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史知识》专栏到《魏晋名士月旦评》

2022-04-18 12:47宁稼雨
博览群书 2022年4期
关键词:士人魏晋帝王

宁稼雨

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风貌,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向后人展示,使人对其形成整体印象。从绘画方面看,以列宾、苏里科夫为代表的俄罗斯19世纪巡回展览画派《伏尔加河上的拉纤夫》《近卫兵临刑的早晨》等经典油画作品生动反映沙皇时代人民空难生活和黑暗统治;《清明上河图》则通过清明时节汴梁万种风情描写,反映出北宋时期国泰民安的社会风情。从文学方面看,李白、杜甫等一批盛唐诗人的作品是盛唐时代文化文学繁荣的精彩写照;关汉卿、马致远等元代前期杂剧作家的优秀作品生动反映元代前期社会现实,展示出中国市民文学登上文学舞台的盛况。从雕塑方面看,从云冈石大批窟狰狞恐怖的佛像造型到龙门石窟一个个慈眉善目的佛像形象演变,反映出佛教在中国从神教走向世俗的中国化历程。

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历程看,魏晋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大一统文化背景下,学术思想和人们的言行规范受到严格管束控制,因而造成整个社会的趋同态势。这一态势从东汉后期开始有所松动,以戴良为代表的“修异操”行为开启了变“趋同”为“趋异”社会风气的先河。在此风气推动影响下,魏晋时期则全面颠覆了汉代趋同大势,代之以全新的风格各异,性格多样的社会风气和人格风采。

造成这个局面有其历史的必然走势和现实的变革推动缘故。

从历史走势来看,汉末的社会动荡的确给周秦以来的封建专制帝制造成严重创伤。从西周时期形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格局已经分崩离析。汉末群雄逐鹿的局面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帝王权威崩溃印象实际上要远远大于它本身的政治影响。而正是这样的社会心理才培育形成了魏晋起始的个性自由精神和蔑视皇权思想意识。

从现实变革推动角度看,利用汉末局势动荡,皇权势力日渐衰落的机会,门阀世族得到迅猛发展的良机。到曹魏和西晋时期,门阀世族首先在经济上迅速膨胀崛起。“麴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物质财富的爆满和物质生活的奢华,很快转化为以“崇有论”为主题的哲学思想潮流和政治上对于“名教”社会诉求的重新回归。这充分表明,西晋时期社会主体思想和政治潮流完全成为门阀世族的专用体系。火烧浇油的是,因五胡乱华促成的“永嘉丧乱”,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势力,以至于西晋王朝覆滅后难以从主体上承担携百姓南渡过江的重任。而门阀世族不仅利用经济实力扩大家族人口,以家族为单位成批过江,而且还以其经济和政治实力,辅佐皇权建立东晋王朝,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历史特有门阀政治制度格局。由此导致此时世族文人和皇权的关系,不再是当年东方朔所悲叹的“伴君如伴虎”的关系,而是可以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平视关系,甚至能够居高临下,把皇权控驭于门阀士族之手的门阀政治局面。东晋时期的帝王废立,权力往往不在帝王手中,而是要受制于门阀世族。更有甚者,有的帝王的生命还要葬送在门阀政治权势之下。

以上门阀世族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连续扩展,为其自身的群体人格独立奠定了坚实雄厚基础。从正始玄学家和竹林七贤就一直开始努力追寻的人格独立境界,终于经过西晋世族的政治经济扩展到东晋得以实现。在这个不太漫长的时间过程中,不但中国政治舞台的格局发生了从帝王向士人的转变过渡,而且在文化舞台上,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个巨变的突出表现就是文学从各种实用性文体中独立出来,形成所谓“文的自觉”和“文学独立”的局面。文学舞台背景的变化又波及书法、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这种局面的形成又给了广大士族文人施展才华,竞技文学艺术舞台的极大空间。无论是格律诗的构建基础形成,还是二王书法的卓越成就,乃至顾恺之的传神写照,都能显示出士人人格独立之后文学艺术的独立所产生的巨大成效。这个成效还不仅体现在其自身,更大的价值表现在它为唐宋更大规模和更多成果所演示的唐宋士人文化成就奠定了坚实雄厚的基础。长期以来,人们在高度评价和赞赏盛唐文学与文化的同时,往往只是把盛唐文化的繁荣视为一个孤立现象,对其赖以生成的土壤、营养缺乏联系的关照和审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魏晋时期世族文人从经济独立到人格独立,从思想主角到政治主角,乃至文化主角的铺路准备工作,盛唐文化的繁荣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就无从谈起。

