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展览对于书法艺术发展的利弊分析

2022-04-18 10:34杨一州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1期
关键词:国展书法展书家

杨一州(吉林艺术学院)

一、古代书法作品尺幅的变化

书法艺术的载体和尺幅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不断地影响着书法艺术性质和欣赏形式。汉代之前的书法载体通常是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石碑等,例如:中国最早的较为成熟的汉字——甲骨文,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毛公鼎》,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石鼓文》是刻在十个像鼓的石头上,秦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篆书《峄山碑》也是石刻书法,战国晚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是书写在竹简上的文字。西汉的《马王堆帛书》是书写在丝帛之上的。

西汉出现的纸经东汉时期蔡伦的改造后逐渐被加以应用,时间往后推移到六朝时期,日常书写的载体已由竹简变为了纸和绢帛。纸和绢帛的广泛使用让很多书法作品的载体也在发生改变,像《兰亭集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以及文人高官之间的书信往来等,都是绢本纸本,也因书法艺术载体的变化,它的收藏性和艺术性也逐渐提升,这类绢本纸本的小幅作品往往被当时人或者后人收藏欣赏,文人书斋、笔墨集会中的书法艺术交流逐渐形成了。明朝晚期,我国的建筑风格和家具陈设发生了变化,宅邸住屋空间变大,同时许多书家受变革思潮的影响后寻求变法,书法作品一改以往的小幅创作,从八尺到丈二的书法作品在张瑞图、倪元璐、王铎等晚明书家手中如百丈瀑布倾泻,气势恢宏,云烟变幻,史无前例。书法作品自此从帝王、高官、文人在书斋和手中细细观赏的艺术发展到可以挂在家中欣赏或者装饰的艺术。我认为这是中国书法展览早期的萌芽,此类大幅悬挂欣赏作品的方式也为后来的书法展览奠定了一些基础。

二、20世纪前后时期的书法展览

中国最早出现的书法展已不可考,据“民国书法史”记载为1913 年在上海举办的全国书法大赛,并向全国征稿,第一个个人书法展是吴昌硕在上海私人会所六三园剪浙楼举办的,在此后,齐白石、沈尹默、徐悲鸿、郭沫若等当时的书家相继也举办个人书画展。20 世纪前后,书法家们个人展览的举办,打破了以往书法的局限,形成了书法的“出圈”现象,在过去只有文人之间在书斋中欣赏作品,或是文人好友之间组织的“雅集”例如王羲之、谢安等人在会稽山阴的集会,这些都是圈子内的交流,而吴昌硕等书家举办的诸多诗书画印展览将以往的文人雅集变为一场规模空前的展览,这种公开性、开放式的展览改变了以往书法局限于师生或亲友之间的学习交流,改变了之前古代文人书斋中的欣赏,是现代书法展览的雏形。

三、展览时代下的书法艺术

(一)现代书法展览对当今书法艺术的推动

从20 世纪初期吴昌硕个人书法展的“出圈”,到近现代展厅和展览的兴起,书法艺术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展览热”的来临离不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这一时代背景,也不可否认的是,中书协与各地书协的相继成立后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造就了“书法热”“展览热”的现象。1980 年5 月第一届全国书法展的举办,次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各地方书法家协会和各种民间书法团体也相继成立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四十余年之间,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展览近百余次。纵观当代书法发展的四十余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书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呈现着一个百花齐放的景象,中国书法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热潮。书法艺术从书斋中、书案上的艺术到“民国”书家个人展览,再到今天开放式的展厅书法,书法已经成为一项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的艺术,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已经超越古人,这样的成果中书协和各地方书协功不可没,而推动书法这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是“国展”“兰亭奖”“中青展”等形式各样的书法展览,展览的形式也在逐渐多样化。

书法展览时代的到来向世界传扬着我们的传统文化。1983 年3 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在北京举行,这一展览的开展让世界其他国家更多地认识到我国的书法艺术,加强了中日在文化上的友好交流,此后相继也有很多国际书法展,例如“中外草书展”“中韩书法交流展”等地举办,让书法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渐地提升。

