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科院“企业成本”调研“中小微企业发展与成本情况”专题组
内容提要:中小微企业是稳住我国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是稳定就业、繁荣经济、促进创新的重要保障。在2021 年疫情持续反复和多点冲击下,特别是在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原材料成本大幅攀升、国际航运费飙升、出口严重受阻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处境较为艰难。在中国财科院2021 年“企业成本”调研“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成本情况”专题调研过程中,通过实地考察、书面调研及线上问卷访问,调研组发现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经营难、融资难、出口难、用工难四大难题,并据此提出了着力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的对策建议。
中小微企业是稳住我国经济基本盘的重要基础,是稳定就业、繁荣经济、促进创新的重要保障,其生存发展状况不仅事关“稳就业”,事关构建“新发展格局”,更事关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持续出台了系列财税金融政策,大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创新创业等政策,着力支持和全面推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然而,在2021 年疫情持续、多点散发、反复冲击背景下,特别是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航运费飙升、出口严重受阻、大面积拉闸限电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当前中小微企业经营和发展总体呈现出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经营处境艰难的境况。当前中小微企业的营业成本出现了哪些新情况,发展遇到了哪些新挑战,经营预期和未来发展信心如何等问题,值得深入调查和研究。为深入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遇到的新困难和成本负担新情况,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21 年“企业成本”调研“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成本情况”专题调研组开展了实地考察、书面调研和线上问卷访问,对以上问题进行广泛了解和深入研究。
专题调研组赴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与州推进办、州工信局、州财政局、州税务局、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州人社局、州统计局、人行湘西州中心支行、州政府金融办、州科技局、州工商联等州直相关部门和州内15 位企业家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实地走访了州高新区、泸溪高新区8 家企业的生产经营现场。调研的主要发现如下:
1.湘西州中小微企业总体特征:“散、弱、小”
湘西州实体经济总体特征是“散、弱、小”,全州市场主体18.28 万户,其中大型企业仅14 家,中小微企业4.35 万户,个体工商户13.93 万户,尤其是“四上”企业①“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等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总量少、规模小,截至2021 年湘西州成长为“四上”企业的中小微企业共860 家,税收、就业贡献较小,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有限;特别是10 大重点产业②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机装备。龙头企业不多,带动力还不强,新兴产业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链条不长,支撑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
通过访谈了解到,当前湘西州工业增长近一半增量来自于白酒、电解锌行业,波动风险较大;环保安监压力持续加大,高载能企业用电紧张,电解锰、锌产能释放承受较大压力。近几年新引进的电子信息类、锂电类等企业绝大部分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产品受下游市场制约,难以形成较大的增长动能。
2.中小微企业生产成本上涨过快,企业亏损面扩大
从成本结构看,中小微企业缴纳的税费成本平均占比低于原材料成本及员工薪酬成本占比。中小微企业最大的挑战来自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压力,以及市场订单和产品销售的压力。可见,单纯通过“减税降费”政策来降低中小微企业成本、缓解中小微企业成本与经营压力的空间已经有限。
2021 年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部分原材料购进价格不断抬升,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快速增加。前三季度PPI 上涨10.7%,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2%,煤、石油和黑色、有色等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湘西州规模工业企业营业成本增长40.1%。此外,受2021 年7 月下旬新一轮新冠疫情的影响,湘西州服务业特别是涉旅企业营业收入明显下降,规模服务业营业成本增长24.3%,导致涉旅企业的盈利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湘西州111 家规上服务业企业中,亏损企业56 家,企业亏损面达50.5%。湘西州大型企业仅14 家,因此规上企业大部分均为中小微企业,因此这一亏损面数据基本可以说明中小微企业的状况。
3.企业管理方式落后,人才结构性短缺突出
湘西州中小微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湘西州890 户中小微企业中,民营企业达807 户,占比高达68.2%,且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是以“家族式管理”为主,企业家往往是凭经验进行经营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化、规范化、数字化”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无暇顾及企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企业生存周期较短。湘西州部分企业受产业转型压力的影响,对技工人才的需求强劲,企业用工需求变成以熟练的技能型人才为主,简单劳动者需求减少;特别是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需求更是以较高层次人才为主,专业对口和较高层次实用技能型人才短缺,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