然而,魏晋文化所有这一切成就和耀眼光环,都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有赖于一个人一个人,一件事一件事积累叠加起来,所谓集腋成裘的结果。因此,拨开大的历史背景帷幕和光环,以人物为中心,把镜头聚焦锁定在那些魏晋文化舞台大戏中的明星演员和重要推手上面,应该是解剖并深入认识魏晋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和渠道。

因为历史观念与价值取向差别,历史上对于魏晋文化暨魏晋士人的负面评价占据主导潮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魏晋文化和士人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从近现代开始,这个情况才有所改观。鲁迅、宗白华、王瑶、刘叶秋、李泽厚等名家对于魏晋文化和士人的一系列正面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魏晋文化和士人的负面形象认识,也为魏晋文化和士人形象的重新认知评价开导了先路。

我本人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加入魏晋文化研究的队列中来。算起来,从我系统研究《世说新语》和魏晋风度开始算起,至今也有三十多年了。但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是从问题性质的角度对魏晋时期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剖析。如果说以往我本人对于《世说新语》乃至魏晋文化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什么进步和特色的话,我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基本吃透魏晋玄学思想潮流的基础上,把玄学思潮作为统摄理解魏晋文化各个方面的杠杆和钥匙;二是用大量《世说新语》和其他魏晋文献中的故事材料作为解读诠释魏晋文化各种潮流的鲜活案例,增强形象感。

但是,这样研究的关注的是魏晋文化的主潮,以及各种从属于主潮的文化侧面。还没有从单个人的角度,以个体人物为单位来解析魏晋文化和士人形象。这次从以问题为中心转入到以人物为中心使我对魏晋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机会。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开启了另辟蹊径,从以人物为中心的角度审视观照魏晋文化的思路。大约三四年前,我和《文史知识》一直在探讨在该刊开一个连载栏目的事情。责编提出,《文史知识》有个“人物春秋”栏目,稿源不算多,但读者比较喜欢看,问我能不能尝试一下。我感觉这个角度对我虽然具有一定挑战性,但还是有一定的基础。从挑战性的角度说,虽然以往研究接触不少人物暨相关事件,但因为这些人物事件从属于各种问题,是诠释一些问题的必要材料支撑,缺少一个人物自身全部历史的系统观照和总结。材料不少,但比较零散;从基础的角度说,在同一个历史时段各种不同问题中,往往要涉及很多相同的人物。这些人物的材料已经在不同的问题中积累了可观的材料。好比已经有了很多不同颜色的珠子,需要把珠子按颜色分开,再用线将同一颜色珠子贯穿起来而已。这让我脑洞大开,心想这应该是一次很好的以群像方式展示魏晋文化的机会,如同《清明上河图》《最后的晚餐》那样。

有了这些想法,我便尝试写了一篇关于何晏的样稿。这篇写了我比较熟悉的何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玄学方面的贡献,二是为政治自保构陷旧友的人格卑微。这两条故事以前本来是分别谈不同问题时使用的材料,但我发现将二者汇为一文,恰好可以展示挖掘何晏其人的人格矛盾。文章写好后获得认可,从此便正式在《文史知识》拉开“魏晋人物谈”大幕。

坦白说,这个时候对于整个栏目的整体规划和主旨思路,我还并没有完全形成。大约是在完成两三篇稿子之后,这个主旨思路和整体规划大体明确了。

首先,从主旨思路上,打算用我本人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三段说”统领全部文稿。“三段说”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划分为先秦两汉的帝王文化、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士人文化、元明清的市民文化三個时段。士人文化取代帝王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舞台主流的突出表现就是士族文人从经济政治地位崛起到群体人格独立,并由此催生中国文学的自觉和独立,乃至引发唐诗、宋词的繁荣。从这个意义上看,魏晋时期以士人群体人格独立为标志的士人文化起步,是拉开灿烂的中国士人文化大幕的号角。通过当时一个个具体的人物群像个案描述来窥视揭示士人文化起步的独特视角和有效窗口。

