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兰,黄奕敏,王芬,秦凤银,张绮珊,韩郭茵,赖锦佳,谭益冰
《2019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指出,卒中是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因[1]。尽管卒中的许多诊治技术难题有所突破,但“时间就是大脑”,由于大多数患者从觉察症状发生至到达有治疗条件或指定医院的时间超出3 h,即发生院前延迟而错过最佳诊治期,从而致死、致残,给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沉重负担[2]。相关数据表明,全国不足25%的卒中患者能在3.5 h内及时就医[3],而广州的卒中及时就诊率仅为3%[4],广东省卒中院前延迟现状不容乐观。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是指当测评对象出现卒中相关症状时,通过测评其对影响及时就医各因素的反映,从而判断其发生院前延迟的倾向[5]。行为意向是实际行为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预测行为的常用指标,也是健康教育者可干预的因素[6]。随着人口老龄化、卒中年轻化的发展,卒中可能从“老年病”逐渐发展为“成人病”“全民病”,且大多数卒中患者是由旁观者发现并送往医院[7-8],关注公众的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十分重要。以往有关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研究较少,且多仅关注人口社会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缺乏个体主观因素方面的深层次挖掘,而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行为意向存在关联[9-11]。基于此,本研究调查居民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期望为今后卒中健康教育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于2021年7—9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的“三下乡”服务点接受义诊服务的居民进行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共有12个“三下乡”服务点,受疫情影响,8月份下乡的队伍无法进行下乡服务,所以本研究最终只在7个“三下乡”服务点进行调研,调研地点包括广州市、云浮市、河源市、揭阳市、珠海市、梅州市、湛江市。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对本调查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3)意识清楚,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排除标准:(1)患有恶性肿瘤、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既往有精神疾病史、严重认知障碍者;(3)有理解阅读、视听能力等方面障碍,影响问卷调查。
根据Kendall的样本量计算方法,样本量需为研究变量的5~10倍。本研究共有研究变量38个,样本量应为190~380。考虑到问卷的填写质量及研究对象可能不理解的情况,为确保最终有效问卷的数量及研究的可实施性,再增加10%~30%的样本量,最后估算样本量为209~494。依据估算样本量及队伍实际情况,共发放7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55份,回收有效问卷64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1%。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自制问卷,部分参照ZHAO等[5]设计的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量表中的一般资料内容进行设置。本问卷分为3部分:(1)居民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情况、月收入、医保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包括身体是否肥胖、是否健康、有无卒中病史、有无卒中家族史、有无慢性病史、有无其他疾病),其中居住情况为多选题;(2)生活习惯,包括吸烟情况、饮酒情况、体检情况,本研究将吸烟规定为1 d至少吸1次烟,饮酒规定为1周至少饮1次酒;(3)对卒中的相关认知,包括是否知晓卒中、卒中知识教育状况、“中风120”口诀的知晓情况。
1.2.2 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en-Item Personality Inventory-Chinese version,TIPI-C)GOSLING等[12]编制的英文版TIPI,2013年由国内学者李金德[13]进行汉化修订,用于评定公众的人格特质。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5种人格特质——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采用Likert 7级评分,“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依次给予1~7分,条目2、4、6、8、10反向计分。各子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在该维度的特质越明显。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60~0.73,结构效度良好。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 PSSS是由CANTY-MITCHELL等[14]编制,常用于测量个体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后被国内学者姜乾金[15]引入汉化。该量表共12个条目,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他人支持3个维度,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量表总分越高,代表被测评者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中12~36分为低支持水平,37~60分为中间支持水平,61~84分为高支持水平。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5,具有良好的信度。