4.企业融资“难”和“贵”问题,仍然未能根除
随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求的推进,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信贷利率得到了有效降低,且银行主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有所缓解。但是,普惠小微企业信贷等金融产品的政策限制性太强,大部分小微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缺乏必要的抵(质)押物,或者无法提供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财务报表等资料,很难达到银行机构信贷的准入门槛。加之银行在为企业办理贷款延期业务时效方面并未显著提高,融资难的问题未彻底解决。一是湘西州目前暂无银行能够线上提供贷款延期办理操作,影响政策落实效率;二是贷款审批节奏也难以匹配企业资金需求特点。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大多为“短平快”,但每次所需资金可能并不多。银行机构在贷款审批时不论金额大小在程序上完全一样,导致可能出现在企业提出贷款申请时有资金需求,但无法等待银行审批,在银行完成审批流程后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金。三是担保增信能力不强。湘西州虽成立湘西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但其单笔最大担保额度不得超过3000 万元,担保增信能力有限。
5.政策门槛高变化快,企业“获得感”有待提高
国家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财税优惠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克服经营困难。但是,由于部分优惠政策的门槛高、配套政策不足,尤其是政策频繁更新,导致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总体获得感”大受影响。此外,减税降费政策的更新变化对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由于经营规模较小、管理不够规范、资金较为紧张等原因,其财务人员素质相对不高,面对频繁出台和不断调整的税收政策往往理解不到位,不能完全掌握政策。
在优惠政策的落实方面也存在政策落实不及时的问题,如疫情防控期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规定,因疫情影响缴纳两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可即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符合减免条件的纳税人,需提供相关证明资料,其中包括本季度财务报表。但实际上本季度财务报表需下一季度才能提供,虽然税务部门能够提供容缺办理业务,但是财务报表关系到纳税人缴纳困难的真实性,政策落实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平衡。
截至2021 年11 月12 日,专题调研组设计并收回有效线上调查问卷110 份,其中小型企业54家,占比49.09%,中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均为28 家,各自占比25.45%。样本企业的所属地和行业如下所示(图 1 和图 2)。
图1 样本企业所在地情况
图2 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
1.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总体不乐观
2021 年前三季度生产经营总体情况不乐观,样本企业中33.64%的样本企业反映经营同比去年有所恶化,其中10%的样本企业经营同比大幅恶化,经营陷入严重困难(图3);同时,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出现了较大困难,其中最大经营困难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营业成本大幅上升,占比65.45%(图4);91.82%的样本企业反映2021 年前三季度成本费用同比去年上升,其中涨幅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和物流费用,占比分别为75.45%、68.18%和27.27%(图5)。
图3 样本企业的经营总体情况
图4 样本企业经营困难的不同情况
图5 样本企业2021 年前三季度成本费用上涨情况
2.流动资金极为紧张,银行信贷融资依然困难
90.91%的样本企业在资金方面遇到困难,其中55.45%的企业流动资金极为紧张,53.64%的企业应收账款等被客户严重拖欠、资金回收难,22.73%的企业业务发展急需信贷资金而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图6)。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被客户拖欠情况相比去年有所恶化。问卷调查数据显示,34.55%的企业2021 年前三季度资金被拖欠情况在去年账期基础上又有所延期(图7)。中小微企业最期待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支持政策是进一步加强信贷支持、着力解决资金被拖欠难题和降低惠企政策门槛(图8)。
图6 样本企业2021 年前三季度资金困难情况
图7 样本企业前三季度资金被拖欠情况(与去年相比)
图8 样本企业对金融惠企政策的期盼
因疫情变化和防控原因无法开展实地调研,专题调研组联系了重庆市合川区财政局,安排草街镇13 家企业填报了调查数据表和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企业提交的数据和反馈的问题进行总结,存在的主要经营和成本情况如下:
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效益大幅下滑。接受书面调查的企业均反映原材料成本上涨。其中,原材料成本涨幅在30%以内的企业有6 家,涨幅在30%-50%的企业有5 家,涨幅在50%-100%的企业有2 家。企业产品毛利率大幅下滑,盈利能力大幅恶化甚至产生亏损。
销售受到疫情冲击,市场订单数量减少。受原材料涨价和疫情因素影响,大多数企业反馈订单受到影响。尤其是某企业的书面材料反映:“公司原来主要产品为外销订单,因受海外疫情和国际航运影响,出口订单数量缩减了一半左右”。