书法展览的增多为书法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展示自己的平台,在20 世纪前后时期的书法学习交流多是以社团的形式,不过也是小圈子,小区域之间的交流。“国展”地举办与火热,可以让全国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们互相学习、相互交流、彼此认识,改变了以往的书法艺术交流的局限性。书展可以更直接地帮助书家们展现自己,宣传自己的字,对书法作品的买卖市场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因“国展”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国展”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为书坛提供了一些后备力量。1982 年经由全国各地学生会推荐,由全国学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审定的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展开展,这次大展精英辈出,此次书法展的获奖作者多数成为当今书坛的中流砥柱,如曹宝麟、王冬龄、鲍贤伦等。

(二)展览时代下畸形的书法艺术

1.展厅效应的形成

随着大量书法展览的兴起,出现了“展厅效应”这一在书法展中长期存在的现象。1986 年河南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河南省中青年书法家15 人墨海弄潮展”,以群体的形式推出中青书法家并大量宣传,轰动了中外书法界,参展书法家一时家喻户晓,在其序言中“中原书风”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可能是受明清之际王铎等书家大幅作品的影响,这次书法展与次年在河南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多数都是大尺幅作品,这两个展览可以说是开辟了书法展览的新面貌,引起了书法界的极大关注,这种“中原书风”时至今日还在影响着书法展的走向。之前“全国第一届书法展”与“全国第二届书法展”多是四尺以内的作品,而这两个展览中大量出现六尺、八尺等作品是前所未有的,随后包括“国展”在内的书法展相继效仿,形成了最早的“展厅效应”。

浙江美术学院1989 届书法本科生毕业创作汇报展,第一次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学院派”的书法成果。“学院派”的书法作品形式有:局部放大、五体拆解、各式拼接、色彩多变等,其运用以上形式以求得某种“当代性”和“主题性”。在这之后书法界对这次“前所未有”的展览业展开了很多思考与讨论。大幅书法作品的展览加上“学院派”的书法作品形成了当今的“展厅效应”。

图1 “学院派”书法作品

2.“展厅效应”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弊端

1993 年“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引起了书法界的轰动,从此拉开了“国展”中“展厅效应”的序幕。“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中出现了令当时书法家们瞠目结舌的“广西现象”。书法的“广西现象”是指在这次展览中,几个20 多岁的青年利用“学院派”的做旧、拼接、字体拆解这一套形式做出来的书法作品进行投稿,也不乏很多大尺幅作品,这种耳目一新的书法作品瞬间吸引了众多评委,并且均获得了奖项。“广西现象”“学院派”将书法艺术的书写性变为了制造性,拼接、做旧、染色等作品形式渗透到了“国展”中,此后的“国展”中,书法作品的形式琳琅满目,“重形式”“轻内容”的书法创作现象逐渐的影响着书法学习者。不论是“国展”评委还是投稿者,书法作品本身的好坏已不再是唯一审美标准,书法作品的形式被更加的关注,这会导致很多书法学习者们忽略了书法学习的本身,不是书写一件书法作品,而是变成了制作书法,设计一件书法作品。其实装饰作品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只有作品本身的内容足够好,再加上相得益彰的装饰才能让作品“更上一层楼”,而不是过度的装饰造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效果,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就已经偏离了书法艺术本身,使书法艺术失去了它本来的情趣。虽然后来“中书协”也做出了一些举措,在发布“国展”征稿时明确禁止过度的拼接、染色、装裱,但是“展厅效应”在30 年间已经在“国展”中根深蒂固。

3.“展厅效应”衍生的“展览体”

“国展”的出现其实对书法家们来说其实是有利的,不过自“展厅效应”融入了“国展”之中后,“国展”的专业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国展”中逐渐出现了偏离传统的“展览体”。自“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的作品展出后,众多书家也相继模仿了此类书法作品来投稿,以求吸引评委的眼球而后获奖,这是“展览体”的开端。

