲究短小的篇幅、奇特的构思、凝练的行文、于小中见大世界。如何引领学生感受这些特点,体会微型小说奇妙的艺术境界就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和亮点。下面,我们就以于松建、虞大明执教的《在柏林》为例,谈谈两位特级教师是如何在课堂开头、中间、结尾引领学生感受微型小说奇妙的艺术境界的,他们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于松建老师的导入不仅定下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更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他在课前出示了两组词语, 要求学生读一读这两组词语,分别能想到什么,并选择最喜欢的一组进行交流。
第一组
第二组
稍作思考后,学生有了自己的答案。选择第一组的同学原因不外乎是让他们感到舒适、心中温暖、自由自在。选择第二组的同学想到战争、可怕、家破人亡、血流成河。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于老师展示了第一组词语接下来的画面却是警报!海啸来临!看着海水淹没了海边的楼房、椰树,孩子们惊讶得合不拢嘴,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有了前车之鉴,孩子们不太敢坚持第二组词语想到的画面了。有位同学猜测第二组词语接下来可能是半夜围着篝火跳锅庄,唱歌跳舞。看得出学生的猜测开始美好起来。事实确实如此,第二组词语接下来的画面是礼炮轰鸣,烟花四射。于老师小结道:“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文学艺术创作中,都需要来点这样的意想不到。而就是这样的意想不到,往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
带着于老师的这份提醒,学生走进了课文的学习。我想,对接下来教学中将会出现的一个个反转,一个个意想不到,在情感上孩子们已经有所准备,在思维上甚至觉得理应有变,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也就不言而喻了。
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虞大明的猜想不是让孩子预设下面的情节,推理事情的发展,而是大胆猜测前面遇到的疑惑。
在读完第一自然段之后,学生陆续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车厢里见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②这个老妇人究竟在数什么?③为什么身体虚弱的老妇人数数的声音大得能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这时,虞大明老师从自己的习惯说起,传授一种学习方法。“当我的脑海里产生问题的时候,我不先往下读。我会先干嘛?我会先猜。然后我带着猜想的答案往下读。当我发现我的猜想跟故事情节的发展差不多时,我会很兴奋。当我发觉我的猜想与故事情节发展不一样时,我不是很失望,我会更兴奋。这就是微型小说它的魅力所在。这种阅读很爽,叫边猜边读。想不想尝试一下?”在虞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一猜老妇人在数火车驶过多少个站;学生二猜男子都去当兵了;学生三猜可能要去一个地方做女佣;学生四猜老妇人很痛苦,用虚弱的声音喊一二三,是可以盖过车轮声的。孩子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有些甚至与课文内容相去甚远,但合情合理。虞大明不急着表态,而是安慰孩子,如果能全部被猜中,这就不是小说,更称不上经典小说,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在看过第二、第三自然段之后,同学们的笑容不见了,问题一猜中了,问题二应是老妇人在数战斗中战死的儿子,问题三应是这个老妇人神志不清,非常痛苦,声音反常,很大。文章读到这里,后背让人凉飕飕的,孩子们沉浸在作品的痛苦中。但跳出作品,同时也为自己感到兴奋,因为他们只猜中了一个,他们读到了经典。
虞老师带领学生边猜边读,无论猜中猜不中,孩子们都没有输的挫败感,而是一种乐趣,一种对经典的敬意,我想这种教学方法远比苍白地告诉孩子“这是经典小说”来得有力,这是孩子们用自己的“失败”证明来的经典。这就是虞大明老师的高明之处。
虞大明的《在柏林》这节课,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他对文章结尾的教学,方法独特,让人意犹未尽,拍案叫绝。 因为孩子们没有预习,对文章并不熟悉,即使学了一至三小节,也不知道结尾是什么。此时,虞大明老师别出心裁,出示了四个结尾,让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①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②车厢里一片寂静,唯有老妇人的“一、二、三”仍在不时响起。③车厢里都安静了。不一会儿,老妇人又开始数了:“一、二、三、四”。④让所有可怕的战争早日停止吧!
虞老师先引领学生采用排除法,挑出最不可能的结尾。有了之前的教学,孩子们感受到,这篇文章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从头到尾都是以小见大,都是侧面描写战争,所以不可能出现第四句喊口号似的结尾,孩子们异口同声排除。接下来就出现了两种分歧,一部分人选③,一部分人选②。选③的认为,比之前的那个“一、二、三”多了一个“四”这是对战争的控诉,这就是指有去无回的她的丈夫。战争太可怕了。只可惜,这个最像结尾的结尾不是原文结尾,而是虞大明老师自己写出来的。选②的同学言之凿凿,因为可以和文中的开头构成首尾呼应,老妇人的声音不时响起,也就意味着她的悲伤在延续,痛苦在延续,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只要战争不止,带给人类的痛苦就不会停止,合情合理。当学生得知这也不是原文结尾时,惊呆了,这个是虞大明老师的学生写的,不可思议。所以,只有一个结尾,那就是①。有了这两句话的选择错误,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斗志,这时,学生再重新审视①,充满了主动性。它究竟好在哪里?经典在哪里?此时,虞老师再趁机引领学生跳出作品,看问题。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车厢外,战争仍在进行。只要战争不停止,整个家园,整个世界都会静得可怕,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此时无声胜有声,虞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引领学生看到了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让和平之花开满全世界。
除了开头、中间、结尾处提到的这些亮点,整个课堂还有很多亮点之处。比如,于松建老师以《桥》的结构迁移引领学生发现《在柏林》的结构之美,虞老师多次创设情境,以视频、歌曲作为背景,在课堂高潮部分插入一首深情的歌曲《Tell me why》和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来引领学生体会战争的伤害,震撼心灵。
总之,微型小说故事内容悬念百出,跌宕起伏,需要教者环环相扣的预设和安排,才能引领学生感受到它的“精”“巧”‘绝’,才能带领学生感受“柳暗花明”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