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增大,资金周转困难。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增长,供应商要求现款结算,采购原材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很多企业面临资金周转紧张的局面。另外,下游客户垫款不断增加,有企业表示应收账款较去年同期上涨26.33%,约为月销售收入的三倍。应收账款延期现象普遍,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资金链维系的难度。
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招工留人均难。13 家书面调查企业均反映用工成本同比去年上升。首先是招聘难。制造业企业中很多工种都存在招聘难的现象,尤其是技能型员工的招聘。其次是留人难。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位于较远的偏僻位置,员工不愿意长留。再次是员工年龄结构偏大。有家企业反映,企业职工平均年龄超过40 岁,年轻人进入制造业意愿降低。最后是薪酬上涨压力太大。有企业反映企业人均薪资为1 年前的1.3 倍。
通过对143 家中小微企业的实地调研、线上调查和书面调查,发现经营难、融资难、出口难、用工难成为当前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四大难题。
2021 年以来,随着大宗商品涨价,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实地调研发现,原材料涨价是中小微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经营困难,中小微企业原材料成本大幅攀升,成本与售价严重倒挂,导致企业不敢轻易接单,越生产越亏损,现金流严重恶化,经营信心严重受挫。特别是被调查企业负责人普遍对原材料价格何时见顶,无法预期,深感无奈。线上调查110 家企业数据则显示,75%的中小微企业反映所有成本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原材料成本。
1.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形成“三大影响”
原材料成本上涨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和冲击存在一定差异,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呈现“三大特征”,即对中小微企业的“杀伤力”、产业链生态的“破坏力”和产品竞争力弱的企业“冲击力”更大。
从企业规模来看,对中小微企业“杀伤力”更大。在当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期货交易和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提前锁定原材料价格,或者通过提前大量囤积原材料、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方式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在应对和化解原材料成本上涨方面更具综合优势。与大型企业相比,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对中型企业尤其小微企业的影响则更具“杀伤力”。
从产业链来看,对处于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破坏力”更大。中小微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消化成本大幅上涨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处于上游的原材料生产商由于资源垄断具有议价优势,而本轮原材料大幅涨价没有伴随货币政策的同步扩张,导致下游消费者没有能力消化价格上涨。调研地某企业负责人反映:“上游企业躺着赚钱,下游企业严重亏损,这种极不公平的盈亏局面严重挫伤了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可见,中小微企业成为原材料涨价的直接受冲击者,企业经营由此陷入严重困境,对中下游企业产业生态具有严重的“破坏力”。
从产品竞争力来看,对产品竞争力弱的中小微企业“冲击力”更大。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生产的都是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的产品。产品本身因缺乏竞争性而具有需求弹性大、可替代性强的特点。企业一旦为了消化原材料成本上涨提价销售产品,就会造成客户转向购买科技含量更高的同类产品,或者选择品质较差甚至是假冒伪劣的产品。调研中就有一家科技企业反映:“企业受芯片涨价影响,原材料成本提高了30%,企业压缩自身利润空间仅将产品售价提升20%,但仍然损失一部分客户。目前同类产品市场上,一些小工厂通过采用不合格的芯片代替,以低廉的价格抢占了市场,让企业产品无法涨价,发展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
2.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造成“三大后果”
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对中小微企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营业成本大幅上升,对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困扰和后果,导致企业订单量下降、现金流恶化和利润大幅亏损。
市场订单大幅减少,企业不敢轻易接订单。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后,企业提价后客户不能接受而被迫减少订单,或者企业担心越生产越亏损而主动减少订单,因此,中小微企业订单持续萎缩。调研中某纺织企业负责人反映:“棉花现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000 元/吨,下游企业对布匹价格的上涨难以接受,部分客户根本不下单,企业订单量大幅下降”;某钢结构企业负责人反映:“原材料涨价让我们加工订单只能选择性的接受,有的订单都不敢接”。
现金流雪上加霜,流动资金周转极为困难。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中小微企业采购资金增加,使其本就捉襟见肘的现金流面临“雪上加霜”。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在上游企业面前处于弱势地位,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又进一步强化了上游企业的卖方市场地位,使中小微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只能采用现金结算,叠加涨价因素,加剧了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下游企业因销售不畅资金回款周期延长,进一步恶化了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中小微企业需要筹备比以前更多的流动资金来支撑正常经营。调研中有企业表示,企业营运资金比以前增加了50%以上。线上问卷数据显示,有55%的中小微企业今年前三季度流动资金极为紧张。
