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幼儿参与班本课程创生的行动研究
——以大班《寻笋找春》班本课程为例

2022-04-18 04:54沈耀平
好家长 2022年4期
关键词:班本竹笋竹子

文 沈耀平

陈鹤琴先生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班级是开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单元,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载体,班本课程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广泛关注。教师要激发幼儿班本课程创生的主动性,让幼儿在班本课程实施中获得思考、体验和发展。

一、研究背景和价值

(一)现状

研究发现,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认为生活活动中入园、餐点、盥洗、午休、离园等都是常规的保育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开展方式都是固定的,教育价值不大,不需要进行课程创生。面对集体活动,教师往往事先设定好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有着固定的教育计划,很少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另外,幼儿园除了教育教学活动之外,还有许多烦琐的工作,使教师投入课程创生的精力减少,削弱了班本课程创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成果

虞永平教授在《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一文中提出:“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点,让班级成为实施主题教学的主阵地。”班级由幼儿、教师、家长三个部分构成,幼儿是班级的主人。因此,教师要结合幼儿的需要和经验,支持幼儿参与班本课程的创生,真正体现“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

(三)价值

幼儿园课程是以幼儿为本的课程,它之所以主张幼儿成为自己的主人,是因为幼儿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丰富有趣的事情,且幼儿的思维往往有其独特性。因此,教师在班本课程创生时,应支持幼儿参与。支持幼儿参与课程创生是主动学习的一种,可以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计划性和高效性。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大班下学期课程中,《春之歌》是其中一个主题,该主题包含《竹笋来报道》《竹子真好用》等课程。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本班幼儿对竹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前期仅关注竹笋的形状、颜色、生长状态,发展到后期对竹笋的营养价值、竹笋的种植、烹饪等产生兴趣,甚至衍生出“熊猫和竹笋”等一系列活动。我紧扣幼儿的兴趣,在班级开展《寻笋找春》班本课程,通过提问的方式,有意识地邀请幼儿为该课程建构思维导图,推动本次课程创生。

本研究是一项实践性研究,以大班50 名幼儿参与课程创生情况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导向,试图探索支持幼儿参与班本课程创生的具体实施方案。行动研究是以直接推进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螺旋结束后,又迎来下一个循环。每个螺旋发展圈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三、研究过程

(一)前期经验:用“问题”铺垫经验

1.行动目标

我通过开放式提问,帮助幼儿认识本课程的主题,建立幼儿与课程之间的关联,形成初步的课程内容与结构。

2.行动过程

在班本课程开始前,我会有意识地询问幼儿有关竹笋的知识,并将幼儿的回答分类整理,建构思维导图,以便更直观更具体地创生课程。幼儿相关经验的获得是幼儿参与课程创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更好地参与课程创生。

3.反思与调整

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幼儿初步参与课程创生,由他们制定课程内容。我进行了整理、完善,帮助幼儿建立参与课程创生的意识,丰富幼儿面对《寻笋找春》课程的前期经验。

在初步感知阶段,由于班级人数多、时间少,我无法一一询问每个幼儿对竹笋的好奇点。开展下一个活动前,教师可增加课程计划表,运用言语与图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课程前期经验的创生。

(二)逐步推进:实地观察,发现秘密

1.行动目标

我注重为幼儿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探究竹笋,大胆提问,发表不同意见,全方位参与课程创生。

2.行动过程

在“寻笋”的过程中,我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竹林,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用小手触摸、用头脑思考。幼儿在观察中偶然发现,竹子下面有一节像章鱼脚一样的东西,幼儿通过自主发现、主动提问、寻找答案,发现这是竹子的地下茎,从而在《初遇竹笋》中衍生了《神奇的地下茎》这一课程。有的幼儿发现,石板下有许多嫩黄色的小竹笋,“这些小竹笋还能长大”“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面对幼儿的疑惑,我引导幼儿通过图像表征的方式表达自己在竹林中的发现与疑问。通过12 天的持续观察与记录,幼儿发现石板下的竹笋都枯萎了,又生发了新的问题。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幼儿感受了生命的奥秘。在幼儿的提议下,本班开展了“拯救竹笋行动”。我引导幼儿自主制定拯救竹笋计划,如“竹笋移植”“我们来挖笋”等环节。在此过程中,《寻笋找春》班本课程有了更深的内涵。

3.反思与调整

在此阶段,幼儿参与课程创生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幼儿会有意识地思考竹笋的秘密,主动推动课程开展。不过,问题也随之出现:班级幼儿人数众多,每个幼儿的发现都不一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我无法对幼儿的想法一一做出回应。因此,在接下来的课程创生中,笔者先引导幼儿分组观察、分组解决问题,适当归类凌乱的衍生点。在“拯救竹笋行动”中,我提供给幼儿的计划表只包含了工具、路线这两项,限制了幼儿制定拯救计划的自主性。接着,笔者重新修改设计了计划表,将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

(三)量变引质变:创生更多有价值的课程

1.行动目标

随着《寻笋找春》课程的逐步推进,幼儿对竹笋知识的掌握日益增多,要在课程中抓住幼儿新的兴趣点,引导幼儿在已有的大课程上,创生新的课程。

2.行动过程

幼儿发现竹笋慢慢长成了小竹子,在生活中很多用竹子做成的物品。幼儿又开始对竹子的用途、竹子的玩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好用的竹子”“好玩的竹子”等活动相继生发。在竹子系列活动中,幼儿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竹制品,班级环境创设也由幼儿设计与布局,展示竹子水墨画、竹制品等。有的幼儿提出,班里的竹子太孤独,建议有小熊猫相伴,这一建议取得了大家的赞成。不久,竹子上时不时多出几只用超轻黏土做成的小熊猫,并且熊猫的姿态各不一样。本课程后期,我发现班级幼儿对熊猫的兴趣远远超过对竹子的兴趣。为此,我及时调整思路,引导幼儿进行下一课程的创生。

3.反思研讨

这一阶段的课程创生已经从量变到质变,由开始的幼儿创生子课程到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生发出新的主题课程。幼儿的兴趣点变化快,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紧抓幼儿兴趣点,及时调整课程创生方向,实现质的飞跃。

四、研究结论

(一)幼儿具有课程创生能力

通过前期经验的铺垫和教师的引导,幼儿了解了课程的大致内容,具备了用语言表达和图画表征自己兴趣和想法的能力,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显著增强。

(二)改变以教为主课程模式

幼儿在课程开发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师需要将以教为主的课程转变为以幼儿为主体的自主探究互动课程。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兴趣和成长需要,结合幼儿的个体经验,引导幼儿自由选择课程主题,充分调动幼儿的探索精神,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精准生成课程主题

在课程创生中,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分析、评估班本课程生发建构水平,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创生出适合本班实际的课程主题。同时,教师要根据创生课程的实际效果,持续推进课程实施。

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课程创生是此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支持幼儿参与班本课程创生,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班本竹笋竹子
浅谈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班本课
利用园本研修提升教师班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大熊猫吃竹子
中职班主任班本课程领导力的实践研究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竹笋
竹笋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