1.2.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 该问卷由解亚宁[16]编制,用于测量受试者日常生活的应对方式倾向。问卷共20个条目,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2个维度,SCSQ为Likert 4级评分问卷,0~3分分别代表“不采用”~“经常采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分别独立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更容易采用该类方式应对和处理问题。积极应对得分越高,表明受试者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消极应对得分越高,表明受试者越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重测信度为0.89,具有良好的信度。
1.2.5 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量表(Stroke Pre-Hospital Delay Behavior Intention,SPDBI) 该量表由ZHAO等[5]编制,用于测量受试者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共27个条目,分为症状警觉、不就医行为合理化、症状归因、习惯反应样式及急救系统使用5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条目10~27反向计分,总分范围为27~135分,其中≤50分为延迟意向可能性非常小,51~65分为延迟意向可能性较小,66~96分为延迟意向可能性中等,97~111分为延迟意向可能性较大,≥112分为延迟意向可能性非常大,总分越高,说明受试者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越高,则其面对卒中症状发生时,院前延迟行为可能越严重。该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内容效度为0.917,Cronbach'sα系数为0.896。
1.3 调查方法 调查前对参与调查的队伍进行脑卒中背景与知识的统一培训,说明本研究目的及填写问卷的注意事项,解释问卷条目并统一指导语。由于问卷测量的是受试者的行为意向,要求调查员在研究对象填写SPDBI时,向研究对象介绍卒中的危害并假定路人发生卒中的案例环境,调查员全程不能提及卒中与相关症状的联系,避免对研究对象的问卷填写产生诱导。调查员完成统一培训后,到“三下乡”服务点活动现场发放纸质问卷,获得居民的知情同意后进行问卷填写,如遇年龄较大或文化程度较低者,调查员应逐条讲解,确保研究对象理解每条问题内容再回答,然后调查员按统一标准代为填写。所有调查问卷均现场收回并逐份核查完整性,把控问卷的填写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社区居民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共调查645例居民,其中男251例(38.9%),女394例(61.1%);年龄18~34岁204例(31.6%),35~60岁 236例(36.6%),>60岁205例(31.8%);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308例(47.7%),高中/中专132例(20.5%),大专及以上205例(31.8%);未婚199例(30.9%),已婚438例(67.9%),离异/丧偶8例(1.2%);112例(17.4%)独居,203例(31.5%)与伴侣同住,285例(44.2%)与子女同住,67例(10.4%)与孙辈同住,105例(16.3%)与他人同住;月收入<1 000元270例(41.9%),1 000~2 999元120例(18.6%),3 000~4 000元 109例(16.9%),>4 000元 146例(22.6%);43例(6.7%)有医保,602例(93.3%)无医保;57例(8.8%)肥胖,374例(58.0%)身体健康,11例(1.7%)有卒中病史,13例(2.0%)有卒中家族史,148例(22.9%)有慢性病史,68例(10.5%)有其他疾病;104例(16.1%)吸烟;162例(25.1%)饮酒;从不体检63例(9.8%),几年体检一次313例(48.5%),一年一次219例(33.9%),一年数次50例(7.8%);知道卒中479例(74.3%);接受过卒中相关教育164例(25.4%),见过有人发生卒中169例(26.2%),对卒中一无所知312例(48.4%);听说过“中风120”口诀262例(40.6%)。
2.2 广东省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与常模比较 645例居民中,253例(39.2%)延迟意向可能性非常小或较小,335例(52.0%)延迟意向可能性中等,57例(8.8%)延迟意向可能性非常大或较大。广东省645例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总均分为(71.3±18.7)分。广东省居民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症状警觉维度得分高于常模[17],不就医行为合理化、症状归因、习惯反应样式、急救系统使用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常模[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广东省居民SPDBI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常模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PDBI score between Guangdong residents and norms
表1 广东省居民SPDBI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常模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PDBI score between Guangdong residents and norms
注:SPDBI=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量表;常模数据来源于文献[17]
