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英
关键词:人际沟通;初中生;团体辅导;一致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2-0029-03
【活动背景】
进入初中后,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渐渐地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形,面对一些不合理或为难的请求,学生内心可能有着复杂的体验,有的学生出于维护友谊而不敢表达真实感受和想法,影响生活和学习及身心健康;有的学生可能采用生硬的拒绝方式,导致友谊破裂。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影响,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灵活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两难情形”,帮助他们学会适时拒绝,顾及自身正常的心理需求,学会独立、自信地与人相处,完善自我人格。
【活动理论】
美国家庭治疗专家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五种沟通姿态——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一致性沟通。以讨好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和相处,常常只看见他人需求和情景需要,忽略自身需要,不会适时拒绝他人。一致性沟通的表达方式则同时关注到自我、他人和情景,既能觉察、理解、接纳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又能关注到他人和情景的需要,与他人沟通、连接。这种沟通表达方式下,表达者的语言、身体姿态、内在感受是相匹配、相一致的。
【活动目标】
1.了解面对两难情景时内心矛盾的感受和想法,认识到不会适时拒绝他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合理拒绝他人是正常的沟通方式。
2.掌握适时说“不”的方法,以一致性的表达方式与他人沟通,建立真诚的人际连接。
3.在自我探索过程中学会理解、接纳自我体验和感受,体会自我表达带来的力量与自信。
【活动重难点】
重点:掌握适时说“不”的方法,学会一致性的表达方式。
难点:在人际沟通中同时关注自我、他人和情景,尝试表达自我与连接他人,灵活应对情境。
【活动方法】
情景剧表演、小组讨论、绘画等。
【活动准备】
课前调查,排演情景剧,自我探索绘画纸,背景音乐,课件。
【活动对象】
初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主题引入:情景剧表演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情景剧,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体会剧中人物的感受和想法。
纠结的小明
主要角色:小明、小王、小明内心替身之一好好先生,小明内心替身之二不不女士、一名旁白。
旁白:下课铃响了,小明的好朋友小王走到他座位旁。
小王:小明,别人约我放学后一起打乒乓球,我忘了我还要打扫教室,我都答应别人了,所以你帮我扫一下嘛,事后我请你吃饭。
小明:不行哦,我还有很多作业没做完。
小王:哎呀,你就幫帮我吧,十多分钟就扫完了,求你了。
旁白:此时,小明内心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好好先生:(对小明说)还是答应他吧,再三拒绝的话,他会觉得你冷漠无情,以后不理你了。
不不女士:(对小明说)还是拒绝他吧,难道你忘了往日没有及时交作业时班主任的面孔了吗?忘了因为贪玩最后做作业到凌晨三点的痛苦了吗?
好好先生:(对不不女士说)你这么自私,别人都求你了,一点小事儿罢了,难道你要害小明失去好朋友吗?
不不女士:(对好好先生说)就你喜欢装好人,扫地是小王自己的事,他自己去处理得了,你嫌作业不够多吗?你要累坏小明是不是?
旁白:小明内心的两个小人儿争吵不休,究竟是答应还是拒绝?小时陷入了纠结中……
师:纠结的小明的确很难选择,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选择?你又会怎样说服/安抚心中另一个小人儿呢?
生1:选择拒绝。我会这样对“好好先生”说:“不要怕他不理你,毕竟你有合理的理由,你又没做错事;如果他真的不理你了,这个朋友不要也罢。”
生2:选择答应。我会这样对“不不女士”说:“我这次帮了他一个忙,他会记得感谢我的。我会把扫地当成休息大脑,成天忙作业累死了。”
设计意图:用情景剧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人际交往中关于“拒绝”的两难情形,导出本课主题。
二、主题讨论:续写情景剧与表演
(一)续写情景剧
师:同学们对小明面对的这个情形有很多感受、很多共鸣,那小明究竟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故事后续又会怎样发展?这个就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我们将抽签来决定续写类别。此情景剧有两类结尾,我们班六个小组,每组派人抽签决定续写哪一类结尾。
第一类结尾:小明答应了小王的请求。各小组思考小明做出这样的决定会给他当下或者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会发生哪些故事。
第二类结尾:小明拒绝了小王的请求。各小组思考小明拒绝小王的对话情形会是怎样的,会发生哪些故事。
每个小组选派一人讲述续写的故事。两类结尾情形的续写、表演预设有较大的开放性,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时间为五分钟。