其次,从“三段说”的主旨立论出发,力求用魏晋士人群像作为全面反映魏晋士人文化形成、产生发展的形象历史。魏晋士人文化大致经历了帝王文化向士人文化的过渡,正始时期以玄学为中心的士人人格精神培育,竹林名士时期对于士人文化精神越名教而任自然人生主题的实践,元康名士在玄学“崇有论”统摄下追求物质享受和政治实际利益的人生态度,东晋名士以“身名俱泰,仕隐兼修”为宗旨的人生价值追求,构成魏晋士人文化精神的基本演变轨迹。而这个轨迹的形成,除了各种理论阐述,最能体现出这个轨迹演变线索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故事。以个体人物为单位的行为展示,正是全面诠释这些魏晋士人文化演变历程的理想色块。

出于这样的思路,从人选安排上,希望尽量体现出魏晋士人文化舞台的全方位面貌。既考虑到士人文化中士人人选的主体比重,同时也考虑到各种社会人物身份对于士人文化形成的同步作用。比较典型的是部分帝王身份者与士人文化崛起和转折的推动对比作用。像身为帝王的曹操、曹丕,不但身体力行,染指文学,而且还广延文士,倡导文学。对帝王文化向士人文化的转变起到重要的枢纽推动作用。而晋简文帝虽然是一位悲催苦涩的帝王,但却是一位成功的士人。他的人生经历和命运形象诠释了士人文化怎样取代了帝王文化。又如像作为僧人支遁与士人文化的完全同步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士人文化对于当时整个社会文化舞台的全面影响和覆盖。另一方面,构成士人文化本身的群体也有多重角度和类型。有从政治和理论上探索和构建士人文化体系的何晏和王弼,有从士人人格本身思考探索多重可能性的竹林七贤;有以清谈玄理为生命第一需求的名士,也有以艺术来完善士人文化内涵的文艺家;有为国家命运建功立业的王谢雅士,也有偏离士人文化主航道碰壁于政治野心的大族名流。通过这云云总总的时代群像,力争立体而全面折射反映魏晋时代士人文化崛起的生动写照,反映魏晋群英的真实图像。

再次,文章要突出两个刚性要件,第一必须要有不含水分的干货,第二不能有学院派正规文章烦琐复杂的理论分析和材料考据。而必须用简明清晰的话语阐明事理,描述过程始末。除特别需要,一般不过多援引古代原文。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直奔主题,获取真知的阅读乐趣;但对于作者来说,既要把表达的内容全部了然在胸,又要提纲挈领,要言不烦。

以这种方式写人物,像是饮食中的精品快餐,虽然程序简单,但主要营养却不能少;它又像是绘画中的速写,线条简练,却需要生动传神。一个优秀厨师和画家,快餐和速写不但不会降低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相反应该能够检验他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变换手法和思路进行重新组织和表述的能力。

这些文章在《文史知识》所设栏目为“魏晋人物谈”,出版社和我本人一致认为这个名字不适合直接用作结集后的书名。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将书名定为《魏晋名士月旦评》。其理由是:与“人物”这个中性词相比,“名士”更能突出作者对入选人物的整体构想与个人入选条件的思考;而“月旦评”的寓意则更深厚,仅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指对魏晋名士人物的评价漫谈。但从深层意义上则有双重含义:一是这个词语本书就来自书中所有人物所浸润其中的沿袭汉代以来盛行的每月元日进行的人物品藻活动,二是《文史知识》为月刊,每月一次的“魏晋人物谈”与当年的“月旦评”无论在时间还是内容都完全吻合,故可视为一种对于含“月旦评”在内活动的“月旦评”纪念吧。

希望这本小书能够实现预想的初衷,给读者献上一份看得进去的魏晋名士图像。

(作者系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作者《魏晋名士月旦评》一书前言,该书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

猜你喜欢
士人魏晋帝王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魏晋时期忠君道德管窥——以《世说新语》为例
水乡用“仙方”做了一道“帝王菜”
走,去抓帝王蟹
帝王计划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文献视域中的中国古代“行乐”观念及园林行乐生活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魏晋书风的形成