组别 症状警觉 不就医行为合理化 症状归因 习惯反应样式 急救系统使用 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广东省居民 27.6±10.3 17.9±8.1 10.1±4.3 8.1±3.4 7.6±3.0 71.3±18.7常模 24.3±8.2 24.4±9.0 12.1±3.5 11.1±3.0 9.8±3.2 81.7±15.2 t值 8.18 -20.35 -12.21 -23.07 -18.41 -14.16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3 广东省居民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得分情况 广东省645例受试者外向性得分为(9.46±1.95)分,宜人性得分为(9.24±1.93)分,尽责性得分为(9.07±2.00)分,情绪稳定性得分为(9.00±1.99)分,开放性得分为(8.71±1.91)分;社会支持得分为(59.62±12.32)分,家庭支持维度得分为(20.11±4.38)分,朋友支持维度得分为(19.87±4.33)分,其他支持维度得分为(19.64±4.45)分;积极应对得分为(1.77±0.70)分,消极应对得分为(1.12±0.70)分。
2.4 不同特征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比较不同年龄、教育程度、与伴侣同住情况、与他人同住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卒中病史、其他疾病患病情况、卒中知晓情况、卒中知识教育状况、“中风120”口诀知晓情况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居民SPDBI得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PDBI scores of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表2 不同特征居民SPDBI得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PDBI scores of resi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注:a表示t值
项目 例数 卒中延迟意向得分 F(t)值 P值 项目 例数 卒中延迟意向得分 F(t)值 P值性别 -0.431a 0.667 是否肥胖 -1.779a 0.076男251 71.7±17.9 是 57 75.5±18.7女394 71.0±19.3 否 588 70.8±18.7年龄(岁) 4.985 0.007 身体健康2.747a 0.006 2.980a 0.013受教育程度 9.437 <0.001 有 11 81.5±11.3初中及以下 308 74.4±20.3 无 634 71.1±18.8高中/中专 132 66.7±18.1 卒中家族史 -1.704a 0.089大专及以上 205 69.5±15.8 有 13 80.0±13.6婚姻状况 0.356 0.700 无 632 71.1±18.8未婚 199 70.4±14.8 慢性病史-0.887a 0.376已婚 438 71.6±20.3 有 148 72.5±20.8离异/丧偶 8 74.4±21.6 无 497 70.9±18.1是否独居 -1.768a 0.079 其他疾病2.073a 0.039是112 73.6±14.2 有 68 75.7±18.8否533 70.8±19.5 无 577 70.7±18.7与伴侣同住 3.161a 0.002 是否吸烟0.335a 0.738是203 67.8±19.5 是 104 70.7±18.4否442 72.8±18.2 否 541 71.4±18.8与子女同居 0.613a 0.540 是否饮酒0.106a 0.915是285 70.7±21.3 是 162 71.1±17.7否360 71.7±16.5 否 483 71.3±19.1与孙辈同居 -0.814a 0.418 体检情况0.900 0.441是67 73.3±22.7 从不体检 63 71.6±16.0否578 71.0±18.2 几年一次 313 71.4±19.4与他人同居 2.191a 0.030 一年一次 219 70.1±18.3是105 68.4±13.7 一年数次 50 74.8±20.2否540 71.8±19.5 卒中知晓情况 3.747a <0.001月收入(元) 0.893 0.445 知晓 479 69.6±18.9<1 000 270 71.1±18.6 不知晓 166 75.9±17.7 1 000~2 999 120 70.9±16.7 卒中知识教育状况 6.673 0.001 3 000~4 000 109 73.8±19.5 对卒中一无所知 312 72.0±19.1>4 000 146 70.0±20.0 见过有人发生卒中 169 74.0±17.7医保状况 -1.261a 0.213 接受过卒中相关教育 164 66.9±18.4有43 74.1±14.8 “中风120”口诀知晓情况 3.256a 0.001无602 71.1±19.0 知晓 262 68.4±17.0不知晓 383 73.2±19.6 18~34 204 68.2±14.2 是 374 69.5±18.0 35~60 236 71.5±20.4 否 271 73.6±19.5>60 205 74.0±20.3 卒中病史
2.5 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得分为自变量,以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得分为因变量(赋值:以实际值纳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用逐步法筛选变量(α入=0.05,α出=0.10),最终有7个变量进入方程。结果显示,年龄、与伴侣同住情况、“中风120”口诀知晓情况、开放性人格得分、情绪稳定性人格得分、社会支持得分和消极应对得分是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72,P<0.001)。
表3 广东省居民SPDBI得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able 3 M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PDBI of Guangdong residents
3.1 广东省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较差,卒中院前延迟预防教育仍需加强 本研究结果显示,仅39.2%人群卒中延迟意向可能性为非常小或较小,提示一旦发生卒中,超半数人出现院前延迟的可能性较大。从延迟意向各维度来看,广东省居民不就医行为合理化维度、症状归因维度、习惯反应样式维度、急救系统使用维度得分优于常模,症状警觉维度得分差于常模,症状警觉是指受试者对卒中症状的敏感与在意程度[18],提示广东省居民对卒中症状认识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常模的研究对象均来自黑龙江省,该省为卒中高发地[3],常模见到他人发生卒中的占比(52.8%)[17]要高于广东省(26.2%),加之地广人稀,居民更直观地从身边人了解卒中,对卒中症状更为敏感;另一方面则是广东省有避讳不吉利事物的风俗,卒中疾病的污名化[19]让广东省居民避于提及和交流有关卒中的信息。广东省卒中发病率虽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但仍呈明显增长趋势[20]。提示社区工作者应重点提高居民对卒中症状的认识,加强公众卒中院前延迟预防的相关教育,逐步形成社区卒中管理模式。