“展览体”的特点为:字数一定要多,结构要出“新意”不能板板正正,章法定要与前人不同,用大量印章装饰作品,尺幅必然要大,若是大字作品也必须落用小字落密密麻麻的群款,手卷盖章必定要多,形式一定要新颖到花里胡哨,让评委看见与众不同,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展览体”作品在近年来的“国展”中大量的出现,许多书家为入“国展”相继模仿,书法艺术在很多人手中变为生产与制作的工艺品,这种脱离传统的书法作品是不利于真正的书法艺术的传承。

4.“国展”引发书法的单一性现象

古人虽然没有我们现在书家之间学习交流这么便利,但是,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风格,在追求书法艺术最高境界的道路上矢志不渝,最终能自成一家,名垂青史,也没有产生出哪两位书家风格极其相似的作品。因“国展”有其权威性和专业性,所以备受业内的关注,在“国展”中获奖成为众多书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国展”因为有竞争机制,是当代书家不断创作的一个动力,但也因为这种竞争机制,“国展”中获奖作品的风格也成为投稿者创作的风向标。

在“国展”出现的这四十年间,很多人渐渐地不再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投稿者为了在“国展”中斩获殊荣,相继模仿在“国展”获奖的书法作品风格,导致出现了中原书风、书谱风、简牍风、流行书风等,这些人放弃了做自己的艺术道路,又或者说是本来就没有自己的艺术道路,创作只为获奖,抛弃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导致的结果就是书法创作风格千篇一律,此等作品在掩去姓名之后恰似亲兄弟一样,相似程度极大,长此以往,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能出现像书法史上的众多书法大家,这是要画一个问号的。

5.“国展”或已为清代“科举”

从“广西现象”“展厅效应”渗透到“国展”这个当代最具权威性展览中后,“展厅效应”下的“国展”慢慢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评审模式。“国展”的火热让投稿作品的数量多辄50000多件,3 秒评审一件作品的现象已成为常态,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评审也会直接的造成投稿者投机取巧,大尺幅作品的趋向增多,书展中出现了“偏科现象”,或者是书写上千个字的小字作品,即使有错字有错误内容也可以鱼目混珠。而这些评审的机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因“国展”的权威性会让获奖者们会得到大量的名利,这会导致很多书法学习者想“一夜成名”而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不再把书法水平本身的提升作为第一重点,成为“国展”的奴隶,学习书法为了争名逐利。他们泛泛的临帖只为了投展,形成了不投展不创作的学习习惯,投展时再让自己的创作作品花样百出,书法在他们手中逐渐变为速成的艺术,书法作品变为速成的工艺品,这一现象也形成了很多“国展班”。“国展班”一般有国展的评委或者在国展中经常获奖的书家开办,课程时间是一期或几期,每期不过短短的几天,学费动辄过万,确实会对入展获奖有一些帮助,那么这样的书法学习模式下产出的入展作品,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吗?我想不是的。高校中亦有很多此类现象,一大部分学生把投展作为自己学习的重点,形成了为了“投展创作而临摹”“不集字不会创作”“无展览不创作”等现象,更有甚者为了获奖去抄袭,或者说是雷同到被认为抄袭,每每听到或者看到此种种现象,总会觉得是一种悲哀。

四、书法展览时代下的我们

上文已将我个人认为展览时代下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利弊逐一分析,这最后的结尾我想说说展览时代下的我们该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该“何去何从”。展览时代的到来或许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展”等其他展览为书法艺术带来的益处是不可否认的,而“国展”对书法艺术发展之弊和“国展”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眼下的我们,尤其是书法高校的专业的学生们,热爱书法艺术的书法爱好者们,我们在这个展览时代下学习书法也确实与书法展不可分割,但是我们可以坚持自己,把书法学习和投展分开,需要投展时可以去学习借鉴以达获奖入展的目的,最后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依然要坚守本心,脚踏实地,提升自我文学修养,以古为师,学上作下,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坚守自己的书法道路,不要投其所好、人云亦云,不要做展览的“奴隶”。

猜你喜欢
国展书法展书家
“择纸”与“频变”:现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助力和阻力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向彬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观书法展有记
第26届“国展”入选作品占来稿总量比率约为4‰
外乘国际风 内修运营力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