(二) 小组展示
1.第一类情景剧讲述:小明答应小王之后的故事
师:五分钟时间到,现在请选择第一类结尾的小组讲述情景剧后续。
小组1:小明心里很憋屈,带着情绪打扫教室,没打扫干净,最后小王被班主任说了一顿,小王去找小明闹。
小组2:后来,小王有什么事都让小明帮忙做,小明越来越烦,两个人闹翻了。
小组3:小明当天回家晚了,被妈妈说了一顿。
教师根据学生续写的情景剧,总结不懂适时拒绝他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耽误时间,影响自己做重要的事;影响自身情绪(抱怨不公、愤怒);影响双方后续交往,形成关系不平等的友谊;越来越不自信,等等。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鉴别适时拒绝他人与助人为乐的区别,总结哪些情况下应该适时拒绝:你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你不愿意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违背道德规范或法律法规。
2.第二类情景剧展示:小明拒绝小王的对话情形及之后的故事
师:选择第一类结尾的各小组对情景剧的续写非常精彩,现在我们对于“不会适时拒绝他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了更多思考。现在,请选择第二类结尾的小组讲述情景剧后续。
根据小组续写情况,教师选择一组进行情景剧表演。
小组4:小明坚定地拒绝小王,小王觉得他不讲义气,两人后来绝交了。
小组5:小明和小王虽然经历了一次不愉快,但是小王不会再向小明提过分的要求。
小组6:小明出主意让小王向班上其他人求助。
教师根据学生续写的情景剧,总结:适宜地拒绝他人,能够促使友谊更真诚;不当地拒绝他人可能带来伤害,破坏友谊,自己内心煎熬。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说“不”的技巧,总结一致性表达的方式:表达理解(态度、言辞中表达理解对方的需要);诉说自我(说明自己的情况,即拒绝的理由);提供帮助(自己可以提供哪些帮助或提出解决此事的办法)。在沟通过程中,可以通过语气、身体姿势等传递出不含敌意的坚定态度。
设计意图:各小组对情景剧进行续写和表演,对不同结尾进行思考,在团体讨论中领悟“不会拒绝”“适宜拒绝”“生硬拒绝”可能带来的影响。
三、自我探索:绘画活动
师:在刚才对小明和小王的情景剧续写和表演中,我看到了同学们对于如何与朋友更好地沟通有了领悟。我们每个人都曾面临过难以拒绝的情形,你可能带着一些委屈和不满答应了对方,也可能怀着一丝抱歉拒绝了对方,又或许两人因此闹得不愉快……接下来,我想邀请同学们画一画过往的某次经历,可以画你和别人的状态,也可以画你内心两个小人儿的状况,体现出双方的力量、想法或行为。绘画完成后,想想此刻你想对当时的自己(或者内心的小人儿)说些什么,对对方说些什么。
在学生分享之前,教师采用自我暴露的方法,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此刻想对自己说的话,然后鼓励学生分享。
生3:我画的是我和好朋友,她背对着我、我望着她背影的情形。因为我拒绝借给她一件东西,她生气了,我当时心里感觉有些愧疚,怀疑自己做错了。我想对那时的自己说:“你当时拒绝了她,这样是可以的,不用感到太愧疚,你也需要照顾自己的感受。”我想对那个好朋友说:“我不想把东西借给你是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不是不在乎你,希望你能理解我,希望我们还是好朋友。”
生4:我画的是一个很小的“好好先生”和很大的“不不女士”。我想表达的是,其实我心里想说“不”的这部分很大,但是始终没敢表达出来,憋在心里很难受;我想对自己内心的“答应小人儿”说:“其实有时候我是可以拒绝的,不用太担心,要更坚定地表达自己。”
設计意图:学生在自我探索历程中正确理解、接纳自我体验和感受,宣泄情感;运用学会的一致性表达方式,体会自我表达带来的力量与自信。
四、活动小结
师:在刚才的书写活动中,我听到了同学们内心真正的声音,只有真诚表达,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实现从“两难”到“双赢”。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我们既要理解、尊重自己的感受,照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需要看见他人的需求和特殊情况下大家面临的问题,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当中才能让友谊变得更真挚、更牢固。
【活动反思】
本节课基于一致性表达的理念,设计了包括情景剧续写和自我经历探索两个大的环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学生由此了解到在人际交往中“不会拒绝”和“生硬拒绝”带来的负面影响,掌握了适宜拒绝的方法,使情感得到宣泄,同时体验了一致性表达带来的感受,这对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课堂最后的探索环节,当学生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过往的真实经历时,需要教师营造安全、包容的氛围,激活团体动力,这是本节课在操作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凤. 萨提亚模式在家长心理沙龙中的实践与应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2(9):38-41.
[2]罗瑞,王晓丹. 萨提亚治疗模式与积极心理学[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4):14-16.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