3.2 立足居民个体特征,开展个性化、多元化的卒中健康教育 当前严峻的卒中延迟现象表明,以往同质化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改善居民对卒中的认知,应根据居民个体特质的差异给予更为个性化、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增强居民对健康信息的接受度[3]。因此结合本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改进社区卒中健康教育方案的建议。
3.2.1 关注居民个性化差异,加强社区“中风120”的科普力度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中风120”口诀的知晓情况、开放性及情绪稳定性的人格特质可以共同预测居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水平。年龄越大的居民,其卒中延迟意向越高,发生卒中后延迟就医的可能性越大,可能原因为年龄较大的居民多由于自身慢性病症状的混淆或身体出现不适习惯性求助家人而没能及时就医,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21]。“中风120”口诀是我国有效的卒中快速识别教育工具,能够有效提高居民的卒中认知[22],因此知晓“中风120”口诀者卒中延迟意向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开放性及神经质水平越高,居民的卒中延迟意向越低。可能原因为情绪稳定性水平较高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容易惊慌失措,应对突发事件能保持冷静,而有研究表明面对卒中时的情绪状态与就医时间相关[23-24];开放性水平较高者则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思路开阔,善于分析,勇于尝试而不循规蹈矩,开放性水平较高者如若接受过“中风120”等相关教育,当其遇见突发卒中事件,更能准确识别卒中症状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也更愿意尝试求助急救医疗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某一人格特质水平越高就越好,人格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大五”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多面共享的反应模式[25]。后天环境能够影响人格特质水平[26]。因此社区在做好全民卒中健康教育,加强“中风120”科普力度的基础上,一方面需重点关注年龄较大的居民,关注居民人格特质化差异,营造良好、和谐的社区教育氛围;另一方面做好卒中管理负责人的理论培训,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卒中教育方案。
3.2.2 重视居民的社会支持状况,改变消极应对卒中发生的反应模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没有与伴侣同住、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面对压力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居民,其卒中延迟意向水平较高。社会支持可以通过提高个体对生活事件的应对和顺应能力来起到对健康的保护作用[27]。社会支持能力较低者对周围的事件压力较敏感,并且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当预想或遇到压力时,容易出现负性情绪从而采取消极应对方式[28]。因此,当出现卒中症状时,社会支持能力较低者容易对症状错误归因,并采取消极应对方式,延误就医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广东省居民的社会支持评分处于中等水平。研究表明,来自伴侣的支持是个体最重要的社会支持[29]。本研究发现与伴侣同住的居民,其卒中延迟意向水平较低。伴侣是相处时间最长、信息交流最多的人,彼此相互扶持与陪伴,可共同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有伴侣者为避免疾病拖累婚姻、家庭,会更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因此,今后在进行居民卒中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居民个体,还应考虑居民的社会支持状况。
综上,广东省居民的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和社会支持均有待改善。脑卒中是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中风120”是识破“杀手”的有效工具。今后社区应加强对“中风120”的宣教落实,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依据社区居民个体化差异与社会支持状况等开展个性化、多元化的卒中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改善居民的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缩短居民发病后到就医时间,降低卒中诊治延迟发生率。此外,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仅初步探讨脑卒中院前延迟行为意向与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各指标间的关系没有进一步梳理,今后可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纵向研究,确定其因果关系及作用机制。
作者贡献:孙兴兰、谭益冰负责文章的构思与研究的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孙兴兰负责论文的撰写及修订;韩郭茵、赖锦佳负责数据收集;秦凤银、张绮珊负责数据整理、统计学处理;黄奕敏、王芬负责结果的分析与解释、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谭益冰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