盈利水平大幅恶化,亏损面进一步扩大。2021 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扬,中小微企业营业成本大幅攀升,调研地区规模以上中小微工业企业营业成本与年初相比增长40.1%。成本的大幅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意愿低迷,产品产量下滑明显。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来看,10 月份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为48.6%和47.5%,均处于荣枯线以下,尤其小型企业低于临界点2.5 个百分点,意味着中小企业的生产意愿较低。叠加新冠疫情等其他因素影响,有32 家工业企业停产歇业,占当地全部规模以上中小微工业企业数量的10.8%。线上调查问卷数据也显示,65%的企业认为今年盈利水平低于去年。对2022 年上半年总体经营预期的判断中,选择“经营不太乐观,勉强能够维持或难以为继”的企业比例占64%。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增加,特别是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大幅延长,现有资金难以满足正常的周转需求,进而导致当前中小微企业被迫融资的问题极为突出。
1.应收账款拖欠周期延长,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进一步加剧
资金回收意味着中小微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得到及时实现,也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近年来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被拖欠问题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来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拖欠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实地调研表明,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回收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存在被客户长期拖欠,导致被迫融资问题。某铝业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反映:“企业客户往往要求预留5%的质保金,期限至少2 年,每年预计近2000 万元的资金被客户占用,资金紧张时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来满足流动资金需求”。某药业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则抱怨:“公司应收票据中约有90%为银行承兑汇票,而承兑银行多为地方农商行和中小银行,信誉参差不齐,无法及时对这些票据进行贴现”。特别是2021 年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给恒大等头部房企供货的中小企业,拿到的多为无法兑付的“商业承兑汇票”,加剧了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危机。
2.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信贷需求进一步增加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部分原材料购进价格不断提升,极大地增加了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湖南某企业负责人表示:“2021 年主要原料价格从每吨1 万元上升至5 万元,原来的银行贷款授信额度远不能满足,流动资金缺口将近1 亿元”。此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还会给后续的销售带来负面影响。某光电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反映,“原材料价格翻了一番,加上没有定价权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甚至面临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占用的资金无法通过销售完全补偿,为维系正常的资金周转,企业亟需向银行进行信贷融资。
3.库存积压盈利大幅下滑,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状况进一步恶化
受新冠肺炎疫情、拉闸限电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小微企业的产品销售不顺畅而出现积压。某企业负责人反映:“企业电子产品的销售客户主要是广州、江苏等地区,因拉闸限电的影响,订单产品不能及时出库,造成大量产品库存,流动资金被占用,增加了融资需求”。线上问卷数据也显示,64.55%的中小微企业经营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尤其是40.91%的中小微企业盈利出现大幅下滑甚至严重亏损。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港口因疫情防控的影响出现严重拥堵、延迟,整个供应链效能明显降低,国际间往来运输船只数量显著减少,海运价格多持续走高,很多出口企业无法承受高额的海运费,只能取消或者拒绝海外订单,将销售的重点转移至国内市场。
1.国际海运价格飙升,出口企业航运物流成本陡增
波罗的海航运价格指数(BDI)是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散装航运运价晴雨表,反映了国际海运的成本。自2020 年1 月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BDI 指数从2020 年1 月末的487 点上升至2021 年11 月末的3519 点,涨幅高达6.3 倍,意味着航运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这给从事出口仅获得微利的中小微企业加大了经营负担,甚至导致亏损。
2.集装箱价格飞涨,物流成本甚至超过出口收入
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从2020 年1 月末的1002 点上升至2021 年10 月末的4567点,甚至出现“一箱难求”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因为国外没有足够的货物可以运回,船运公司不愿空船回到中国,出现大量的船积压在国外港口、大量空箱滞留海外,集装箱周转效率降低,集装箱在中国供不应求等一系列现象。国内货物出口和物流成本直线拉涨,中小微企业出口货值甚至无法覆盖物流成本。
3.国际出口受阻,“出口难”导致有海外订单不敢接
三季度央行调查显示,企业出口订单指数相比于二季度下滑了1.2 个百分点,同时国内订单指数下滑了4.9 个百分点。湘西州某合金企业负责人反映,“外贸海运费一直高居不下,已是正常价格的六倍甚至十倍,还一船难求,货物滞留码头司空见惯。出口占公司业务的90%左右,海运费高企,加上出口到港后无法及时交付客户,导致海外的高价值订单都不敢接了”。重庆某电脑配件有限公司反映:“因我司订单主要为外销,受疫情影响,期间订单数量缩减一半左右,今年下半年转至内销。”线上问卷数据表明,10.91%的企业产品出口严重受阻或境外订单大幅减少。
由于当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年轻人就业观念改变,同时,中小微企业自身受制于就业环境、薪酬支付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滞后,总体而言,中小微企业面临供需错配的用工难题。“用工难”“留人难”已经严重困扰中小微企业,成了广大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一块“心病”。
1.技能型人才不足,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强劲,企业用工需求主要以熟练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对传统的“简单劳动者”需求则有所减少;此外,本地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培养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特别是本地企业引进外地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又极为困难,当地“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这不仅加剧了企业用工难题,无形中也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2.外部用工环境大变,年轻人“就业观”改变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新生代就业观的大幅改变,尤其外部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中小微企业的外部用工环境发生了巨变,用工问题也发生了质变。特别是年轻人就业观大幅改变,喜欢不受过多约束且灵活的就业方式,不太愿意进企业当技术工人。在某高新区实地调研时,某企业负责人反映,公司订单充足,但缺少熟练技术工人,并感叹说如今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技术工人,技术人才太少了。
3.社保缴纳负担大、留人难,用工成本总体上升
员工社保费支出影响企业的用工总成本。疫情初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社保缴费免交和缓交政策,但随着疫情被有效控制,社保减免缓政策已逐步恢复正常缴纳。在当前经营困境下,中小微企业的社保缴费负担同比上升的痛感明显。线上调研数据显示:2021 年前三季度中小微企业经营存在的主要困难中,68.18%的样本企业反映今年前三季度用工成本大幅上升。此外,前三季度中小微企业支付的税费中,社保缴费仅次于增值税,51.82%的样本企业反映今年员工的社保缴费负担大。
面对疫情反复和持续的冲击,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原材料成本大幅攀升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小微企业经营效益和预期不容乐观,部分行业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为此建议,通过实施“稳定预期、稳定市场、稳定价格、稳定外贸、稳定能源”的组合措施,及时给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注入确定性,提振中小微企业发展信心,切实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面对当前中小微企业的严重经营困境,建议加快出台政策和配套措施,一是加快出台减负效果直接且明显的系列措施,如:房租减免、融资担保费减免、出口业务国际航运费补贴、研发创新投入或技术改造专项信贷支持等政策;二是立足现行惠企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去年疫情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政策及时恢复,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社保缓交、所得税减免、信贷优惠利率等政策;三是全面降低惠企政策的享受门槛和便利程度,对中小微企业的惠企政策实现“普惠、直达、透明、公平”;四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破除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准入限制和各种不合理障碍,确保对各类所有制的中小微企业一视同仁和公平竞争。
当前,国际期货和国内期货市场价格联系紧密,特别是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价格高度关联,部分炒房资金和国内私募资金流入期货市场并通过炒高期货价格获利,甚至配合国际资本联合炒高期货价格,由此助推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中小微企业叫苦不迭。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大宗商品市场,改变原材料价格上涨预期。一是加强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分析,对原材料价格脱离市场供需基本面且非正常波动的情形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市场炒作预期;二是强化油、钢、铝、铜、水泥、玻璃等主要原材料的保供稳价措施,多措并举增加市场供给,稳定市场对大宗商品的价格预期;三是加快构建大宗商品采购的国家战略体系,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积极拓展海外资源,实现进口渠道多元化,尽快提升我国对关键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
中小微企业在市场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出于维系合作关系的需要,即使资金被客户长期占用也不愿采取诉讼或仲裁等手段来解决。政府需要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被政府相关部门、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长期拖欠问题。一是健全中小企业应收款项投诉处理机制。加快完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平台受理投诉的处理结果与央行征信系统相连接,对于拒不还款的单位和个人纳入征信“黑名单”。二是建立银行承兑汇票开具的银行“白名单制”。部分中小银行尤其是农商行不顾自身的信用以及企业的偿债能力,乱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中小微企业作为票据的主要持有者,其资金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扰乱了票据市场。在评估银行的资金实力、资质和信誉的基础上明确可开具票据的银行机构,从而倒逼地方农商行和中小银行强化业务管理。三是加大投诉受理的法律援助力度。为引导中小微企业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资金纠纷,提高受理和办理的进度,将资金欠款的相关投诉纳入当地营商环境的考核内容,通过运用考核的指标棒,切实加大相关部门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监督和落实。
中小微企业所需资金多为“短平快”的周转资金,传统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银行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精准信贷服务的综合能力。一是建立“政银担企”的集合信贷模式,让银行直接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即以“政银担企”四方风险共担机制为基础,实行集合授信、无抵押担保、四方风险共担、企业即申即贷的服务中小微信贷模式。二是加快信贷相关数据整合。深入挖掘整合中小微企业的客户信用信息,利用相关的数据信息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分级管理,及时更新信贷数据,对信用资质良好、发展前景不错的中小微企业采用“预授信”,实现随时支取,切实满足中小微企业信贷需求。三是加快创新地方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批流程。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推行线上信贷审批,及时提供高效、便捷的网上信贷融资服务。加快推动金融科技服务中小微企业,提高与中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的匹配度,不断提升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
在疫情持续反复、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和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加大综合影响下,中小微企业用工出现了新情况,也面临新困境。职业人才短缺也一直是我国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为此,开拓职业技能人才供给渠道,包括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一是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完善专业评估、统筹专业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鼓励校企合作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着力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二是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新型学徒制”“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技师培训”等项目,对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三是加大用工支持的优惠政策力度,加力做好相关支持专技人才向中小微企业流动的政策准备工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如:制定和出台外贸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支持外贸中小企业引进和培养外贸人才队伍。四是加快建设“中小微企业灵活用工数字化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全面整合劳动力市场、行业用工趋势、当地企业用工需求、员工就业状态、就业意愿等大数据,真正运用数字技术挖掘供需双方的信息来精准撮合就业,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长期存在的“用工难题”。
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遭遇困境,除了受疫情反复冲击、全球大宗商品涨价、国际航运受阻、拉闸限电等外部因素影响以外,也跟中小微企业自身产品竞争力较弱、盈利水平较低等问题分不开。中小微企业要顺利度过当前经营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中小微企业自身主动作为,切实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成本控制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为此,一是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家在战略上大胆升级,在产品上主动创新,在管理上谋求精细,在销售上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二是针对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管理能力不足的现实,为其提供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和申报优惠政策的免费顾问服务;三是帮助企业建立与供应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优化生产与库存的有效衔接,加强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库存管理水平;四是协助企业关注和跟踪宏观经济、政策变动以及市场形势的变化,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预判能力,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五是鼓励企业加大对产品升级的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优势;六是着力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机制,着力打造与上下游企业“共享、共生、共赢”的产业链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